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做“‘漢服’溯源”這個系列的時候,貼過不少早年的漢服裁剪圖,不少都讓如今的讀者感到匪夷所思。比較突出的有曲裾,很多人納悶它怎么是一個圓形呢?
(圓擺式曲裾裁剪圖,寶馬兒制圖)
看起來這么離譜的裁剪圖不僅在當時是曲裾的主流做法,還被收錄在蔣玉秋《漢服》等書籍中,可見認同度很高,即便是學術圈的人也不見懷疑。
(2007年出版的《漢服》)
不僅如此,我記得我早年參與過的一次爭論,是商家RMTC將曲裾裁片做成了梯形拼接,引發了漢服圈內的不滿,認為這么制作是歪門邪道,扇形剪裁反而是他們所認為的正道。
而這背后的原因說來也簡單,是因為當時的漢服愛好者們先看到如《大漢天子》《漢武大帝》這樣古裝劇里的曲裾,根據影視戲服的穿著效果反推可能的裁剪圖,那么率先實驗成功的人他的裁剪圖便會獲得認同。
(《漢武大帝》劇照)
(漢服曲裾)
人們很少去質疑裁剪圖,因為裁剪圖本身并不需要示人于眼前,它就像很多事物運行的潛規則一樣,如果表象足夠體面,人們就鮮少有意愿去追究他的運行根本。
這種只為穿著效果服務的現象在影視古裝里十分常見,比如《》里提到過的因為劇組丟失服裝而被曬出來的平鋪圖,盡管也是平面裁剪,但在袖子、腰部、下擺無不都在遷就簡易穿著后的效果。而陳同勛在很多人心中已經算得是比較有考據的服裝設計了,大家所看的也只是他參與的影視播出后的效果。
(《妖貓傳》戲服)
話說回來,我們之所以如今得以在此評點一二,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更正確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正確的答案,但至少是比這些更接近的答案。比如曲裾,我們看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曲裾袍實物,也看到了馬山楚墓的直裾袍可以通過穿著達成曲裾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影響服飾穿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而習慣了現代立體剪裁的服飾基本是一次成型,也就是我們看到衣服的平鋪圖是啥樣的穿上身也差不多那樣,但傳統服飾則有很大的二次成型空間,不同穿著方式可造成很大的效果差異。
比較極端的案例就是,很多民族都有使用一塊布裹穿的服飾,卻呈現出天差地別的效果。
(圖/lucien)
《》發了以后,有人問我你覺得現在的“復原”根本問題在哪里?我說從不放出裁剪圖算么?用可修飾可調整的穿著效果,去匹配另一個只能看到表象的形象,這個其實跟古裝劇沒有差別,總不能商家來做就叫“復原”吧。
我們所能看到的服飾效果距離我們反推出這件服飾的裁剪圖,相隔的道路還很遠。然而,這份從古畫“翻譯”裁剪圖的工作卻很誘人,我相信很少有人是看到出土文物的服飾才開始喜歡古代服飾的(以前也很少有這個條件),我們先看到的往往就是古畫、陶俑等等這些已經有了最終穿著效果的形象。為了能讓自己更了解、更貼近、更還原這份喜歡,我們不得不去做這份反推裁剪圖的工作。
之前在《》里主要介紹過圖案、面料、工藝方面的思路,在這里再簡單歸納一下——
①時代信息,了解當時的工藝類型和水平;
②紋樣信息,了解圖案的尺寸、排列、組合等,匹配當時可實現的方式;
③色彩信息,了解色彩的種類、構成、循環等,匹配當時可實現的工藝和材料。
(帶有明顯工藝指向的服飾圖案)
基本上這樣篩選下來,可以框定出古畫之中服飾面料的原料、織造工藝等大致范圍。在這中間,古畫所充當的角色其實是題面,沒有人能裸考這道題,真正要下的功夫都在做題之前的準備工作。而本文要說的,從穿著效果反推裁剪圖其實也是類似。
這篇文章的話題是因為看到《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這本書想到。我對于是否要對古代建立“職業裝”概念還是保留看法的,但感覺書中的“百工”感覺更接近身份階層的意味。而我覺得這本書做得比較好但感覺出版社宣傳并不在此的地方其實是“借助其他傳世文物、有效文獻及相關紀實性圖像資料”,簡單來說就是尋求“同類項”,而書中所劃分的“職業”就是作者所劃定的“類”。
▲ 相關書籍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目錄)
既然古畫陶俑等能給的信息是比較單一的,而服飾在同個時代或同類身份或同個地區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把這些可能的“同類項”都找出來,挨個排起來。服飾的實物出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將這些“同類項”羅織成網狀譜系,那么出土實物就能更高概率地嵌入到譜系中的某個點,從而使這個譜系從平面的圖像、表面的陶俑更向我們所期盼的可以做成服飾的裁剪圖邁進了。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書中部分參考圖)
這個方法聽起來是很簡單的,一聽就能懂,但做起來是很花時間、很費力氣的,也很費錢,畢竟信息本身是最昂貴的。相對于最終穿著效果,我們即便將這個方法貫徹得非常好,有時候也不如在拍所謂復原照片時用PS將有出入的地方液化變形一下。
在這里,就要舉一個反面案例《》了,相比我們提到的方案,“敦煌服飾藝術再現”所面對的選題簡直超級簡單,因為敦煌壁畫中有很多題材、很多角色、很多人物都是重復出現的,更重要的是在敦煌壁畫的合并“同類項”工作已經有不同的人做過很多遍了,就連從壁畫到裁剪圖的這步都有很多人做過不同的方案。說句不好聽的,“敦煌服飾藝術再現”幾乎就是吃現成,偏偏就是沒吃好。
