國家統計局和澎湃新聞的數據,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漸過去,今年上半年,中國餐飲業復蘇強勁,總收入超過24329億元,增長21.4%。
增長雖然喜人,但吊詭的是,長期被視作餐飲消費主力的一二線城市,門店數量竟然普遍出現負增長。全國top20城市中,超過一半的城市餐飲門店增速為負,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一線城市。
更有趣的是,過去十幾年中,“中國餐飲第一城”的稱號一直在上海和成都兩個城市之間輪轉。但來到2023年上半年,重慶以黑馬的姿態,憑借22.7萬家餐飲門店的數量,躍居中國餐飲TOP1。
與之類似,蘇州、佛山、臺州、紹興、泉州等城市,過去并不屬于八大菜系核心地區,也不是一線規模以上的城市,但在2023年上半年,這些城市的餐飲業增長率均超過行業均值。
一線市場消費降級,下沉市場潛力釋放:大變局時代的中國餐飲,正在發生什么?11月13日-14日,第三屆中國地方菜發展大會在紹興舉行,與會嘉賓們從“地方菜”概念出發,重新解讀研判中國餐飲市場的今天和明天。
從淄博燒烤到地方菜,探討以食促游新路徑
隨著淄博燒烤的出圈,2023年的餐飲業態,以一種吊詭的姿態刷新了流量與紅利的新大門。
淄博燒烤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它引爆市場的底層邏輯在哪里?對傳統餐飲業來說,它的啟示是什么?嘉賓們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精彩的分享和探討。
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所長王喜慶在《構建地方菜邁向中國菜的現代化橋梁》主題演講中提到淄博燒烤的爆火,來源于它的“獨占”意義:餐飲業界的獨占包括食材獨占、味型獨占、文化獨占、體驗獨占、品牌獨占,而它們最終都要歸結到品牌獨占上來。淄博這座城市,作為文化IP、作為體驗場所,已經完成了品牌化的過程。
無獨有偶,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堅也提及類似的話題,他認為,中餐行業洗牌嚴重,單純的價格戰已不足以吸引消費者,消費者還希望獲得良好的就餐體驗,“淄博趕烤”給予的不僅僅是菜品,味道,更是一整套的就餐儀式與體驗。作為一座城市,它是一個文旅融合、食旅融合的最佳案例。
事實上,包括蘇州、佛山、紹興、臺州、泉州在內的,2023年表現亮眼的城市,都在區域IP打造上頗有建樹。在圍繞城市本身獨特地理地緣、歷史沿革、文化風俗和物產資源上做文章,吸引人們來到這里、走讀這里、品嘗這里。完成了以游促食,以食促游的雙向奔赴。
以紹興為例,這座以王羲之、陸游、王陽明、魯迅等知名文化IP為標簽的城市,在中國人的課本里一直有著強大的存在感。圍繞這些閃亮的IP,近年來,紹興盤活了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并借由尋寶記紹興菜、紹興宴為代表的一大群紹興本土餐飲品牌,塑造出了紹興地方菜的霉、醬、醉、臭的鮮明形象。對于紹興本地人來說,來尋寶記吃一頓紹興菜,是找尋兒時的回憶,而對于外地游客來說,來尋寶記吃一頓紹興菜,則是深度了解紹興這座城市的方式。
在品嘗了紹興宴出品的宋韻·紹興宴之后,《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專欄作家魏水華評價說:“它很地道,呈現了紹興故土的一面;它又很時髦,降了臭、減了鹽,食材選擇更精細,讓外地人更容易接受。”
地方菜比預制菜更有生命力和長線價值
預制菜,這是2023年餐飲又一個出圈的風向標。
嘉賓們圍繞預制菜的話題,展開了新一輪的,關于地方菜責任和擔當的討論。
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堅認為,預制菜進入風口期,本質上來說,是餐飲市場日趨白熱化、業態邊界逐漸模糊的表現。預制菜的走紅,實際上是餐飲企業一種拓展的模式,且不論這種模式的優劣、價值,單單從拓寬經營范圍與場景實現差異化來講,這是一種選擇。
與會的炊煙小炒黃牛肉創始人戴宗、淮食獅子樓主理人吳松德、蘇小柳點心創始人池光輝、魯班張蔥燒海參創始人張書安等餐飲企業代表,都對此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與預制菜緊密相連的,就是拓寬、拓展餐飲企業的經營面。
隨著美食自媒體的成熟、飲食科普的進步,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分野正慢慢縮小,世界逐漸被拉平。在這種環境下,消費者的口味變得越來越刁。傳統餐飲的“老三片”,比如川菜上個水煮牛肉,魯菜、豫菜上個蔥燒海參,淮揚菜上個大煮干絲,粵菜上個白切雞……這些二十年前、十年前的好菜,在今天的消費者們眼里,已經變得司空見慣、家常便飯。這是一、二線城市的傳統餐飲逐漸退潮的原因之一,也是地方菜越來越迸發出火花的內在邏輯。
人們需要新的知識、新的口味、新的刺激。預制菜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成了飲鴆止渴的工具。
但在地大物博的中國,煙波浩淼、品類豐富的地方菜系,無疑是這個變化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它比預制菜更具生命力,更有長線價值。
如中國烹飪大師、江蘇省食品藥品技術學院教授張勝來所言:預制菜的優勢,也就是地方菜的優勢;而地方菜,還有著傳統菜系和預制菜都不具備的優勢。
這個優勢,就是為中國餐飲行業,提供多元化的靈感和動力。
紹興緣何引領地方菜發展
如何在接下來的餐飲發展中,讓地方菜走得更穩、更寬?
