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通過新的靶向策略,成功改變了治療性T細胞在何時何地激活,使細胞因子療法在臨床環境中變得更有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沈陽藥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仿生納米疫苗,通過工程化的樹突狀細胞衍生的胞膜囊泡,實現了時空同步的細胞因子傳遞。
通過將多價白細胞介素-15(IL-15)的自轉錄和腫瘤抗原的時間和空間呈現相結合,這種方法被用來使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免疫反應對腫瘤更安全、更有效。這一靶向策略誘導了廣譜抗原特異性T細胞反應,并在多個同基因腫瘤模型中促進了治療效益,包括出色的抑制腫瘤復發能力,幾乎沒有系統性副作用。
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文章名為《生物仿生納米疫苗介導的多價IL-15自轉錄(MIST)用于強大而安全的癌癥免疫療法》,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MIST-疫苗實現了IL-15免疫療法 盡管利用IL-15進行細胞因子療法是癌癥免疫療法中一種有前途的策略,但由于細胞因子受體廣泛分布和IL-15的短半衰期,其臨床應用一直受到限制。此外,傳統的細胞因子療法通常因激活非腫瘤特異性T細胞而引起劑量限制性毒性。
共同第一作者王凱源、張軒博和葉浩領導了一個團隊,創造了一種只針對抗原特異性CTL的疫苗,從而減少其對其他細胞的損害。這種仿生納米疫苗由經基因工程改造的樹突狀細胞(DC)衍生的細胞膜囊泡組成,其中包含IL-15以及抗原/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與傳統的IL-15療法不同,傳統療法需要抗原呈遞細胞(APCs)與IL-15R結合,而仿生納米疫苗可以通過“多價IL-15自轉錄”(MIST)直接介導IL-15對CD8+T細胞的傳遞。
由于其出色的安全性和成熟的制備工藝,這種仿生納米疫苗為提高IL-15對淋巴結的靶向傳遞提供了巨大的希望。他們發現,這種仿生納米疫苗具有納米級結構、更長的循環半衰期和在淋巴器官的滯留、更寬的治療時間窗口和更強的抗腫瘤效力。這種仿生疫苗在全身內給予時,實現了對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靶向傳遞IL-15,減少了非特異性系統免疫刺激,并最大化了CTL的激活,從而促進了腫瘤殺傷和免疫記憶。
這種細胞因子傳遞平臺可以預防系統性副作用,同時激活抗腫瘤免疫。由于細胞膜囊泡可以容納天然蛋白質的添加,這種方法可以用于任何類型的細胞因子傳遞。因此,這種仿生納米疫苗平臺技術為細胞因子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了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Biomimetic nanovaccine-mediated multivalent IL-15 self-transpresentation (MIST) for potent and safe cancer immunotherapy”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