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皮層局灶性畸形是由大腦區域異常發育引起的,是兒童抗藥性癲癇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它通常發生在負責規劃和決策的額葉。與局灶性皮層畸形相關的癲癇常伴有共病,包括學習障礙。
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試圖尋找對于患有腦皮層局灶性畸形的兒童而言的手術替代方案,并稱他們已經研發出一種新的基因療法,據稱可以顯著減少小鼠中的癲癇發作。
這一發現發表在題為《腦皮層局灶性畸形的抗癲癇基因療法》的《Brain》雜志上。研究人員寫道:“腦皮層局灶性畸形是皮層發育畸形的常見亞型,經常表現為認知和行為異常以及難治性癲癇的一系列癥狀。局灶性皮層畸形II型通常由體細胞突變引起,導致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過度活躍,是兒童癲癇手術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然而,手術切除并不總能帶來癲癇的自由,而且常常受制于與善于言辭的腦區域的接近。基因療法是一種有前途的替代治療方法,可能適用于那些手術風險不可接受的情況。在這里,我們評估了基于在額葉腦皮層局灶性畸形小鼠模型中過度表達Kv1.1鉀通道的基因療法。”
盡管切除受影響的腦部畸形是有效的,但由于患有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的風險,其使用受到嚴格限制,并且并不總能帶來癲癇的自由。
因此,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評估了一種基因療法,該療法基于在額葉腦皮層局灶性畸形小鼠模型中過度表達調節神經元興奮性的鉀通道。
鉀通道控制鉀離子在細胞內外的運動。當鉀通道過度表達時,意味著更好的調節,從而減少細胞的活動,并最終停止癲癇發作。
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學研究所的Gabriele Lignani博士表示:“看到這種新的基因療法有望成為腦皮層局灶性畸形患者手術的有效替代方案,令人激動。”
基因療法先前已被證明在另一種癲癇形式中有效,即發作發生在顳葉的情況,但尚未在腦皮層局灶性畸形中進行測試。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癲癇小鼠的受影響額葉中引入了一種名為EKC的經過改造的鉀通道基因。為了增加安全性,他們使用了一種無法復制的病毒來攜帶這個鉀通道基因。
在給予治療之前,研究人員監測了小鼠的腦活動15天。然后,他們將攜帶EKC基因的病毒或對照病毒注射到受影響的腦區域。然后,團隊監測了小鼠的腦活動另外15天。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基因療法將癲癇發作平均減少了87%,而不影響小鼠的記憶或行為。
研究的主要作者Vincent Magloire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表示:“在小鼠中進行的成功研究后,我們相信這種治療方法適用于臨床應用,并且考慮到目前對于無法控制癲癇的數千名兒童的巨大需求,這種治療方法可能會得到廣泛應用。”
共同通訊作者Dimitri Kullmann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學研究所的教授,補充說:“首次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的計劃正在進行中,并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實施。”
參考文獻:“Anti-seizure Gene Therapy for 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編輯:周敏
排版: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