上海甬府餐飲董事長翁擁軍說:“在地方,客群固定,人們的口味固定,餐飲人很難融合創新,開拓出新的風味。地方菜要發展首先就必須走出誕生地,脫離本地特色環境?!?/p>
翁擁軍提的可能是地方菜在經營地域上突破的可能性,他也用自己的實踐在上海開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寧波菜餐廳。而《舌尖上的中國》顧問董克平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他認為 “眼界要寬,格局要大”,地方餐飲人不僅要向傳統學習,也要向同行學習,改良創新。“用地方的方式料理世界,用世界的方法料理地方”,即用地方菜的傳統烹飪方法用于其它食材,或者引入外來的烹飪技巧加工本地的食材,一定能夠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董克平說的這種融合,事實上已經在很多地方菜系的突圍實踐中,得到了印證。
新榮記擅長以粵菜的火功刀工,處理臺州本地復雜的食材;潮上潮以法式的精致審美和擺盤,賦予傳統潮州菜新的生命;福滿樓主打的是清淡鮮甜的福建菜,但在做法上大量融匯了川菜里擅長香料復合調味的長處,甚至能在餐飲競爭激烈的成都,摘得米其林的星星……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地方菜發展大會發起人、尋寶記紹興菜創始人張亮,也分享了尋寶記紹興菜在紹興播種、生根、發芽到茁壯成長的過程,并首次在全國餐飲界提出“地方菜戰略”,戰略的核心是地方菜的定位和如何配稱所有資源做好地方菜,而其中“融合”與“創新”正是紹興菜在本土大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張亮認為“所有的地方菜,都需要具有時代性,也都需要守正出新,拿紹興菜來說,不能只停留在霉、醬、醉、臭上,必須要把文化做起來,必須與國際接軌,做出國際范?!?/p>
從官府的角度出發,關于紹興的官府菜有很多流派,像老家在山東的王羲之遷到紹興,就將魯菜中的官府菜帶到了紹興;在唐詩之路上,賀知章、李白、張九齡、元稹等在越州為官的官員,也留下不少官府菜;還有明清時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紹興師爺,不僅帶去了紹興文化和美食,還帶回了很多外面的好東西,這就使得紹興的官府菜博采眾長,極具可挖掘的潛能。
而從民間的角度出發,紹興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發達的商貿傳統。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傳統產業和珍珠、黃酒兩大歷史經典產業產值占工業經濟比重一度超過60%。紹興商人和學者,為了求索客戶與新知,幾乎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由此帶來了紹興菜與中國各地的民間菜系,與全世界各地的聯結。尤其是當今最具價值的“越地國粹”之一陽明文化,能夠擦亮紹興菜這個城市美食名片。
從以上角度看,無論是尋寶記、紹興宴等為代表的紹興菜的喜人發展,還是紹興的千年美食積淀、經濟發展、歷史人文等基礎,紹興完全有能力、也有底蘊,成為中國地方菜發展和壯大的引領者之一;而紹興連續三屆舉辦中國地方菜發展大會,“高質量發展地方菜倡議”的發出等,不僅體現了當地政府、行業、企業對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也有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如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施惠芳在致辭中所言:紹興將通過地方菜發展大會,“把握潮流趨勢,迸發真知灼見,助力打造地域美食名片,指引行業迭代升級、企業創新發展?!?/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