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是中國歷史中一個特殊時期,是明朝在崇禎皇帝于煤山自盡后的政治延續,關于南明的時間段,學術界有著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為權威的說法當屬南明史泰斗顧誠先生的觀點——從1644年崇禎皇帝自盡開始,到1664年清軍搗毀明朝在陸地上的最后陣地茅麓山結束,共二十年,歷經弘光、隆武和永歷三朝。
弘光朝僅存續一年,從1644年四月到1645年五月,這個以崇禎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為主的政權在史可法、馬士英和江南四鎮等人的主持下,在一年的時間里,不但沒有趁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戰爭之時恢復一寸土地,反而丟失了長江天險和江北土地,江南從南京到杭州一帶也淪陷。
1645年形勢圖
隨后建立的隆武朝也僅僅存續一年多,從1645年閏六月到1646年八月,明朝疏藩、朱元璋九世孫、唐王朱聿鍵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權丟失了浙江、福建等地,手握重兵的明平國公鄭芝龍不戰而降,導致清軍從仙霞關入福建,隆武帝于逃亡江西路中被俘。鄭芝龍的另一身份,是民族英雄、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的父親。
最后建立的永歷朝則歷時最久,從1646年十月到1662年四月永歷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街頭的小廟中。永歷朝相對于弘光、隆武兩朝形勢更加惡劣,既無長江天險,也無江西、湖廣等腹心之地,但是卻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中堅持了十六年之久,而這一切除了和民間不斷覺醒的反抗之外,離不開永歷朝兩位朝廷支柱的抵抗——晉王李定國和延平郡王鄭成功。
1646年形勢圖
南明戰神、晉王李定國
李定國,出生于陜西延安的一個貧苦家庭,后加入農民起義軍,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在張獻忠四大義子之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孫可望。1646年底張獻忠死于四川鳳凰山,之后大西軍余部便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等四大養子的率領下向西南轉移,并在云南境內休養生息。
李定國
永歷朝建立之后,大西軍余部因與永歷朝面臨共同的敵人——清軍,而選擇與之聯合抗清,此后,在抗清戰爭中李定國展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能力。1652年,歸順南明的李定國從貴州進入湖南,擊敗清軍,清軍損失五千余人。同年,李定國率軍進入廣西,圍困定南王孔有德駐守的桂林,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被逼自殺。同年十一月又在衡陽擊殺前來救援的清敬謹親王尼堪,一年之中,李定國“兩厥名王,天下震動”,順治皇帝甚至一度想要遷都回到關外。由此可見,李定國對于清軍的威懾力。
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鄭成功
李定國活躍在湖廣、云貴等西南腹地,而南明永歷朝的另一支柱——鄭成功則活躍在帝國的東南沿海。
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隆武朝平國公鄭芝龍的長子,原本鄭芝龍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后被明朝招安,為明朝固守福建沿海。鄭成功出生于日本,后被鄭芝龍接回國撫養,“弘光時入南京太學,聞錢謙益名,贄為弟子”。弘光朝失敗后,鄭森回到福建,隆武朝建立后,“隆武尚未有子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
鄭成功
所以,鄭成功是一個官二代,而且起點甚高,師從東林黨、文壇雙領袖錢謙益,又因父親功高、在未立寸功的時候便被賜國姓,但是這并沒有讓鄭成功飄飄然,反而逐漸成長為一個忠君愛國又極具能力的將領。
1646年十一月,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因貪圖個人利益而選擇投降清朝,鄭成功多次苦勸其父不要降清,但是鄭芝龍不予理睬,還令鄭成功一同降清,鄭成功據不答應,還寫了一封信給父親以作回應:“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后倘有不側,兒只有鎬素而已?!敝?,鄭成功便在叔父鄭鴻逵的支持下收拾父親的殘部,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
