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藝術高于現實,又來源于現實,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聞名于世的藝術瑰寶,在現實中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看完下面這組偉大作品vs平凡場景的對比圖,真的是佩服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啊…
《漓江竹林》——吳冠中
吳冠中先生的畫包含了無數的意境和美感,第一眼覺得畫法簡單,第二眼覺得畫得非常舒服,第三眼就走進了畫中。
《夜間的露天咖啡座》——梵高
這幅畫作描繪的是法國阿爾勒市論壇廣場的一家咖啡店,這是他第一幅使用“星夜”背景的畫作,在畫完這幅畫大約4個月后,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如今,游客們慕名而來,咖啡店大致還是原來的老樣子,不過據說味道很是一般,算是托了梵高的福了…
《羅納河上的星夜》——梵高
該畫描繪的是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的羅納河邊的夜景,雖然是印象派畫家,但是梵高對水面上的顏色、光線和倒影描繪卻很精確。
可惜的是在這個光污染嚴重的年代,星空是很難再看到了…-
《黃房子》——梵高
這幅畫作描繪的是梵高在阿爾勒居住的地方,位于法國阿爾勒拉馬丁廣場附近,梵高在那里租了一棟有四個房間的房子,一樓作為工作室。
住所距離《羅納河上的星夜》的地點僅兩分鐘步行路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盟軍炸毀,但背后的四層建筑和鐵路橋依然存在。
《吶喊》——愛德華·蒙克
這幅在蘇富比上拍出1.199億美元的世界名畫,其靈感來自挪威奧斯陸的埃克伯格山所看到的奧斯陸峽灣。
他當時正在山上散步,累的一批,兩個朋友在前面走的飛快,也不等他,腿發(fā)起了抖,感到非常焦慮…這時天空突然變成紅色,感覺大自然傳來無限于是就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幅名畫…
《雨天的巴黎街道》——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這幅畫被很多藝術史學家視為卡耶博特最優(yōu)秀的作品,而取景地就是在8區(qū)的都靈大街上,整個街區(qū)的建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都沒有太大變化。
雖然如此,估計大師看了這滿街的車輛也難創(chuàng)作出來什么大作…
《美國哥特式》——格蘭特·伍德
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之一《美國哥特式》描繪的是愛荷華州埃爾登的一座房屋,又被稱為迪布爾之家,畫家伍德只去過一次。
后來在工作室請了兩位模特完成的這幅畫作,雖然在畫中兩人是站在一塊的,但實際上兩個人是在不同的場合下完成的,如今這里成了一個網紅打卡點,如果你愿意還可以cosplay一把畫中的人物。
《睡蓮:吉維尼花園的日本古橋》——莫奈
1883年,患有白內障的莫奈在火車上的途中,看到了爛漫花叢中的吉維尼,便立刻舉家搬遷到了這里,租了一處庭院,在這里生活42年,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睡蓮》系列。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里幾乎什么都沒留下。但在戰(zhàn)后,通過“馬歇爾計劃”,獲得了美國政府700萬美元的巨額修復款,如今這里是法國諾曼底地區(qū)游客第二多的地方,僅次于圣米歇爾山。
《阿蒙特的懸崖和海灘》-莫奈
這幅莫奈在1885年創(chuàng)作的描繪的是諾曼底地區(qū)的小鎮(zhèn)埃特爾塔,在幾百年前也是許多畫家和作者的心神向往之地,比如說福樓拜和莫泊桑。
有趣的是,埃特爾塔最有名的象鼻山形狀酷似桂林象鼻山,于2006年與桂林象鼻山景區(qū)結為友好景區(qū)。
《克利斯蒂娜的世界》——安德魯·懷斯
這幅畫作描繪了患小兒麻痹癥的克里斯蒂娜·奧爾森拖著身子,在美國緬因州廣袤的玉米田中爬行的背影,悲慘又堅強,令人動容…
克里斯蒂娜去世后,這所房子于1968年被電影導演約瑟夫·E.·萊文購買,后又被,80年代又被當時的蘋果CEO約翰·斯卡利購買,隨后捐給捐給了博物館。
如今,這個地方被稱為“奧爾森之家”,對公眾開放,電影《阿甘正傳》里珍妮的個別畫面,就借鑒了這幅名畫。
《朗格盧瓦橋》——梵高
朗格盧瓦橋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座橋位于法國法國阿爾勒的運河上,在他居住在這里的時候,創(chuàng)作過多幅關于這座橋的畫。
1930 年,原來的吊橋被鋼筋混凝土結構取代,1944 年,該吊橋被撤退的德國人炸毀,現在重建的這座橋位于原址幾公里遠的地方,作為一個景點供游客觀賞。
《頂奎特爾橋》——梵高
梵高在阿爾勒逗留期間,所描繪的一座橋梁,一百多年過后,橋梁、石階還是原來的樣子,不同的是旁邊的小樹已經變得水桶那么粗了…令人驚奇的是,他能將如此平凡的場景變得如此美妙。
《星夜月》——梵高
這幅必定載于人類史冊的畫作,描繪了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qū)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朝東窗戶所看到的夜晚景色,此外還包括了一個想像中的村莊。
實際上他所在的精神病院房間是看不到圣雷米小鎮(zhèn)的,畫面中的村莊、教堂,其實都是他憑想象畫出來的…
《麥田上的鴉群》——梵高
梵高自殺的兩個星期前創(chuàng)作了這幅畫,明顯地充滿騷動與不安,如今,這里沒有了麥田,但是多了很多游客…
下面的照片中,分為左、中、右的三條路,就是出現在烏鴉飛翔的麥田里的三條路。
《樹根》——梵高
《樹根》是梵高自殺前的幾個小時前所畫的最后一幅畫,通過一張1905年的明信片,發(fā)現這是法國瓦茲河畔奧韋多比尼街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
平凡的場景,也能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
《新柳殘荷》——吳冠中
吳冠中大師畫的殘荷,乍一看以為是寫意,但是看了真的殘荷后,其實非常寫實…所以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