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友義書房·尋路中國
采訪者說:
鐘佩君,微瀾陽江1館共建發起方——友義書房的創始和負責人,平凡之中,她堅忍,大膽又充滿警惕,敏感又開闊。2020年8月,研究生畢業回到廣州工作的佩君,10月回家,因為一次會面和談話,激起她許久前的創想,讓她決定在自己出生的陽江合山鎮開第一家公益書房,為小鎮的居民提供一個公共空間。
鐘佩君一刻沒有猶豫就行動,邀請伙伴,商討,策劃,進行了大量的本地調研,聯絡和聯結工作,“小鎮”,熟人社會里新的鏈接,理念上的沖突,一路顛顛撞撞,直到后來遇見遠方咖啡,在ta們場地支持下,書房在2022年8月才真正穩定下來。每兩小時排班,有沒有值班外的讀者來,書房都盡量保持一周7天的開館頻率。因為書房,這幾年間,鐘佩君頻繁地往返廣州與合山鎮。
對鄉村長大的筆者來說,驚訝敬佩,出于鄉鎮當地的人際,公益理念的稀薄,我從來沒有勇氣在自己的家鄉邁開哪怕一小步。而微瀾,也是到2023年,才開始真正嘗試在鄉村開館,但這也需要依托當地有堅強信念伙伴的參與。
鐘佩君本身是內向的人,但遇到事情絕不因羞怯而止步。從2020年佩君熱切的咨詢開始,佩君的行動一方面讓我備受鼓舞,但另一方面,她的某種急切也讓我始終存在一種懷疑,過強的目標(目的性),這在我和微瀾,是警惕的。很多微瀾一開始就回避和堅決拒絕的,佩君依然在一一嘗試,是微瀾人被過往經歷束縛了手腳,受自己能力的局限,還是佩君初生牛犢不怕虎,從0開始,憑著熱情和勇氣,平凡的她鏈接一切可以鏈接的,讓友義書房誕生,成長。
總之,不管是采訪前,還是采訪后的這幾個月里,我都需要不斷打破自己的偏見,學習理解她。很多疑問,采訪時我不曾問佩君,但在她的日記里,看到她很多的心理歷程,沮喪和挫折,同時還有行動的原動力,那么樸素。佩君所做(需要費心)的,是微瀾一整個團隊在做的事情,某種意義上,甚至面對的問題要更復雜。
微瀾,一直在努力精簡組織部分的工作,希望可以支持志愿者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心力用于如何更好地服務和支持小讀者,我們個人的成長也一直在為此服務。我也曾試圖影響她,主動使用微瀾的社群工具,降低個人在組織和聯絡中事務性的工作消耗,以便用更多心力投入在館藏建設和圖書推廣以及與讀者聯結上。
采訪大概一個月后,我才真正意識到一個問題,與微瀾校園分館不同,陽江1館·友義書房的獨立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也需要在獨立承擔的角色上,才能更多的理解她,她所擔負的責任和承受的壓力,微瀾的加入,是鼓勵也是杯水車薪,更多的問題,是佩君自己在面對。理解這一點,或許我才能對佩君的“急切”和“兼得”保持客觀,設身處地站在她的角度,繼續不斷觀察和感受,以對她保持真正的理解,以及力所能及支持。
也因為這諸多的猶疑,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客觀地呈現她。除了3個多小時的交流,佩君也提供了她大量的日記,以及我自己也一直在友義書房的各個社群,跟進書房后面的工作。對話中關于社區分館運營,友義書房與微瀾的合作,有我自己許多的表達,為了忠于人物,在此不做呈現。另外,佩君很多的日記,從文字的內容和書寫上,其實是可以直接發表的。她直接,但敏感,反思,審慎,但因為這是我的工作,也會涉及到佩君的隱私,材料只是幫助我理解佩君以及理清楚基礎的事實,人物報道里,不會做過多呈現;甚為遺憾,也期待后面書房更多的進展,以及佩君自己的記錄呈現。
這篇人物稿從7月29日采訪到現在,原計劃8月23日在微瀾陽江1館友義書房周年慶發出來,但后來一延再延,一直沒有成稿,謝謝佩君給與的耐心和理解。
受訪者| 鐘佩君
采訪/錄音整理/編輯| 廖細雄
編輯/校對| 廖細雄 鐘佩君
排版| 廖細雄
鐘佩君是誰?
