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難嗎?好像挺難的!那如果有一本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心理學書籍,能夠讓自己隨時隨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呢?是不是忽然就覺得不那么難了?!《心理學的100個基本》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小巧可以放入口袋隨時隨地翻看,它還擁有100個心理學知識點可以學習,那么,將《心理學的100個基本》塞進口袋,開啟隨時隨地心理學學習之旅吧。
《心理學的100個基本》沒有目錄,這倒是和其他的書籍挺不一樣的地方。可是當我以為它完全沒有目錄并且翻到書籍的最后的時候,我卻發現了目錄的存在——它的目錄,就是這100個心理學的題目,所以如果想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心理學效應在哪一頁,可以優先翻看書籍最后的目錄查找。
有一說一,目錄放在最后,在翻看的時候會有一種這本書已經被讀完的成就感,挺有趣的。不過,真正的讀完《心理學的100個基本》,對我而言應該還是至少能夠讓這100個心理學的知識點,進入我的腦海之中吧。好在,這本書閱讀起來并不困難,畢竟很多的心理學效應,我們肯定已經在人生中就已經遇到過了。
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樣的一個寓言故事:國王給了三個仆人一人1錠銀子做生意,仆人甲和仆人乙分別賺了10錠銀子和5錠銀子,而仆人丙因為害怕失去這1錠銀子所以并未做生意。國王獎勵了仆人甲10座城邑,獎勵了和仆人乙座城邑,收走了仆人丙的1錠銀子并當作了獎勵賞給了仆人甲。國王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個寓言故事講述的就是馬太效應,越富有的人越能放棄眼前的利益去關注長期的利益,并發現財富的規律,吸引更多的金錢向自己涌來。所以,我們總是能看到這個世界上,有錢的人越有錢,沒錢的人總是沒錢并且越來越窮就是這個原因。
《心理學的100個基本》里面是這樣說的:我們先要有一顆強者的心臟,不斷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積累自身優勢,接下來便可以靜觀其變了。是的,我們只有充盈了自己,才能夠發現自己人生之中的更多可能性,并最終將其變成自己不可被替換掉的優勢。人生,不就是需要擁有無數個優勢來改變人生嗎?
馬太效應的故事,讓我們懂得積累,那么這本《心理學的100個基本》還講了哪些心理學知識呢?其實,很多的心理學效應,我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只是了解的不那么詳細而已,所以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100個和心理學有關的效應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我聽說過的挺多的,只不過也僅僅在于聽說過而已。
潛意識:指引我們人生的內在程序;刺猬效應:距離產生美;黑羊效應: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惡魔;拖延行為:你的拖延癥并不是因為懶;酸葡萄效應:“酸”的背后是自我價值保護;冷暴力:請停止你的精神施暴;內在小孩:我不會把你丟在童年;權威效應:無處不在的“觀念”侵入;雙標效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些效應名詞是不是聽著很耳熟,甚至有很多可能都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已經有所體現?只不過,我們沒有去思考過其內在的原因,所以只讓效應存在了效應的表面,而我們的人生卻并沒有因為我們對這些效應的“知曉”而有所改變。所以,多讀書,每天看看《心理學的100個基本》我覺得,簡直是太有必要了!
拖延癥是個讓我很頭疼的問題,我把自己的拖延癥歸結于“懶”,現在《心理學的100個基本》卻告訴我,并非如此——拖延并不是因為“懶”,最深層的原因是“恐懼”。有人恐懼失敗,通過拖延,暫時逃避自己預想的失敗了;有人恐懼孤獨,通過拖延,獲得即時的愉悅;有人恐懼控制,通過拖延,暗暗反抗被控制的無力感。總而言之,拖延是一種應對恐懼的防護機制。
我的拖延是對什么恐懼呢?不想工作,所以總是拖延到最后一刻,依然還是要做完自己的工作,不做完還會被上司當頭棒喝;不想面對人生,所以總是晚上刷著網絡拖延睡覺的時間,結果第二天總是睡不醒……也許,我的恐懼是對自己人生的無法把控吧,所以逃避型人格的我,就總是在拖延,雖然拖延到最后的我,依然還是得面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迷茫的時候,戴上耳機聽一聽《心理學的100個基本》;茫然不想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翻一翻《心理學的100個基本》……能夠擁有這本口袋書籍《心理學的100個基本》還真的是挺好的,它能夠讓我每天去仔細思考一個人生問題,去從根本上的了解和思索這些效應背后對我人生的把控,而這樣做的好處無疑就是讓我能夠更清晰的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后規劃我的一切,不是挺好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