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今天所面臨的不是單一年份的是漲是跌,而是遠離高峰后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文/ 龐宏波
電影似乎在今年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北美好萊塢大罷工必然會寫入電影的歷史當中,這不僅僅是一次權利交鋒,實際上是整個創意行業與流媒體、AIGC的革命性碰撞。而在這個背景下,好萊塢今年的超英大片也不再強勢,全球最賣座的三部電影歸屬為《芭比》、《超級馬力歐大電影》和去年上映的《阿凡達2》。
支撐好萊塢打遍全球的超英大片似乎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節點,接下來“全球大片”是否會迎來變化,其實是全球電影產業應該關注的重點。
放眼國內,張藝謀的《滿江紅》在春節檔擊敗了目前華語第一IP《流浪地球2》,但在2023年之前“古裝大片已死”似乎是行業共識。暑期檔《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孤注一擲》輪流轟炸,但暑期檔更像是“邪火”,兩性話題、超前點映、全民反電詐的聚焦以及唐詩“育兒”,都是無法預料的“爆點”且很難說再復制。
到了年末,當《一閃一閃亮星星》的“下雪場”頻頻刷屏的時候,《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回演唱會》緊隨其后,將電影院徹底變成了KTV。
回顧2023年的電影市場,很難說能總結出什么。因為好的,難以預料;壞的,猝不及防。關于未來,全球共識都是如何重回巔峰。但放眼現在,談論電影何去何從實際上是更現實的窘境。
1
—2023年是好萊塢的“中場戰事”—
好萊塢“歷史性的一年”,一環扣一環。
今年對于好萊塢,是尷尬且關鍵的一年。一方面,好萊塢過去幾年被寄予厚望的超英大片顯得疲軟不少;另一方面,罷工的背后更深層次的流媒體之爭可能還沒進入到“核心戰區”。
在遙遠的2018年,《海王》在中國內地狂攬20.13億,成為賀歲檔票房冠軍。而全球票房也拿下了11.54億美元。時隔五年,同樣是賀歲檔,《海王2》甚至在單日票房產出上不及重映的《你的婚禮》,內地票房可能在3億出頭,而目前全球票房同樣顯得尷尬又“失禮”。
這部超2億美金成本的大片的“意義”不僅僅是2023年最后一部超英電影,《海王2》也是DCEU宇宙的最后一部。接下來,DC電影宇宙將重啟。
另一邊,迪士尼CEO 鮑勃·艾格也在電影方面做出了“反思”。
“自我離開迪士尼首席執行官以及董事長職位后,情況變得更糟了,大家都忘記了我們工作的初衷是什么?答案是娛樂至上,我們的目的是帶給觀眾快樂,如果我們附帶了一些好的價值,那肯定是好的,但這并不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幾乎所有人都迷失了。”
反思歸反思,重啟歸重啟,但好萊塢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將超英電影捧在手心。這一方面從商業邏輯上考量,是最為穩妥的選擇;另一方面,IP依舊是電影的源頭活水,這一點毋庸置疑。
只是看多了超英電影的觀眾,面對套路化的劇本創作和平庸化的視聽體驗,能否重新把觀眾牢牢摁在電影院是一個新的話題。
而在產業端,今年全球最賣座的前四部電影似乎都不是好萊塢的“主角”。尤其是諾蘭《奧本海默》在全球大賣9.55億票房,力壓《銀河護衛隊3》、《蜘蛛俠:縱橫宇宙》和《速度與激情10》,更是讓好萊塢開始反思“大片”的定義。
雖說諾蘭是反流媒體的“時代先鋒”,但是Netflix早早就放風自己一直在爭取諾蘭這樣的名導。而馬丁·斯科塞斯、大衛·芬奇、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導演”早早就擁抱了流媒體,“錢多話少”的流媒體平臺的確給了名導更多的創作自由。
而今年全球票房冠軍《芭比》的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已經與Netflix簽約,接下來將翻拍《納尼亞傳奇》。
超英電影和視效大片依舊是好萊塢無法撼動的絕對根基,這必然會“倒逼”一大批導演擁抱流媒體,而本質上傳統的好萊塢也通過自建流媒體的方式來對抗流媒體平臺的沖擊。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去看好萊塢歷史性地大罷工,盡管最后的結局“皆大歡喜”,但是流媒體對于傳統電影的沖擊已經進入到了“產業階段”。它早就不再是觀眾先進電影院還是直接上網觀看的“渠道之爭”,而是關于人才、資源、電影類型更深層次的產業較量。
試想未來超英大片依舊疲軟、爆米花系列片依舊老套,而真正能講故事的導演集體和流媒體緊緊相擁,全球電影會迎來什么樣的震動,是一個根本沒有答案的“終極之問”。
2
中國電影產業需要“確定性”。
如果說《海王2》是超英大片“舊時代”的結束,那么今年的國慶檔可能是中國主旋律大片頭部化的階段性“告別”。
