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來自 大童
最近一直很忙,周末終于有空休息,熬夜刷完了一部囤了很久的高分紀錄片《我的白大褂》。
講的是一批年輕醫生的臨床成長紀實,片中都是真實的臨床案例,參考性很高,今天想分享給大家。
片中,有的人愿意賣房救一家四口的命; 有的人害怕錢財兩空,糾結是否要欠債賭命; 有的人關心治療費用,勝過治療方案……
要錢還是要命?
這道選擇題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旁人看來,當然要先保命,但是當你真的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時,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01
分享兩個片中真實的故事,大家看看,如果是你經歷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選?
一天夜里,急診室來了一位因吃了很多黃豆引發急劇胸痛的患者。 (實際上是高血壓引起的)
前兩天刷到了一個視頻,看的淚崩了好幾次,也刷新了自己對人性的認識,今天和大家分享下,看看如果是你,會怎么選擇?
一天夜里,女人把腹痛難忍的老公送往醫院。當醫生在排查病因時,發現患者兩側腳壓不對稱,立即診斷為兇險的主動脈夾層出血,隨即下了病危通知。
醫生:“這個病要馬上手術,死亡率63%,不一定能救得過來。”
患者家屬:“這個病需要花多少錢?”
醫生:“至少三十萬。”
死亡率63%,遠大于生存率,還至少要花30萬。
救人吧,這錢鐵定要花出去,但有63%的可能人財兩空;不救吧,人很快就會沒了……
到底救還是不救?
本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胸痛,竟要馬上為老公的生死做決定,突然的變化讓王女士猝不及防,陷入痛苦的糾結中。
“那他要保命,大概有幾成把握能活下來?”王女士對于成功率的追問,無非是想從醫生那獲取一絲絲花錢能把人救下來的底氣。
但這也是醫生最難回答的問題,因為63%的死亡率是針對過往病例的統計,但具體到某個人是不能確定的。
不救人肯定沒了,救就還有一線希望。
王女士打了一圈親戚的電話后仍然做不了決定,直到最后撥通了二十多歲還在上大學的兒子的電話,當電話那頭傳來斬釘截鐵地決定“治”時,她才拿定了主意,讓醫生立刻緊急手術。
生和死這個大命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會去考慮,當需要馬上做選擇時,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像王女士一樣被打懵了。
救命誰都想,可前提是自己花不花得起這個錢?
會不會最后人財兩空,自己還要負債?
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如果能負擔得起,誰都有要求醫生馬上做手術的底氣,而不會糾結于計算錢與生命哪個價值更高。
王女士一家是幸運的,最后手術成功了,前期手術費用25萬多。可以說,這是一場賭命的抉擇,他們賭對了,花錢買下了家人的命,看到這個結局,很欣慰。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在醫院里,有許多患者的家屬,在高昂的治療費用面前,只能默默的簽下“放棄一切治療”。
02
還有另一位32歲的重癥胰腺癌患者,在ICU里僅能維持生命。
她住了半個多月ICU,每天長長的費用單催著她的家屬四處籌錢,催費單上幾乎天天出現9床的名字。
9床,欠費26000元
9床,欠費30800元
9床,欠費53000元
那些日子,9床成為ICU里大家時不時地談起的話題,擔心她的家屬會選擇放棄治療。
果然,沒過多久,9床不得不提前出院。出院前幾天,她全身浮腫,呼吸衰竭,行氣管插著管,上著呼吸機。
出院那天,9床看見丈夫進來,她像往常一樣,浮腫的臉上浮上一層笑意,她吃力地向丈夫伸了伸右手,想拉住丈夫的手,但丈夫沒有把手伸過來,他正望向醫生。
醫生停頓了一會兒,才說,9床,別怕,我們今天需要把管子拔了。
9床臉上的笑意頓時凝住了,怎么要拔管子?她說不出話,但眼神里滿是疑惑,她將目光從醫生移到一旁的丈夫身上,丈夫看向床畔的監測儀,沒有說話。
她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終于,他的丈夫說話了:
“咱們回家治,真是沒有辦法在這里待下去了,親戚都借遍了”。
“我們離婚吧,求求你放過我吧,真的沒錢了。”
丈夫說完后直接跪倒在地上,并讓護士解下她嘴邊的呼吸面罩,9床死死地抓住管子,絕望地望著醫生,再望著丈夫。
管子插在嘴里,她無法開口,可是她很清楚,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維持一天。
當醫生最終伸手拔掉她身上的插管的時候,她抓住醫生的手終于慢慢地、無力地松開,眼淚一直在流,那種求生的欲望令人看著心碎。
1個月后,得知她去世了,這是預料中的結局,大家并沒有那么驚訝。
雖然生活中見過太多這樣的結局,但始終還是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普通如你我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若不是逼不得已,誰也不會做出這種讓自己余生都活在自責與愧疚中的決定。
說到這里,還想起去年底的一個事,一位父親不舍10萬手術費,獨自離開醫院,隨后輕生。說實話,觸動挺大的。
求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一個人是有多愛另一個人,才會愿意拿自己的命來換他的余生輕松。
除了父母,可能真的沒其他人了。
無論是家屬放棄患者,還是患者放棄家屬,都讓人異常痛心,可是,似乎我們也不能譴責誰,大家好像都盡力了。
聽過太多ICU里的故事,深知人這一輩子的積蓄,大部分都將花在臨終前治病的那段時間。
沒進醫院的你,根本不知道錢有多不經花。