少年時代的閱讀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看(課外)書并不多。還在學前班的時候,大姑送給過我幾本圖畫書,我只記得其中一本是《小飛象》,當時的感覺是溫暖,好溫馨又很可愛,主人公挺好笑但又同情憐憫他,當時的印象是這樣。之后課外書看很少。
我們鎮離城里比較遠,十多公里外有一家書店,好像是六年級的時候,跟我媽媽去,看到一本叫做《黃金時代》的雜志,我對一個作者小四印象非常深刻,小四很陽光、又喜歡寫作。一本書只要五塊錢,想買回來又挺舍不得的,我媽媽就問前臺,辦年卡,包年包月怎么樣,但后面還是沒有辦卡,就買了一本書回家。
初中看書也挺少的,我記得主要是本《鋼鐵是怎么煉成的》,可能是我媽媽從重慶二姨家帶回來的,表弟的書。書拿回來,我做飯的時候看,燒火的時候也看。但也沒有再去買更多的書看,閱讀沒有那種連續性。到初三,班主任教我們班政治也教其他班歷史,有時候他講一些歷史故事,很有趣,后來我看《蒙曼說唐》,就買了三本回來,還把書給班主任看,覺得我們可以拿來交流。
這些就是我最初接觸到書,不過我一直挺喜歡語文的。
到了大學和研究生,空閑時間相對多了一點,想起高中老師說的等你們上大學一定要多看書,才慢慢看一些。做書房以后,對閱讀有強制性的想法,有了閱讀的習慣。現在在書房里,有時候跟讀者、志愿者接觸,說到某本書,ta們都說小時候就看過了。比如《小屁孩日記》,剛才就有志愿者講他小時候看過,說自己對于外國的生活的了解是從這本書開始的,挺好看,還經常會翻來看。我就沒有看過,很多空閑時間,沒有放到書上面,視野或者知識積累就窄很多。
平凡樸實又珍貴的愛
我媽媽比較重視教育,文化,也一直很支持我們上學讀書。
高考之后,我覺得自己的學習習慣還挺好的,對一些東西有自己的理解,就想自己開一個小小的輔導班。我寫了一封信,印上自己的聯系方式,到電線桿上貼小廣告,告訴師弟師妹們,我可以跟你們講這些東西,收費很低很低。最后,只有一個讀初中的女孩來聯系我,我給她上了四五節課。我自己走路去貼廣告,有天媽媽說她載著我去,說你走太多路,太辛苦了。坐車上和她聊天,她說也不知道這個事我能不能做得成,但就覺得她是媽媽,一定要支持我做任何的事情。
我媽媽是重慶人,與我們當地人相比,性格會比較直爽一些。小學時,她跟我哥和我聊天,“你們倆是兄妹,兩個人要相親相愛。” 我就想相親相愛這種詞可以用在我們身上?是可以這么直接表達出來的?真的,我心里面就有這種疑惑,但沒有告訴她,沒有表達出來。
我媽也會注意多用點時間來陪我們。家里這邊大家打工,計時或計件,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媽媽有時候會把我帶到廠里去,下班就盡量跟我或我哥哥待在一起。
另一個是媽媽語言上對我的影響。我后來看過一本書《父母的語言》,父母語言如果比較豐富,多樣化,對小孩子的思維成長,情感的培育是有幫助的。我們這邊大部分的家長,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非常內斂;但遇到小朋友有的事情做不好,就會大聲的呵斥,“你怎么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媽她結婚比較早,對小孩子比較有耐心,不會直接呵斥我們。她會說,你怎么是這樣子弄的,我來教你,我來帶你,你看我怎么做的。
我不知道媽媽為什么會是這樣子的,她高中只讀了一個學期,但她對小朋友比較有耐心,對其ta的小朋友,別人的孩子也會非常有耐心,小朋友都很喜歡她,這是我媽媽對我的影響。
鐘佩君,整備活動
友義書房
圖書館這件事,一定要退休才能去做嗎?
