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今天動物界的“頂流”明星,大家可能會想到憨態可鞠的“國寶”大熊貓。然而,幾千年前的華夏大地上,大熊貓的表親——熊才是我們祖先心中當之無愧的“頂流”明星。
(亞洲黑熊。圖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龍的傳人”VS“熊的傳人”
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5500年新石器中期的紅山文化遺跡中就出現了熊的身影。遼寧建平縣牛河梁女神廟中,除了出土的泥塑女神像之外,還同時發現了黑熊的下顎骨以及泥塑的熊頭。學者推測,遠古時期,人類認為熊可以冬眠,并且在天氣轉暖時還能蘇醒,因此熊被賦予了再生、復活的母性神格。華夏民族對熊的崇拜,從上古帝王的名號中也可以窺見一斑,三皇之一的伏羲又稱“黃熊氏”,五帝之首黃帝又號“有熊氏”。
此外,關于華夏第一神話動物“龍”的起源問題,有學者提出了“熊龍說”,認為龍的圖騰崇拜其實是由熊演變而來。其依據是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雕龍的頭形、吻部、眼睛形狀,特別是有耳無鬃等主要特征,與熊的特征十分相似。作為“龍的傳人”的華夏民族,或許在文化淵源上,實際是“熊的傳人”。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熊在代表我們祖先精神信仰的圖騰動物中都占據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如果算上大熊貓,中國境內共分布有四種熊,其他三種是亞洲黑熊、棕熊和馬來熊。其中,亞洲黑熊在我國分布范圍最廣,從中國的西南山地到東北和俄羅斯的針葉林,都有它們的身影。從地域分布來看,讓古代先民瘋狂打Call的熊,很有可能就是亞洲黑熊。
昔日的“頂流”
今天的“藥神”
曾經遍布中華大地,被華夏先民頂禮膜拜的亞洲黑熊,如今卻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困境。目前,亞洲黑熊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VU)物種。據IUCN估計,過去幾十年亞洲黑熊的野外數量下降了30-49%,偷獵、棲息地喪失以及對熊膽和熊掌制品的消費需求是其生存面臨的主要威脅。
(熊膽被用于藥品及保健品。圖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熊膽入藥始于唐代,主要用于治療膽結石、發熱、燒傷、肝臟等疾病,偶爾也用于鎮痛及保健目的。然而,從野外捕獲黑熊并非易事,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熊膽都未在傳統醫藥中廣泛使用。但是,依托上世紀80年代初發明的“活熊取膽”技術,黑熊養殖業迅速發展,熊膽制品也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當時,為了獲取種源,大量野生黑熊從野外被捕捉,導致一些地區的野生黑熊種群數量明顯下降。
(被圈養的亞洲黑熊。圖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熊膽真的無法替代嗎?
獵捕或圈養黑熊獲取熊膽汁,不僅嚴重損害動物福利,也不利于亞洲黑熊的物種保護。關于熊膽等野生動物入藥的問題,從古代開始就有爭議和不同的主張,比如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寫到“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體現了中國古代醫者的仁愛之心和高尚的品德修養。現今,中醫專家也普遍認為,中草藥完全可以替代熊膽清熱、解毒、消炎等功效,并且草藥更便宜、安全、易獲取。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多位中醫藥專家攜手開發的“藥用野生動物替代品網站”中,就列舉了30余種可以替代熊膽的中草藥藥材。
除了用中草藥替代熊膽以外,近年來熊膽的人工替代品的研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據報道,通過生物技術獲取轉化熊膽粉已經可以量產,而正在研發的人工熊膽粉也將完成II期臨床試驗,未來有望實現熊膽的人工替代。專家認為,逐步淘汰熊膽業,鼓勵中草藥替代方案和人工替代品,不僅有助于亞洲黑熊的保護,也將推動中醫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世界,推動構建人與野生動物、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命運共同體。
一起努力,讓我們把熊類永遠留在野外!
(亞洲黑熊。圖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參考資料:
[1] 葉舒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熊與龍——熊圖騰神話的源流[J].北京大學官網,2007(6).
[2]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3] 光明網.為瀕危中藥材找尋替代之路. 2023.7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4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