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是這幾個字:真誠、尊重、接納、鼓勵。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一個超過三千萬人圍觀的話題: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網(wǎng)友的回答很扎心:
喜歡的東西被強制送人;被父母追著罵;貶損他,不遺余力地貶損;忽視他,極度沒有存在感;羞辱,不分場合……
也許父母怎么也想不到這些被“用”了千遍的教育方式,卻是摧毀孩子的元兇。
不要小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時候它比暴力的傷害都大很多。
尤其是這8件事,足以摧毀他。
01
逼迫孩子分享,他會失去自我
知乎網(wǎng)友@阿藩館長說,小時候自己親手折的一千多顆星星被親戚孩子看上了,父親逼著她送人。
當(dāng)時,她很抗拒,父親卻怒罵她:“一個破罐頭,有什么稀奇的?”
從那時候開始,她學(xué)會了“謙讓”。
就算她再喜歡的東西,被別人“搶”去了,她也只敢在心里委屈自己。
她說:“很多時候,都是我忽略自己,去迎合他人”。
或許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矯情,一個東西都不愿分享,怎么這么自私。
殊不知,父母強迫孩子分享,就是在摧壞孩子的自我。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曾說:
最初兒童是通過占有屬于自我的東西來區(qū)分自己和他人的,只有當(dāng)他占有了自己的東西,兒童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這是孩子建立自我的過程,他只有通過占有自己的物品來感覺“我”。
若在此時,父母強迫孩子分享,讓孩子失去對物質(zhì)“爭權(quán)”的能力,也失去對“自我”的掌控。
慢慢地,孩子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為了迎合別人的喜愛,就算再委屈,也要去“討好”。
如果父母連孩子喜歡的東西都不能替他保護,只會將孩子推向膽小懦弱的深淵。
02
阻止孩子哭,讓他情緒更容易“生病”
想必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孩子一哭,就心煩意亂,忍不住大聲吼他“別哭了!”
但是,你知道你在阻止孩子哭的時候意味著什么嗎?
意味著你在“教”他們壓抑情緒。
從心理學(xué)上來說:哭是孩子的一種情感表達,哭聲背后是無助、難過、傷心和痛苦。
這時候父母的接納和尊重是了解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契機。
一旦孩子的情緒能力被父母切斷,最終結(jié)果是:
孩子習(xí)慣壓抑情緒,最終變得抑郁無助;
被憋壞的情緒會讓孩子找到別的發(fā)泄方式,在暴力中尋得平衡。
看過一部電影。
一個男孩從小被媽媽教育:“不能哭,要做一個大男孩。”
當(dāng)男孩傷心哭泣時,他被嚴肅地反問:“你為什么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漸漸地,男孩學(xué)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
然而被壓抑的情緒卻讓男孩內(nèi)心的負能量越來越多,最終用暴力反擊了出來。
你看到孩子哭,其實你也看到了他的情緒、無助、難過、傷心和痛苦。
這時候我們要去正視他的情緒,允許孩子難過和無助,孩子反而容易慢慢自我調(diào)整過來。
03
總是否定孩子,讓他更易自卑
網(wǎng)友@天璇小兔說:
小時候他吃飯掉粒米,父母就用筷子打著他的手關(guān)節(jié)罵:吃飯都不會,豬都比你強。
他走路摔一跤,媽媽就用小棍拍著他的小腿肚罵:走路都能摔跤,你還能干什么?
哪怕是做得再好,父母對他也只有不屑:又丑又笨,也就這件事能做得好,還不是什么正經(jīng)事。
從沒被肯定過的他說:至今為止,我都很自卑,有時候甚至不敢“抬頭做人”。
父母總是對孩子說“很笨、蠢、豬腦子”這樣的話,并不是真的覺得孩子很差勁,可是在孩子眼里,這些話是對他們?nèi)烁竦摹拔耆琛薄?/strong>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書中這樣說:
父母對孩子的苛責(zé)、傷人的態(tài)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nèi)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而形成一種“反自我”的內(nèi)在聲音,讓孩子變得自我攻擊。
貶低、打擊、否定的教育,無法激勵孩子,反而給了孩子負面的暗示與誘導(dǎo)。
父母對孩子說“你很笨”,最終孩子也會覺得“我就是很笨”。
父母說“你比不過人家”,最終孩子會在與別人的比較中越來越自卑。
不被接納的孩子,最終也不會接納自己。
04
不給孩子回應(yīng),讓他總是感覺缺愛
有一個男孩拿著試卷一路跑回家,告訴父親他考了一百分。
父親卻“聽不見”他的話,繼續(xù)做自己的事。
男孩不甘心,鍥而不舍地圍在父親身邊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父親卻不耐煩地說:你煩不煩啊,不就是考了100嗎?這么愛顯擺?