我讀大學時了解到一席,2020年9月26日正好在廣州有演講,我在現場聽到了毅樺的演講。當時給我的印象,微瀾很好,雖然有點遠,但同在廣州,我要去做志愿者。
中秋國慶假回家,3號和幾個同學一起去看望初中班主任老師,這是我們時不時都會做的事,那天到的同學有兩三位是老師,能接觸到學生群體,我們聊到學生的一些應激反應和過激行為。剛好那段時間,也有新聞說一個孩子被媽媽掌摑了之后翻身跳樓的。是什么導致了自殺?這個背后有心理和教育的問題等等。
聚會時我想,既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去解決?微瀾圖書館冒出來,很多人去圖書館看書,挺好的,但我沒有想自己具體可以怎么做。當天回廣州的路上和同學聊微信,這個同學曾經也想在退休之后開書店,發過朋友圈,我當時留言說也算上我。
難道開書店這事一定要等到退休之后再去做?當時就這樣子激靈了一下。
回到聚會聊天,這么多小朋友有心理需求,或者感覺孤單,能不能以圖書館的方式來陪伴著他們,從一定程度上來減少ta們心理上的缺失。微瀾服務流動兒童,鎮上是留守兒童,蠻多的,這個留守不一定說父母去外地了,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一天到晚都在上班,沒有時間陪ta們。如果有一個圖書館,ta們可以到里面看書也挺好的。
我回看毅樺的演講,里面的一些照片、小視頻,這些學生讀者,ta們在書的環境里面熏陶了一段時間之后,整體的表達,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是不一樣的,我挺羨慕,也希望能夠把這種精神風貌帶到我家鄉。
這是友義書房的緣起。
回到廣州,我跟聚會同學們聊,有的說可以參與,有的說不參與但可以推薦一些人。就這樣,我們先做策劃書,到10月14號,就公開發了通知募捐圖書,邀請這方面同樣有想法的人來多跟我們交流。
我沒有社會地位和名聲可言,但當我們的倡議、一個小小的圖書募捐信息發出去之后,會有人回應,一開始是朋友或朋友圈里不太熟悉的人,會捐一下書。直到有一天,接到一個完全陌生人的電話說,他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消息,想給我們捐書,他的朋友又不是我朋友。后來他捐了好幾十本書質量很好的書,有大人書,也有童書。當時就挺驚喜的,這是有人傳播了出去,有人相信我們,還是完全不認識的人。
之后,書房落地最困難的是場地。聯絡、接觸各正式渠道的人員,找場地費了很多波折。后面我慢慢地反應了過來,你要先做出一個樣子,才會有人相信你。
書房的日常
遠方提供了場所
10月29日,我們做了一次戶外的擺攤做項目推介,募捐圖書、場地,怎么參與。到元旦的時候,因為沒有落實場地,決定先做線上的借閱,后來真的有人借書。總之,沒有停下來,期間有人好奇我們怎么運營,也有人表示可以來做志愿者。
免費場地的愿望落空,就想到租房子。
那一年里我一個月回一次家,找場地,做宣傳,和朋友見面。大街小巷地走,和我媽散步,看到招租電話就要打過去問,我在成都讀書,成都的號碼近十年沒有換過,電話沒人接,后來就用我媽電話打。
我當時有一點沖動,覺得這個事情一定要去做,如果現在不做,將來結婚生子,生活成本會更高,可能也不會有時間精力去做,當時會比較心急。我們團隊里的一個成員,跟我分析了一下做這個事情的成本,房租、水電、書架書桌、日常清潔維護的,費用不低而且需要持續性支出,把自己工資一減,發現確實會很吃力,如果我腦子一熱去借錢來做這個事情,沒有準備好的話,還不如先暫緩一下,再多準備一段時間。
后來就決定找更便宜的場地,談好了,但疫情比較嚴重,就沒有趕回來簽約。中間也遇到過一些情況,有人要低價提供場地,但后來因為是營業性場地,我自己擔心把握不好,沒有接受幫助。
2023年3月的友義書房
期間書房策劃書一直在完善,我們幾個先是有一個大概的脈絡,把文字輸進電腦,另一位創始團成員修改格式,調整位置,進行排版,策劃書完全不一樣,慢慢地我們很多想法加入細化,挺好。
到2022年暑假的時候,聯系到現在遠方咖啡的老板。我們把策劃書公開展示,去跟遠方咖啡聊,他們看了,他們有做公益的經驗,提問題和建議也直言不諱,說我們的有些構想可能不太具有可實現性,但最后還是提供給了我們場地。
后來,遠方咖啡在很多關鍵的時刻都有給我和書房中肯的意見。
有了場地,22年7月很緊張突然地開了兩場讀書會,算是預熱。我們在群里發通知,有人過來,當時群里面主要是潛水了蠻久的社會人士,大家互相不認識,看到讀書會消息就過來了,我很意外。連續兩天,大家在一起聊書,感觸都挺深,還有人帶著本子來做筆記,這種認真對待挺打動我的。
8月,我自己連續參加了兩場的婚禮,跑來跑去,只做了兩場讀書會。8月18日集中整備,也是預開館,歡迎感興趣的人來圍觀,有個別讀者好奇來了,還有人來捐了盆栽,整理圖書,打掃衛生,做宣傳,大家用了四五天的時間,結果那段時間快遞在搞罷工,有些東西沒有按時到,就推遲到23日正式開館。
我們開館了