實際上在過去四年的時間里,主旋律是中國電影的絕對支柱?!段液臀业摹废盗腥坷塾嬈狈?4.76億、《長津湖》兩部累計票房98.42億。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獻禮片以及主旋律題材的商業大片,在中國電影最困難的時間段里實際上承載了很大的產業重任。
中國電影產業一直以來都是“自有資金”,在2018年資本撤退后,電影產業實際上一直都困難重重。尤其是過去三年疫情徹底讓整個產業成為了“特困行業”,損失的票房實際上是整個產業現金流的減少。而在這種情況下,主旋律電影過去三年相對穩定的供應,其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電影行業的“基本運轉”。
但是缺乏足夠的檔期管理和營銷上的“躺平”,最終必然會形成反噬。今年國慶檔,《志愿軍》和《莫斯科行動》的表現都難稱滿意。盡管接下來《志愿軍》還有兩部未上映,但是主旋律電影想要重新回到頭部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今年,類型片徹底“接管”市場。今年票房排名前8名累計票房241.04億,占全年總票房超過四成。這8部影片全部出自春節檔和暑期檔,相比春節檔的“順風順水”,暑期檔可以說是“邪火”。
《消失的她》首日票房1.59億,但真正的票房峰值出現在次周六,單日票房3.35億,是首日票房的一倍還多;而《封神第一部》首日票房4912.3萬,真正的票房峰值同樣出現在次周六,單日票房1.6億,超過了首日票房的三倍;《長安三萬里》首日票房8850.9萬,票房峰值是次周日,單日票房1.42億。
這些電影固然是通過口碑走出的長線,但實事求是的說,多部影片最終的票房體量其實超過了市場預期。影片逆襲的原因有不少是因為“出圈”,或因為兩性議題、或因為全民反詐、或因為超前點映、或因為唐詩育兒,這都是占據了市場空白的“時代紅利”,很多爆發都不具備可復制性。
像《流浪地球》如今已經成為了華語電影的第一IP,《流浪地球3》目前也已經定檔2027年大年初一;而《熊出沒》系列每年一部且固定春節檔,從剛開始的2.47億票房到如今的14.95億,翻6倍背后并不是某一部的靈光乍現,而是檔期培育、受眾培育和內容創新“合力”的結果。
但像這樣的IP電影,在目前國產電影里實際上還是比較少。只有頭部越穩定,市場的容錯率才能越高。但IP電影、系列電影、商業類型片,整個產業在內容開發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層次,甚至存在不少誤解和偏見。
3
—觀影人次可能已過,但沒“人”的產業很難長久—
提升觀影人次依舊是行業的主命題。
2019年,內地市場全年觀影總人次17.3億次。從結果看,實際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為人均觀影頻次和上座率實際上還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
按照目前近14億人的總人口來進行換算,內地市場巔峰時期的人均觀影人次僅僅破1。2023年全年觀影總人次12.99億,實際的人均觀影人次不足1次。作為對比,韓國2019年的年觀影人次是2.26億次,但是2019年韓國官方數據統計的總人口是5176.5萬人,也就是人均觀影4.4次。同樣疫情三年重創了韓國電影產業,觀影人次大幅度下滑。但是2022年韓國仍然有1.12億次的觀影人次,而韓國總人口為5162.8萬人,所以人均觀影依然有2.19次。
此外,2020-2022年,內地電影市場的平均票價分別是37、40.3、42.1,平均上座率分別是8.1%、7.0%、5.8%。而2017-2019年,平均票價分別是34.43、35.32、37.12,上座率分別是13%、12%、11%。可以看到過去六年時間,平均票價逐年上升,但是上座率逐年下降,在現有的產業規模下其實還有近九成的空場率。
但是今年的行業現狀,一方面是觀眾一年看一部電影的占比依舊較高。根據此前的數據統計,今年1年看1部電影的觀眾占比為52.5%,相比疫情三年平均58.5%已經下降了,但是相比2019年的44.2%,提升了8.3%。
另一方面,市場冷熱過分不均。國產頭部大片為了“保本”基本上鎖定春節檔,在一個密集型檔期里瘋狂內卷,而中小影片在沒有大盤助力的情況下很難提升市場熱度,這也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電影想要徹底擺脫疫情三年的“長尾影響”,就需要重新將觀眾拉回電影院。但是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需要回答三個問題:電影這種娛樂方式是否吸引人、電影內容本身是否吸引人、電影這項消費方式是否吸引人。
從很多的“信號”中都能看出2023年在電影的時間標尺里格外的不同,可能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電影早就不再那么重要。但對于一個產業來說,如何變好依舊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