從那一刻,男孩失去了和他分享的欲望。
父母的忽視是對孩子最冰冷的懲罰。
當(dāng)他喊你一次,你無視,他可能是失落;但是當(dāng)他喊你第三次,你依然沒有回應(yīng)時,他就會絕望,認為你不愛他,然后在沒有安全感中成長得越來越自卑。
有心理學(xué)專家總結(jié)出,被忽視的孩子最終有兩種結(jié)果:
1)自尊受損
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關(guān)心,從而產(chǎn)生自卑的情緒。
2)情感問題
他會感到孤獨、失落,長期處于這種情緒狀態(tài)下,容易產(chǎn)生情感問題,如抑郁、焦慮等。
情感忽視,是“殺死”孩子情感的第一把刀。
它最終只會讓孩子:
討好父母,變得乖順懂事,壓抑自己;
叛逆,為了尋求關(guān)注而對抗父母。
無論你是處于哪個層次的父母,都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重視和關(guān)注。
父母帶著愛回應(yīng)孩子,才不會讓孩子缺愛。
05
當(dāng)眾指責(zé),摧壞孩子的自尊
在《老師請回答》節(jié)目中,男嘉賓小駿因為被母親當(dāng)眾辱罵,記恨了很久。
有一次,母親懷疑他交了“壞朋友”,在人來人往的校門口,當(dāng)著全校師生的面,用語言侮辱他。
這件事就像一根刺一樣狠狠扎在了小駿的心里,直到現(xiàn)在,談到這件事他依然會難過到哽咽。
鄭淵潔說過:
“要想毀掉孩子,首先應(yīng)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殺手锏就是當(dāng)眾出孩子的丑,當(dāng)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每個孩子都有非常強烈的自尊心,是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當(dāng)眾指責(zé)打罵孩子,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義,只會把孩子的自尊狠狠“踩碎”,讓他陷入到極度羞愧的境地。
這樣孩子會變得:
在外人面前自卑、懦弱、膽小;
在父母面前沒有信任感,變得冷漠,不愿意與父母交流。
古人曾說過,教育孩子“七不責(zé)”:
“一眾不責(zé),二悔不責(zé),三夜不責(zé),四食不責(zé),五疾不責(zé),六慶不責(zé),七憂不責(zé)”。
如果你想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成長,就請保護孩子的自尊,這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安全感。
06
習(xí)慣“賄賂”孩子,摧毀他的自驅(qū)力
“如果你考100分,我就帶你去游樂園玩”;
“只要你按時完成作業(yè),我就給你買最新的游戲機”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這樣的行為。
你以為這是在激勵孩子嗎?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賄賂式教育”。
知名育兒專家王人平曾說:
父母這種看似“激勵”孩子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學(xué)習(xí)動機和目的,讓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而學(xué),為誰而學(xué),把學(xué)習(xí)變成非常功利的一件事。
事前的獎勵,就像一種“誘惑”,雖然當(dāng)時有用,但是長此以往會帶給孩子兩個弊端:
一是:養(yǎng)成孩子“講條件”的習(xí)慣,讓孩子把“功利”放在第一位。
二是:孩子會覺得“我做這些事情都是替父母做的”,慢慢地就會變成父母求孩子做事情。
比如:
媽媽讓孩子掃地,他可能會問“做了有什么獎勵”,如果媽媽說“沒有”,那么他就不愿意去做。
父母毫無原則的“賄賂”,只會助長孩子的貪婪,最終孩子就會“反噬”父母,變得冷漠無情,變成逆子。
07
凡事都催,讓孩子越來越拖延
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兒子的拖延癥越來越嚴重了。
每天,無論我怎么催,他依然是起床很慢,寫作業(yè)依然磨磨蹭蹭。
有一天,他被我催得不耐煩之后,忍無可忍地懟道:
整天就是催,我的耐心都快被你磨光了,你越催我越不想聽。
一句話點醒了我,原來:孩子是越催越差勁的。
從心理學(xué)上來說,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chǎn)生兩種反應(yīng)。
第一種:父母的催促讓孩子大腦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
尤其是父母催孩子寫作業(yè),讓他在緊張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出錯。
如果孩子大腦長期處于這種壓力下,很容易焦慮。
第二種: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控制,不能正面反抗,就只能用磨蹭來“無聲對抗”。
于是,父母越催,他越磨蹭。
有人說過:養(yǎng)孩子,需要慢一點。
父母真的不必要一直對孩子的一件事“揪住不放”,不僅摧毀孩子的自信,也會削弱親子間的信任感。
父母要學(xué)會“放慢”腳步,把信任和尊重給到孩子,讓他自己去覺醒。
08
凡事都要管,讓孩子失去自主能力
網(wǎng)上有一個女孩控訴:我被媽媽管得要窒息了。
在家不準(zhǔn)關(guān)門;不能和人交朋友付出真心;
我每天的衣服都是她拿的,不穿會不高興。
想穿什么不能自己決定。
想去哪玩,不能決定。
想買什么超過100的東西都要她批準(zhǔn);
吃什么也自己不能決定,
她說:我被媽媽管得很心累,真的特別想離家出走。
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習(xí)慣“管”著孩子:
孩子該吃什么,孩子該穿什么,孩子的作業(yè)該怎么做,孩子去哪里都要管。
可是,這樣的管,更多的是干涉,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被討厭的勇氣》里有這樣一段話:
“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一旦父母想妄加干涉孩子,孩子要么失去主見,最終會什么都聽父母的;要么自我壓抑,被沒有自由的生活裹挾著,更容易有抑郁傾向。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xué)會的是“管理”孩子,而不是“管”孩子。
有時候該放手,就不要去干涉。
09
李躍兒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教育,首先是讓人成為人的,是提升人、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長智慧、傳達知識的。”
教育從來不是“把孩子養(yǎng)大”就可以了。
教育更需要為孩子搭建健全的心理,培養(yǎng)樂觀的性格,給他充滿愛的情感,塑造他的人格魅力。
教育孩子,就是這幾個字:真誠、尊重、接納、鼓勵。
真正成功的父母,不是要給孩子多么富足的物質(zhì),而是要做孩子精神和靈魂的的領(lǐng)路人。
父母的“路”對了,造福孩子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