隆武朝失敗,鄭芝龍降清,但是鄭成功據不降清,反而成了東南沿??骨宓闹饕α浚嵤铣錾砗1I,故以水軍見長,鄭氏水軍在鄭成功的率領下,以福建沿海的廈門等地為基地,不斷侵擾福建、浙江和廣東沿海,甚至一度進入長江,直指南京,威脅清朝在南方的統治。
1659年,趁清軍主力在西南與李定國率領的明軍作戰,鄭成功率主力北上長江,兵鋒直指南京,五月從浙江定海北上,六月初抵達江陰,七月初抵達南京,但是由于鄭成功在南京城外逡巡不進,導致貽誤戰機,清軍救援軍隊及時趕到南京,導致南京戰役失敗。雖然攻下南京城,但是也給了清軍極大的壓力,緩解了永歷朝在西南的軍事壓力。
鄭成功北伐南京示意圖
李定國與鄭成功的戰略分歧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李定國和鄭成功二人,李定國擅陸戰,曾經消滅兩位清朝藩王,而鄭成功擅水戰,曾率水師數次進入長江,威脅南京,而且一人在西南,一人在東南,如果二人遙相呼應,那么清朝必定疲于奔命,永歷朝能夠在二人的斗爭下與清廷實現劃江而治也并非天方夜譚。但是,最終的史實我們也都知道,永歷朝未能實現這一的宏圖,李定國兵敗,永歷帝逃亡緬甸,而鄭成功只能退居臺灣,而這一切與鄭成功的私心和彷徨不無關系。
李定國雖然出身于反賊(張獻忠麾下),前半生從事反明活動,但是在其聯合永歷朝抗清之后卻對明朝忠心不二,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來形容也不為過。在1653年期間,李定國的夢想就是與鄭成功一起東西夾擊,攻取廣東,將西南和東南的抗清基地連成一片,然而再揮師北上,恢復明朝失地。
1653年形勢圖
而反觀鄭成功,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鄭成功的東南沿??骨寤氐貏莳M小,而且被清軍包圍、與南明永歷政權隔離,再加上鄭氏一直以來的處世哲學,鄭成功秉承著一個原則——明清雙方誰能讓其保持獨立性,他便奉誰為“正朔”。鄭成功在東南沿??骨鍟r期,曾經一度與清朝議和,1651年,鑒于鄭成功已經成為危害清朝東南沿海統治的重要力量,清廷意圖招撫鄭成功,“故姑以招撫一策,先將此賊牢籠,息兵養民,察其動靜;茍有反側,仍即剪除”。
而鄭成功的打算則是利用清廷企圖招撫自己的機會,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于是他一邊向清朝開出過高的籌碼,拖延時間,一邊又向清朝統治的漳州、泉州等地征收軍餉,擴充自己的實力。鄭成功雖然不一定真的有意歸降清朝,但是在其與清廷議和期間,他也不得不減少對清軍的作戰頻率,甚至為了向清廷表示“和談”的誠意,而與清朝暫時停戰,這無疑對鄭成功保存實力、積攢力量有利,但是這卻無疑增加了西南李定國和永歷朝廷的軍事壓力。
鄭成功與清廷“議和”期間,正是李定國在西南“兩厥名王”之時,清軍士氣低落,明軍士氣高漲,如果鄭成功能夠與李定國實現東西夾擊的戰略,攻取雙方之間的廣東,必定能夠大震天下,進一步提高漢人的士氣,但是卻因為鄭成功的不配合而導致貽誤戰機。
李定國多次邀約,“五月至今,所待貴爵相應耳”,“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擱。要知十月望后,恐無濟于機宜矣”,盡管李定國心急如焚,但是鄭成功卻在十月十九日才剛剛派出少量象征性的部隊前去廣東與李定國軍匯合,而此時距離李定國約定的匯合日期十月十五(十月望)已過去了四天,會師一說已無從實現。
其實,鄭成功不愿意與李定國夾擊廣東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希望保留自己與永歷朝之間的廣東以作為防火墻,以保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一旦廣東被納入永歷朝的統治,那么鄭成功的東南沿?;乇闩c永歷朝的統治區域連成一體,那么自己必定需要直接聽命于永歷帝。而自己在軍隊實力和爵位上都遜于李定國(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李定國則是晉王,親王爵位),不但要聽從永歷帝的指揮,還要屈居李定國之下,這是鄭成功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素。
永歷帝劇照
李定國和鄭成功同為永歷朝支柱,李定國為了恢復大明江山鞠躬盡瘁,而鄭成功卻處處著眼于如何保持自己的實力和獨立性,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搖擺不定,以致貽誤戰機,后來雖然有三入長江、收取臺灣之功,但是此時與復明大局已無裨益,實在令人惋惜哀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