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時許,在戰(zhàn)機強大的轟鳴中,止動擋板落下,殲-15艦載機在海浪顛簸、不足機場跑道十分之一的“遼寧號”航母甲板上如離弦之箭般高速滑行,沿著艦艏14度上翹角跑道滑躍升空……
殲-15艦載機“一次試飛”成功,完美地演繹了“刀尖上的舞蹈”,實現(xiàn)了我國艦載機研制零的突破。
由此,殲-15的總設計師孫聰和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運-20的總設計師唐長紅被譽為“中國航空三杰”。
楊偉、唐長紅和孫聰,他們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推動了我國空軍飛入了“20”時代,實現(xiàn)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對世界先進水平從“總體跟跑”到“主體并跑”的轉變。
可是,你知道嗎?孫聰并非飛機設計出身,在剛參加工作時,他還因為穿著時髦而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簽,但他硬是依靠三次逆襲,成功地登上了事業(yè)巔峰。
- 第一次:從試飛員到設計員
1961年2月,孫聰出生于沈陽,他家就住在東塔機場附近。小的時候,每每看到飛機騰空而起、翱翔藍天的壯美景觀時,他的心中就升騰起一種對蔚藍天空的神往之情。他覺得,如果能成為一個飛行員,該是一件多么牛的事。
他自小就個性獨特,聰明調皮,愛折騰,對感興趣的事,一定非要鼓搗出個名堂不可。
鄰居中有個做木匠的,他感到新奇,放了學以后就到人家玩,跟著幫著推推刨子,打打卯,然后就慢慢會了,還親手做過一個小五斗櫥,這也成了母親的驕傲,一直在家里用著。當然,這也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
除此之外,他還個性倔強,認準的事,幾頭牛也拉不回。
他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孫聰酷愛學習與思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父母都是醫(yī)生,父親是一個永遠不知疲倦的人,71歲的時候還在手術臺上主持手術。他非常希望兒子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不過,孫聰并沒有聽從大人的安排,而是毅然選擇了自幼就喜歡、向往、鐘愛的航空事業(yè)。
1979年,孫聰參加高考,因為一直想當飛行員,結果分數(shù)還沒下來,就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招生人員“忽悠”進了航空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yè)學習雷達與導航。
即使如此,大學的四年時光仍然沒有磨滅他要當飛行員的夢想。恰巧,畢業(yè)時,空軍到學校找試飛員,他悄悄報了名,也通過了體檢,可由于家人阻攔等多種原因,未能成行。
他一生似乎注定與飛機相伴。當不了試飛員,給飛機設計雷達也是可以的。就這樣,他被分配到中國戰(zhàn)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搖籃——中航工業(yè)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601所當了一名設計員。
- 第二次:從單一設計到總體設計
1983年孫聰躊躇滿志地來到研究所報到,本來他盼望著能去雷達實驗室工作,像那些著名的科學家一樣動手搞點發(fā)明創(chuàng)造,沒想到時髦的打扮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原來,在北京上大學期間,牛仔褲剛剛到中國,孫聰和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喜歡追求時尚的潮流,因為動手能力強,就和同學一起自己買布,照著樣子做出了牛仔褲。本來在學校穿,并不礙眼,反而是一種時尚。
但當他頭發(fā)梳得油亮,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來工作單位報到時,很多老同志看不慣,覺得這不像是干活的樣兒,雷達實驗室主任更是直截了當?shù)鼐芙^了他,最后他分到了雷達設計室。
這一折騰,孫聰?shù)木髲妱牌饋砹耍l(fā)誓一定要干出個人模人樣來。
說實在的,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航空企業(yè)業(yè)務急劇下滑,航空裝備研制任務少之又少,而外面的世界卻很精彩,南下深圳,個體經商,都處在萌芽期間,當時最熱的還是出國留學。1983年畢業(yè)的大學生到航空企業(yè)工作,70多人最后只剩下10多人。
孫聰在學校里頭比較活躍,到了畢業(yè)二三十年同學再見面的時候,大家很奇怪,怎么他還堅守在原單位呢!這種堅持的精神,讓他們很吃驚,也覺得不可思議。
對于這個問題,也曾有記者問孫聰:
“上世紀80年代您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孫聰回答道:
“不讓我們干飛機設計,我們還會干什么?我們可能就是干這個,天生我材,就是干這個事用的。我有一個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夢想,中國人要能在世界人面前過得有尊嚴,生活得有尊嚴,最重要我們要有強大的國防,民族的脊梁才能硬起來。”
抱著航空報國的信念,他留了下來。
