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七言律詩《長征》,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材,是我們最熟悉的毛主席詩詞之一。不過,詩中的某些詞句頗為生僻,比如“走泥丸”,“三軍”,未必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因此,今天們就來詳細解讀這首詩。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這首詩大約寫于1935年9月20日左右。1935年9月17日,中央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毛主席隨一軍團翻越大拉梁,于9月19日抵達岷山縣旋窩村,當晚,毛主席住在了村民韓啟明之家里,《長征》一詩,有可能就是寫于此時。
據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甘肅大事記》中記載:“1935年9月29日,陜甘支隊主力進駐通渭縣城,當晚,毛澤東在文廟街小學接見了第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并舉行了晚會。毛澤東滿懷豪情地朗誦詩作《七律·長征》?!笨芍飨瘎撟鳌堕L征》的時間,不會晚于1935年9月29日。
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宋慶齡的介紹下,跋山涉水來到陜北蘇區,成為第一個訪問陜北蘇區的外國記者。毛主席跟斯諾進行了四次長談,談話中,毛主席將《長征》一詩抄寫給了斯諾。斯諾回去后,將此行的所見所聞,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書中就刊載了毛主席所書的《長征》一詩的手跡照片,并將詩翻譯成了英文。因此,《長征》不僅是毛主席第一首公開發表的詩,也是毛主席第一首被譯成英文的詩。
1957年,毛主席將《長征》修改定稿,正式發表在《詩刊》1月號上,這就是我們現在讀到的版本。
下面解讀全詩。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大白話開篇,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豪情。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跋山涉水,穿風過雪,浴血奮戰,出生入死,這一切都化入了“只等閑”三個字之中,讀起來,一種百折不撓的樂觀主義精神油然而生,一種大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撲面而來。
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承接首聯的“千山”而寫。
五嶺:指江西、湖南、兩廣之間的都龐嶺、越城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長征初期,中央紅軍是沿著五嶺山脈的北麓向西挺進。逶迤:形容蜿蜒曲折、綿延不斷的樣子。
烏蒙,即烏蒙山,在貴州西部,云南東北部。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征經過此山。
走泥丸:《漢書·蒯通傳》有云:“猶如阪上走丸也?!币鉃槭虑橄裆狡律狭鲃拥膹椡枘菢禹槃荼阋?。毛主席在這里,是將烏蒙山比喻成滾動的泥丸。在古漢語中,“走”是跑的意思,我們現在的“走”,在古漢語中是“行”。
這一聯是回顧紅軍長征的歷程。詩人毛主席,仿佛站在昆侖之巔的巨人,俯視著五嶺和烏蒙山。在豪情萬丈的毛主席眼中,蜿蜒綿延的五嶺,就像是大河中騰起的小小浪花,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在紅軍腳下滾動的泥丸。
這一聯在寫法上化靜為動,頗為精妙。山本來是靜止不動的,是紅軍在翻山越嶺,但在毛主席的筆下,五嶺在紅軍身邊翻騰,烏蒙在紅軍腳下滾動,這一恢宏奇偉的情景,令人心潮澎湃。詩人巨筆,揮運山河。
頸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承接首聯的“萬水”而寫。
金沙:長江上游自青海玉樹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一段的江名。1935年5月,紅軍在云南皎平渡口,搶渡金沙江,將尾隨之敵拋在了南岸,粉碎了蔣介石欲將紅軍圍殲于川、滇、黔邊境的狂妄計劃。
搶渡金沙江
水拍:原作“浪拍”。1952年元旦,山西大學的羅元貞教授,在寫毛主席寫賀年信時,在信中談到了學習毛主席詩詞的心得體會,并提出建議,他認為詩中出現了兩個“浪”字,存在“犯復”的問題,建議將“浪拍”改為“水拍”。毛主席接受了建議,并回信道:“元貞先生:一月一日來信收到,感謝你的好意。此覆。順頌敬祺?!?957年《長征》正式發表時,毛主席便將“浪拍”改為了“水拍”,并自注道:“改‘浪拍’為‘水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p>
大渡橋:即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瀘定城西門。瀘定橋是一座鐵索橋,1935年5月29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占領瀘定橋西岸橋頭,當時,鐵索橋上的木板,都被敵人拆去,該團一營二連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著懸空河上的鐵索,沖到對岸,奪取東岸橋頭堡,后續部隊跟進,攻下瀘定城。
這一聯以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兩場戰役,以點帶面,概括了紅軍長征中的英勇戰績。
詩不是記敘文,不能干巴巴地敘述,必須要有形象思維。毛主席就沒有正面敘述戰事,而是運用環境意象,將激烈的戰事化用詩意的表達之中。
飛奪瀘定橋
“水拍云崖”,寫金沙江水急浪高、崖峻灘險的地理環境,暗示渡江情勢之危急?!芭弊旨葘懥思t軍渡江時水石相擊、水氣蒸騰的場面,又傳達了紅軍渡江成功后萬眾歡騰的喜悅心情?!拌F索寒”,以冰冷的鐵索,暗示戰斗之艱難,同時又傳達出紅軍不畏艱險的戰斗精神。
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岷山:四川北部高山,高峰常年積雪。1935年9月17日,紅一方面軍突破岷山高峰臘子口,翻越了雪峰林立的岷山,長征勝利在望。
三軍:有人說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但毛主席寫作此詩時,紅二、六軍團(也就是后來的紅二方面軍)還沒有開始長征,紅四方面軍則被張國燾帶到了川康邊境,這兩支部隊都要到1936年7月,才翻過岷山,因此,這里的三軍,指的就是中央紅軍?!叭姟钡恼f法,起源于春秋時,那時騎馬打仗,分前、中、后三個兵種,后來“三軍”演化成軍隊的統稱。
尾聯抒發了紅軍翻過雪后,長征勝利在望時的興奮喜悅之情,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主席的這首《長征》,境界闊大,氣象雄渾,構思奇偉,情感奔放,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史詩。詩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
最動人的文學作品,都是用血淚寫成的,毛主席的這首《長征》,每個字都涌動著紅軍戰士的熱血,故能震撼人心,永世流傳。
附毛主席手跡大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