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貓哥
來源|大貓研究所
市場又在悄悄變化。
最近,又有樓盤的老業主開始投訴開發商降價了,蘇州的高新區的保利時光印象雅苑項目,8月份買樓稱最低價,10月份同樓層同戶型邊戶比中間戶,還要便宜6萬,而且還有禮品。
按照以往的市場狀況,這個開發商應該約談+暫停銷售+停止網簽+整改一條龍的待遇。
今年5月份的時候,同屬于蘇州的昆山,就有過類似的例子。
兩家房企在五一節前后降價促銷,雖然只是為數不多的特價房,但是兩家開發商還是因為“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擾亂了房地產市場正常秩序,造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而吃了罰單。
而這個罰單的主因,就是老業主舉報。
但是現在,老業主的舉報,好像不太靈了。
蘇州方面是咋說的呢?
“現在是市場經濟,企業的銷售價只要不超過備案價,就可以”。
這話就是說,要是漲,可能還需要管,但是跌的話,我們就不管了。而且,這個態度,已經是不少曾經有類似舉措的城市的態度了。
比如深圳,有老業主舉報中海某項目用“假工抵房”的名義,變相打折賣房,有項目降價60萬,而深圳龍華區住建局給的回應是:
房企可以按照市場情況,自主打折或者降價,而關于老合同,是民事問題,要么協商,要么打官司。
而在地方領導留言板上,類似的問題不少,而在近期的投訴中,回復大約都類似:
開發企業根據目前房地產市場情況自行定價,銷售價格并未超過備案價。
而蘇州住建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對外回應中,還說了一句話,比較有意思:
“樓盤銷售的房源本身屬于商品,如果不允許開發商降價促銷,有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項目出現爛尾的風險”。
我們都知道,房企有房,但是房企缺錢,而銷售回款,確實是能夠緩解房企的現金流問題的,這么多年來,大家追求高周轉,也是因為如此。
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允許房企在備案價的基礎上自主定價,其實就是允許降價,而不再是“擾亂市場”。
有用嗎?
舉個例子。
當一個老業主哭喊損失極大的時候,其實是小區還有很多房子待售,畢竟如果只是幾套尾單降價,也掀不起什么風浪來,假如一個600套房的小區,已經賣了300套,剩下的房子能不能賣出去,自然也就關乎小區的建設了。
商品房的預售款,只能用來進行工程建設,如果開發商沒錢,對于他們來講,是為已經賣出的業主繼續硬著頭皮籌錢建房子,還是索性直接撂挑子,哪個更可能成為他們的選擇呢?
一旦爛尾,損失就不再是那個差價,而是全部房款。
而且,現在從幾個投訴來看,打折的開發商保利、電建、中海,都是國企及央企背景,可見壓力也確實不小,努力當然也就得跟上。
2021年的時候,有一個“限跌令”,全國大概先后有20多個城市發布了類似的令。
當然,其實主要并不是不能跌,而是怕惡意降價,如果房企真的打起價格戰來,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被打的超大折扣,最終可能就會體現在房屋的質量上,得不償失。
畢竟,成本擺在那里。
而現在,其實說“放”也沒有說開了多大的口子,只是,不再一降價就鬧,而一鬧就管死,把市場的部分,交給市場了,并不違反限跌的初衷,更何況,絕大部分城市,并沒有“限跌令”,而只是自由裁量。
該有的紅線,也一直都在。
比如深圳,雖然強調了自主定價,但是仍以備案價為準,變動幅度在15%還是一條紅線,而限跌令,并未明文取消。
雖然降價不一定馬上激活市場,但還是要先邁出這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