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花都區的玉梅同學敘述:表弟要過來到我家玩,我一整面書墻,都是心理學,家庭教育類書籍,都是我覺得最珍貴,最珍愛的書籍,能讓一個人徹底變好的書籍,不想讓他看到,我酷愛讀這些書,怕他看到,也讀這些書,變得跟我一樣好,我希望別人遠遠落后于我平時在單位,外面,像好的軟件 ,也很怕別人看到,很怕別人看到我手機里的東西,這些資源對我來說,很珍貴,得來不易。
不想讓別人知道心理學,家庭教育的存在。我一直沒有什么朋友,一直很閉塞,這些資源都是好不容易才碰到的,得來不易,很少從別人那獲得什么,可是我又覺得這樣怕,不分享。
情感解答:曾經我也有跟你相似的經歷和想法:不讓"對手"知道自己有多努力,即便熬夜學習死磕復習重點,第二天也云淡風輕的說自己早早就睡了來裸考;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看了那些好書或者優秀的經驗獲得,只想通過自己的信息差遠遠的把那些人摔在身后;很享受別人仰望自己,豎大拇指夸自己牛的場景和眼神,即便這背后是極度的艱辛付出,等等。看上去風光無限,超越周圍人的高智商優等生存在,背后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也覺得自己值得,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獲得別人高看自己一等的內心滿足感。這種別人給與的自信有一種魔咒,上癮并且愿意付出比這種獲得大好幾倍的辛苦努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若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遭罪"的道理在驅動自己。
課時有一天,不知道為什么,忽然覺得有些味道不對了,似乎少了什么,缺了什么,這種獲得感沒有那么滿足了,環顧周圍都是高處不勝寒的鏡像,不知道如何走下神壇,又不想低頭讓皇冠掉落。
愛看書是好事,對知識的渴望也是好事。包括你現在對這個分享的問題有覺知,說明知識的力量正在影響這你。如果你認為不分享就是對的,也不會產生該不該分享的疑惑。你提到你希望別人不知道你知道的知識,你希望別人都落后于你。這樣的想法自然有你的道理,可能來自童年的認可度較低,也可能來自自我優越感。但是顯然,你認為別人不知道你學習的內容,不知道你手機里的內容別人就不如你的自動思維是你認知上的偏差。
就算別人不知道你看了什么,學了什么。并不代表別人沒不知道相同的概念。就算學過相同的內容,每個人又因為自身的特殊經歷和認知水平,對同一件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又是不同的。
你可以思考一下,有沒有遇到過比你厲害,比你知識豐富的人?面對這樣的人你會怎么應對?
這里分享一個知識內化的方法論: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被認為是科學的,且具有實踐性的最佳學習理論。它氛圍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
被動學習:聽講聽課﹣-5%;自主閱讀﹣-10%;看視頻教學﹣-20%;看實踐演示﹣-30%。百分比代表我們不同學習模式下的吸收能力。
主動學習:與他人討論﹣-50%;知行合一的實踐﹣-75%;教授他人﹣-90%
以教帶學,用輸出倒逼輸入。
這是個什么概念,誰的微積分最好?教微積分的老師最好。我們日常中的很多學習方式都是被動學習,只是一種輸入的學習方式。它缺少實踐的結合,缺少內化的過程。而所謂內化不是說一堆大道理,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最后美其名曰:這個太專業你聽不懂。真正的內化是把專業性的概念用生活化的言語表達出來,讓所有人能理解和聽懂。這才說明我們熟練的掌握了一個能力。
而主動學習就是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輸出。討論是我們不斷打磨知識,從外部吸收不同意見后,整合內化的過程。通過自我理解和外部概念的結合,我們再去實踐,在實踐中把知識內化并留存為自己的固有技能。但是我們知道,刀不磨要生繡。真正證明我們對一個理論具有完整的理解,是我們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系統、體系教授給他人。而教授的過程也是自己鞏固和內化的一個過程。
通過費曼學習法,你可以看到,不是我們該不該去分享,而是當我們不分享的時候,我們如同井底之蛙,我們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而看不到更多更美好的。
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大膽的分享出你的知識,真正意義上的"碾壓"別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