拿最常見的癌癥來說,住院費、醫藥費、護理費、設備使用費等,隨便一圈下來可高達幾十甚至上百萬,輕易就能將一個家庭幾代積蓄全部沒收。
如今的我們,萬事順遂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還過得去。但意外一旦來臨,大多都招架不住。
我們很難避免一輩子不遇到這些事情,也無法避免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沖擊。但是有兩樣東西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第一,是面對苦難的態度。
第二,是未雨綢繆的準備。
03
至于如何準備?想來想去,發現其實也沒太多的辦法,就兩條路:
1、不斷增加收入、控制開支,掌握盡可能多的存款,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
2、對于結余比較少、收入增幅比較慢的讀者,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險配置齊全,用盡可能少的錢,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本文不推薦任何保險產品)
一直以來,都在建議大家一定要把保險配置齊全,那是因為,這些年在醫院里見證了太多這樣的悲劇,而這些悲劇很多時候都是一份很便宜的保險就能解決的事情。
借此機會,想再給大家做點簡單的保險科普,都是很實用的知識,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也希望對你們有用。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已經參加了城鎮醫保或者新農合,因而可能會覺得已經后方無憂,那你就錯了。
雖然國家這些年一直在醫保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每年的靈魂砍價都能登上熱搜。但在感謝國家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國家的醫保只是基礎醫療保障,畢竟并不是萬能的。
比如,醫保可報銷的藥品有3000多種,在市面上15多萬種藥物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在醫保起付線以內、封頂線以上、報銷比例外和醫保目錄外的醫療費用,都是要自己承擔。
保險的作用就是在遇到疾病、意外等風險時,幫我們承擔風險,把損失降到超低。
假設一場病可能要花費80萬,經過社保報銷和醫療重疾險賠付后,沒花一分錢,剩余100萬拿來補償患病后5年家庭收入損失,生場病也沒影響家人正常生活。
但一定要注意,保險不能瞎買。保險本身是有很高的門檻的,涉及金融、醫學、法律三方面知識交叉。
因為不懂相關知識,還有部分業務員為了提成進行銷售誤導,以致于很多人買貴、買錯,甚至最后賠不了錢的,大有人在,大家見過的也不止一個兩個了。
如果有一家專業平臺,能清清楚楚告訴我們究竟買了啥、能保啥、該花多少錢合適,避免大家掉進買錯保險的坑,那對我們的幫助會非常大。
幾番對比之下,還是覺得老朋友大童最靠譜:
大童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全國性保險服務機構,老牌的正規軍。2020年還躋身世界保險中介前20名,是全亞洲唯一入圍的保險中介企業。
它不屬于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是專門做服務的。不會未了解具體情況,上來就推銷產品,而是站在我們的立場,從140+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里,幫忙篩選適合的產品。
大家在挑選產品前,都可以去找他們幫忙對比和挑選。
體驗過他們的保障規劃服務,顧問會先了解我們的基本情況,詢問我們的需求,例如:
之前有購買過哪些保險產品?
家里幾口人?家中的經濟支柱是誰?
想通過保險解決怎樣的問題?
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保險預算有多少?
然后根據我們的家庭結構、財務狀況、保障需求,站在我們的角度,幫我們規劃了一份詳細的家庭保障方案。
是真正的1對1量身定制,相比傳統機構還能節約30%-50%的費用。
(保險顧問詳細溝通后給出專屬的方案)
拿到方案后,顧問還一對一幫忙講解 , 確保我們能深度了解方案,對自己家庭的保障規劃更清晰。
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去預約下這項服務,沒有保險的朋友, 能知道應該買什么、買多少額度才能解決家庭的問題,以及花多少錢才合理;
已經買了保險,顧問 也可以幫忙分析已有保單,幫忙看看買的值不值,方便及時查漏補缺。
特意爭取了50個免費咨詢的名額給到大家,先到先得,下文可長按二維碼報名領取。
冀連梅藥師粉絲專屬福利
長按掃碼報名
即可
免費獲得價值500元
專屬家庭保障規劃方案
前50名免費
大童還有獨特的線上服務+線下咨詢的能力,全國線下服務網點200+個,需要時有專人跟進理賠,省時又省心。
為大家特別爭取了50個免費咨詢名額,建議大家都趁這個機會,為孩子和家人做一份完整的保障規劃。
另外,這次報名成功的小伙伴,還給大家爭取到了1份額外專享福利!
免費獲得全網首發人手必備的《家庭保障規劃寶典》電子版一份!
這份地圖只送不賣,包含 14+個模塊、41+張圖表和300+個 知識點,簡單直觀,有趣易懂。
早規劃早安心,不僅是遠見,更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領取專屬福利,也可以通過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報名。)
冀連梅藥師
第 14 次傾力推薦,限前50免費名額
手慢無!報名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