剛工作不久,孫聰主要從事雷達武器火控的無線電通訊研制工作,在以前二代機的設計里頭,它是獨立的,但在向三代機過渡時卻出現(xiàn)了綜合航電系統(tǒng)概念,顯示綜合、控制綜合、傳輸綜合等等,這些新穎的技術領域深深吸引了孫聰,讓他有了用武之地,他便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工作。
很快,頭腦靈活的孫聰就展露了頭角,所里成立專門的綜合航電室后,他就作為懂航電的人才被留在了總體專業(yè),轉行搞起了飛機設計。
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飛機設計師,他邊干邊學。
從1983年進入研究所從助理工程師做起,到2009年成為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他先后參加了火-飛-推綜合設計、先進航空電子綜合化系統(tǒng)構型、飛機總體綜合設計、隱身技術等預研及重大型號與課題的研究,在飛機總體設計工作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逐步成為該專業(yè)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專家。特別是在研究所航空電子綜合化專業(yè)的組建、殲八Ⅱ型飛機、殲八ⅡM型飛機及高新工程研制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同事的眼里,孫聰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勤奮好學,而且肯于鉆研。他是學無線電專業(yè)的,參加工作特別是到總體專業(yè)以后,他大量地學習了很多關于飛機總體、氣動、隱身包括結構強度這些方面的很多知識,看了很多很多的書。只要有時間他就看書,哪怕乘飛機的間隙。
他把這種勤奮歸結于工作與興趣產生了共振。他覺得要想干好一件事,最重要一點是你要感興趣,就是你的樂趣和你的工作以及你的奮斗目標是一致了,這事就好辦了,就愿意干這件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孫聰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但在享受樂趣得同時,他也必須應對一重重的挑戰(zhàn),從無線電專業(yè)轉到飛機設計專業(yè),這個跨度不算小,而從設計陸地上的飛機到設計艦載機這個跨度可就更大了了。
1994年3月,孫聰擔任了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飛機總體室主任,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于是,1997年7月他再次進入母校深造,攻讀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并分別在1999年和2006年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這種學科跨界背后的艱辛與付出為常人所不知。
孫聰說,能夠堅持在科研崗位上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鉆研,主要內在動力源于對航空事業(yè)的熱愛。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孫聰經常告誡年輕人要有“三心二義”。
所謂的“三心”,就是要建立雄心,為自己訂立前進的目標。有了雄心,才有對專業(yè)的進取,才有遠大的抱負;要有耐心,要耐得住寂寞。有了耐心,才能耐得住長期、深入研究的寂寞,才能追求設計的極致完美;要有責任心,為自己為祖國的航空事業(yè)負責。有了責任心,才能增強使命感,更自覺地融入到中國航空器設計的偉大事業(yè)之中。
所謂的“二義”,指的是“情義和俠義”。有了情意,同事間才能有熱情、激情、真情,才能奮力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跨越;有了俠義,同志們才能有不畏艱辛、甘于奉獻、忘我拼搏、勇于獻身的精神,全身心報效祖國和人民。
“三心二意”,這正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 第三次:從設計陸基飛機到海基飛機
誰也不曾想到,當年那個趕時髦的年輕人十多年后會成長為力求設計精品的飛機總師。
2001年年僅40歲的他,成為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第四任總設計師,2003年,又被任命為所長,成為航空工業(yè)集所長與總設計師于一身的最年輕領導者。很快給航母研制艦載機的任務就壓在了研究所和他的身上。
孫聰主持設計15設計陸基飛機他已經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設計艦載機中國是個空白,對孫聰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
一般來講,陸基飛機和海基飛機唯一的差別就是機場不一樣。艦載機的機場是活動的,上下升沉,左右搖擺,距離的大小、跑道長度只有陸地機場的十分之一大小,就是這個差別給艦載機的設計帶來意想不到的難題。
首先,艦載機起降的安全問題。在那么狹小的空間里,保證艦載機飛得起,落得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在航母近百年的歷史上,艦載機飛行中的事故屢屢發(fā)生,尤其是在起飛和降落的階段,無論飛行員還是艦上人員都可能面臨生死的考驗。
據(jù)統(tǒng)計,從1965年到1985年美國艦載機大約摔了350架,其中一般是在著艦時載在了艦尾上。
美國尚且如此,對于從零起步、自行研制艦載機的孫聰他們來說,保證安全起降更是難上加難。