大家看那篇文章里,我為質疑所用到的素材幾乎都沒有超出敦煌壁畫本身,有的甚至都沒走出同一個窟。比如復原285窟,袖子是長還是短都沒分清楚,也許他們所參照的對象是模糊的,但同一個窟中穿同款服飾的人物還有很多,這些“同類項”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卻被忽略了。
(復原服飾與莫高窟285窟壁畫)
又比如在不同時期洞窟中都有出現的角色“吐蕃贊普”,相互補充之下他的服飾細節還是相對比較清楚的,但最終呈現上由于缺失了對這些圖像的考察而做成了一個簡略又錯位的效果。
而《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參考的主要對象是《清明上河圖》和開化寺壁畫,本身已經出現了大量重復的服飾,或者用這本書的稱呼方式“職業”,加上作者另外補充的圖像和文物,就能形成比較粗略的譜系。作者將一些典型人物鉤了線圖,并且繪制了形制圖(有根據文物繪制,也有推測的)、分析了穿著層次,這些雖然還不能構成裁剪圖,卻也是必經之路。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書頁)
相比《》里分析面料材質工藝的做法,分析古畫服飾的工作比較反復且繁瑣,這里也簡單歸納一下,僅為個人方法論——
①分析對象,尋找對象身上可延展的“類”。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書中是以職業為“類”,這個方法其實還是略有門檻的,因為去識別職業本身就有難度且容易出錯。一般愛好者會更傾向于用最外層服飾的穿著來作為“類”,比如都是穿圓領袍的人。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書頁)
②分析同類,尋找同類上的共性和存疑點。
這是其中最花時間且幾乎沒有盡頭的部分,上面提到的愛好者更喜歡的用外層特征服飾進行劃分的方式,一般會再根據人物的其他穿著差異拆分“細類”或另起“新類”,這個過程會很容易遇到拆分后再合并的反復過程。而《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這本書的方式因為是將人的分類做在前,就不太會有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種校驗。
③分析實物,尋找文物可能對應的“類”或譜系位置。
裁剪圖最可靠的出處是出土的服飾實物,但出土的服飾究竟對應的是哪類,又處于我們所羅織的譜系中的哪個位置,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對應。很多出土服飾本身在發掘報告中就十分不清晰,比如《》里其實就是對報告和展出實物誤讀造成的。而像趙伯澐墓這樣由對口專業機構的介入,而有了逐層服飾分析的墓,這么多年見過的一只手能數過來。即便如此,這每一層的服飾應該在哪個位置,不同的人還是會有不同的解讀。
(南宋趙伯澐墓出土服飾)
④服飾實驗,通過復原制作或推測性制作才推定裁剪圖。
即便有文物,也不一定就能還原,我常開玩笑說,旗袍商家誰還沒幾件古董,但也沒見都做得很好。服飾本身不是某一件衣服單打獨斗,即便有一模一樣的衣服和復制墓主的模特,不了解層次、缺少“二次定型”也很難還原出當初的模樣。而且通過穿著實驗,還會像《》一樣發現只看平鋪圖所臆測不到的效果。
(使用馬山楚墓出土服飾穿著出的兵馬俑服飾效果)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書頁)
然而這些工作并不是步驟,而是循環反復的,即便進展順利也可能是進三步推退兩步,而孤立地去臆測像《》那樣滿盤皆輸的可能性往往更大(不過不等于商業上的失敗,天下還是韭菜多)。但也不至于悲觀,回到開頭提到的漢服曲裾案例,我們如今為什么如此有信心地表示圓擺式裁剪圖是有問題的,就是因為我們看過了更多俑和畫,看到過出土的文物和文物復原的效果。盡管曲折,但回頭看,還是爬上來不少山路的。
要說《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的缺點也很明顯,也是專注某一方面就會帶來的問題。書的主題是“百工”、出版項目又叫“中國大百科全書”,更想要的是全面多樣,而不是專而精,就像愛好者來做這件事,因為曠日持久而逐漸零散化。此外“百工百衣”這個選題似乎也引導了作者著書思路,更偏向尋找或列舉不同“類”的著裝差異,這似乎也是斷代類服飾書籍很容易給讀者造成的影響(作者往往是清楚共性存在,但編書的時候又不得不把這些都區別開來),而一些愛好者會為了用比較難得的出土文物套在更多的“類”上,而更偏向于將差異抹去。
此外,對于如何用服飾“翻譯”古畫這件事也很難有盡頭,或許我們看到一份新的材料就會推翻之前所有,也有可能會豁然開朗。就像《》里說的,考古本身還挺看“手氣”的,但理性看待這件事,我們所能建立的譜系越完整、思慮越縝密,應該也離歷史原貌越接近,總是能向前邁進的。
然而,這項工程,或者對于我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而言算是興趣也算挑戰,很難被外人所看到。它無法換來財富也無法生成美圖,沒有流量也沒有關注,偶爾去質疑別人,人家還會不屑地表示你哪來的底氣。說到底,憑借的也不過是熱愛和求真,然而流量和關注抵不了熱愛和真實(沒有前半句是因為,財富我還是挺想要的)。
最后,再推一次本期的圖書《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詳考與圖繪》,比較適合服裝設計專業以及有北宋背景的各類角色設定需求的人入手~
▲ 相關書籍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