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晉文公時期 公安機關移交
現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晉公盤高12厘米,口徑40厘米,重7000余克,是公安機關從海外追回的青銅珍品。
晉公盤淺腹平底,內底中間有一對浮雕的龍盤相互盤繞成圓形。
最令人贊嘆的是19個圓雕動物,正中心站立著1只水鳥,內圈是四只水鳥,中圈是三條游魚和三只臥姿的青蛙,(按排列規律,應該還有一魚一蛙),外圈是四只鱉和四只蟾蜍。
另外盤里還有17只浮雕的動物。
神奇的是這些圓雕動物都可以原地360°旋轉,盤是承接水的,可以想象,當水流傾瀉下來,水鳥盤旋,魚兒游泳,就是一個蛙鳴蟬唱,生機勃勃的夏日小池塘。
為什么圓雕動物可以旋轉呢?
因為動物的下面有一個小柱子支撐,而且小柱子分兩種,鳥和魚是圓錐形比較復雜的立柱,蛙、蟾蜍、鱉使用蘑菇形的立柱,立柱頭部與動物內腔有空隙,就可以轉動,而且如果把盤子翻過來,小動物也不會脫落。
晉公盤的細節也令人叫絕,水鳥的嘴部有鉸鏈結構,可以開合,烏龜的頭部可以伸縮。
龜與鱉的紋飾不同,青蛙有臥姿的圓雕青蛙和跳躍的浮雕青蛙,還有圓雕蟾蜍,也各有特征。
晉公盤是如何鑄造的呢?
經過X-CT掃描,結合表面痕跡觀察,學者對晉公盤的鑄造方法得出結論:
1、圓雕動物附件的鑄造方法:
先鑄造立柱,再把立柱的上半段包裹在圓雕動物的腹芯里,澆鑄的動物與立柱構成間隙連接,確保動物可以在立柱上自由轉動。
鑄造盤底的時候預留穿透的孔,把已鑄好的帶動物的立柱插入孔中,從盤子的外底澆注青銅焊料,填滿預留孔,把盤底和立柱焊接牢靠。
2、晉公盤的耳和足也是先鑄好的,然后與盤身鑄接或者焊接到一起。
3、晉公盤的制作技術反映了春秋中期的主流思潮,即化整為零的理念,用分鑄取代渾鑄,用焊接取代鑄接。對器物的整體性、美觀性的要求有所降低,更側重器物本身的實際功能以及操作上的便捷。
晉公盤的銘文和歷史意義:
在“晉公盤”的立壁有鑄銘七處,共183字,釋文如下:
在周歷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晉公說:我的始祖唐公,接受了大命,輔佐他的父親武王,以威嚴的戒令管理眾多的非華夏部族,開拓疆域,到達大廷,四方部族都很崇敬(唐公)。成王命唐公建都於京師,在眾多被征服的部族的土地上做主宰,建立自己的國家。
我的父親獻公,聰明叡ruì哲,堅強而威武,莊重而善良,美名傳世,神靈顯赫的在天上,遵從天命,以修習我身,讓晉國甚為安好。
晉公說:我這個小子,效法先王,秉持其德,肅敬如常,安和所有諸侯國,眾邦沒有誰莫不日日恭順于晉邦。我蓄養眾多俊士,作為左右幫手,保衛治理王國,小心謹慎地輔佐天子,國事不管好壞,都以敬畏之心待之。廣開疆土,虔誠的對待諸侯間的盟誓和祖先神靈的祭祀,誠懇的、恭敬的酬答神靈,協調理順百官。
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后)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fān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
晉公盤是晉文公嫁女兒的媵yìng器(即陪嫁器物),他在流亡到楚國時受到禮遇,所以當國君后嫁女以鞏固晉楚關系,可惜好景不長,兩國此后發生了城濮之戰,所以晉文公嫁女當在他回國當國君(636B.C.)之后,城濮之戰(632B.C.)之前,晉公盤就鑄造于這個時間。
晉公盤是國家一級文物,是迄今僅見的晉文公重耳的實物證據,承載了珍貴的歷史信息,鑄造設計巧奪天工,展現了“春秋五霸”晉文公時晉國的盛世氣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