其次,難題是一個接著一個。艦載機要在航母上成功地起降,關鍵就是設備的適配性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則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難題是一個接著一個。
比如艦上要保證它的狹小空間能裝大量的飛機,機翼就不得不折疊,一折疊相應的重量又增加了,重量增加1%,性能就下降1%。每一克重量減下來其實背后有很多復雜的設計和計算。重量增加了,速度又會降低,那么對飛機的氣動力的設計、用材、工藝等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再次,完成任務的節(jié)點是確定的。
作為總師孫聰承擔著最大的壓力,卻始終斗志昂揚,因為他的骨子里邊有一種特別不服輸?shù)膭蓬^。
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樹牢安全意識。別人成功的東西我們學不到,就從失敗的教訓入手。孫聰專門把國外各種艦載機起降失敗的視頻,搜集起來剪輯在一起,要求團隊播放學習,仔細地觀察研究,最終他們總結出一套保證安全的規(guī)程、辦法和方法,他們還讓飛行員在參與過程中,嚴格地執(zhí)行標準化的作業(yè),從而降低了整個安全風險。
第二,改變設計理念。投身航空事業(yè)30多年來,孫聰當了不止一個飛機型號的總設計師,但是,在他看來,總師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前人總結的規(guī)范,形成自己的風格,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第三,創(chuàng)新管理手段。在殲-15研制過程中,孫聰提出采用嶄新的數(shù)字化協(xié)同設計理念——三維數(shù)字化設計和五級成熟度管理模式。
這套協(xié)作模式,改變了設計流程,有助于提高試制效率,也沖破設計和制造的組織壁壘。
但作為新生事物,畢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習慣。
對孫聰來說,也確實冒了很大的風險,一旦這個管理有一點不協(xié)調,就可能導致進度比常規(guī)進行還要耽誤時間。
當時,他的副手們也建議說,咱們還是照老辦法做吧。
直性子的孫聰立刻拍案而起:
“必須得這么做,不這么做我們完不成進度!”
副手們還想繼續(xù)動員他,他揚起胳膊一揮手:
“不要再說了,不換思想就換人,不行你就別干了!”
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孫聰將數(shù)字化協(xié)同設計理念,就這樣“強勢地推行下去了”。
在基地試驗兩年多來,阻攔鎖斷過、飛機機翼打碎過,輪胎爆過,發(fā)動機空中停車過……
每一次都是高風險,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這些難關被一一克服。
不負所望的是,高度協(xié)同并行的模式促進了設計和工藝的有效融合,使飛機制造的效率提高了40%左右。
在主持殲-15研制中,他與團隊突破了總體設計、著艦技術和電磁兼容等6類38項重大關鍵技術。艦載機的起降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截至2013年,他帶領團隊用幾年時間,幾千次飛行試驗和眾多“第一次”,換來了殲-15多人、多架次、零事故的驕人紀錄。
殲15的橫空出世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作為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重型雙發(fā)多用途艦載戰(zhàn)斗機,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采用了國產“太行”大推力渦扇發(fā)動機,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作戰(zhàn)半徑大、機動性好、載彈量多,可根據(jù)不同作戰(zhàn)任務攜帶多種精確打擊武器,實現(xiàn)全海域全空域打擊作戰(zhàn)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艦載機現(xiàn)在取得了零的突破,雖然晚了美國人將近七八十年,但是我們的起點是很高的,應該說一步就跨進了美國第三代艦載機這么一個領域,各項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18等世界現(xiàn)役的主力艦載戰(zhàn)斗機相媲美,換言之,就是有的方面我們不如它,有的方面我們略好一點,基本上是同一類型的。
從此,中國建立起了艦載戰(zhàn)斗機研發(fā)技術體系,實現(xiàn)戰(zhàn)斗機從陸基到海基的歷史性跨越。
在成績面前,他并沒有停步,又帶領團隊進行后續(xù)飛機型號的研制。
2014年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博覽會上,當鯊魚外形、適應電磁彈射的隱形戰(zhàn)斗機殲-31艦載機(代號FC-31,綽號:鶻鷹)亮相時,就連國外的無數(shù)科研人員也都為之震驚,這難道真的是中國制造嗎?
更令人震撼的消息還在后面,今年9月,殲-31的升級版殲-35又開始試飛。
它們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二個擁有第五代艦載機的國家。
因為有了像孫聰這樣的航空人的執(zhí)著堅守,默默奉獻,我國航空技術正以飛躍的速度追趕著世界先進水平,從曾經的望塵莫及、望其項背到如今朝著同臺競技的方向邁進,讓國家挺直了腰桿,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乘風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