剛開始開館,知道的人比較少,主要是社會志愿者來服務,但大家都要打工養家,白天上班,晚上再過來開館,這樣開館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每天至少有一個時間段有人來,還有位熱心的媽媽下午也來開館,但她自己也忙,我也不好意思一直拜托她。
9月,書房開始在i志愿上面發招募,趕上國慶,有大學生來,寒假也有大學生來,中學生需要志愿時,大家在i志愿上面了解到書房,慢慢在地學生志愿者多了起來。再之后和當地中學圖書館進行了合作,會定期給我們提供書,學校和書房有一公里左右路程,圖書的運送是一些開滴滴的居民幫忙無償運送的;學生也會來邊自習和做志愿者。
一開始,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書房的真實存在,且是公益的、免費的,就存在一點點戒備;新讀者來,錄入信息,要提供姓名、電話號碼(以前有想過要是否錄身份證,但太敏感,就沒有)也有人不想登記。
讀者之間,志愿者之間,大家雖然是一個鎮,但交流不是很多,悄悄來,看看書,借走。志愿者跟讀者進行交流,我們也在鼓勵。但書房志愿者,90%以上都是初高中生,社恐這個詞是ta們早給自己貼好的標簽,不太愿意去交流,也很難做到;另一方面,志愿者流動性很大,對館藏書的了解不多,除非一本書上面寫適合3~7歲,很難做精準的推薦。讀者也挺害羞的,有的讀者ta自己來看看可能還好,如果主動跟ta聊天,就走開了,會有這種情況。或許再開久一點,大家比較信任,就會好轉。
我每次回家也沒有待很長時間,到書房就匆匆做一點事情,但讀者和值班的志愿者,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誰,我就回廣州了;在地館長也要上班,然后帶小孩,照顧老人;圖書館缺一個可以經常在這里刷臉的人,如果大家對ta比較熟悉的,就好一些。
昨天下午一個志愿者來參加培訓,就帶了同學的三個小孩過來,每個人借兩本書回去,如果有更多的大人來帶動一下家長和孩子,就會好一點。
這幾天舉辦讀書會,其實也是想著多一點大人過來,大家一起聊聊,怎么跟學生,跟學校,跟家長多點聯系,但有點遺憾,小學老師沒有過來,有個別初中老師來,稍微聊了一下可能性。大家覺得重點還是在小學,初中的精力很多還是在自己的作業上,來了書房就是值班寫作業。
小讀者在書房
我也挺希望有人能夠持續性來書房舉辦讀書會、故事會,今年上半年也比較少,后面吉吉老師參與進來,會不定期開展繪本故事會。
我其實比較擔憂,現在我也結婚了,后面如果有小孩,走不開,怎么辦?
書房的困境
管理團隊人員的不穩定
書房最初的管理團隊,加上我有三個比較核心的成員,都是同一屆同學。2020年剛策劃的時候,都單身,經常晚上一起想方案,討論問題,熬夜到兩三點比較平常。慢慢,談朋友,結婚,生小孩,結婚之后她們倆直接參與就比較少,但遇到問題我還是會跟她們交流,比如說安全的問題,會一起討論,這種情緒支持很重要。
后來還有一個成員,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有在參與,出謀劃策不多,但實際行動參與很多,也有很多單獨的討論,今年下半年也要結婚了。不過新的志愿者,大學生,或者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慢慢加入進來,我也非常期待。
我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時間自由度比較大,工作之外每周算起來有兩三天的時間投入在書房,花的時間和精力很多,當然,做書房相關的事情也更容易投入和專注。
我可以做多一點,但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限,如果完全只按照我的想法來運營書房,我怕拖后腿。中途也遇到過伙伴希望我們參與開分館,有人覺得書房的經驗好,然后他又有場地,有人員想去組織,我真的是非常希望能夠把經驗傳播出去,思量再三之后(時間精力有限),還是拒絕了;可能會面臨誘惑,競爭,但后面想了之后,覺得書房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這兩年鎮上也有一些新的公益閱讀方式的出現,前年有個青青書吧(需要消費),后來關門了;后來有個文具店,二樓做成了公益閱讀的方式,可以免費看書,我沒有具體去了解。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閱讀推廣,很好。
但如果只是我一個人的話,圖書館可能進展比較慢,但我寧愿進度慢,也不想偏離初衷。我后來把微信的個性簽名改成了行穩致遠,就是慢慢走,很基本的事情在做就好,但是不要走錯路,要穩穩的走,才能夠走得長遠。
一路走下來,知道書房也需要更加科學的管理制度。(事必躬親)慢慢也覺思想上腦力上有點乏力,希望有更多管理人員的加入。
館藏狀況
書還是比較少,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多增加一些書,一開始是沒有資金,受捐的書,適合成年人閱讀的書比較多,借閱額度是兩本,后來微瀾提供資金,麥開幫我們買了很多書,童書多了之后,借閱額度可以改(目前額度是5本)。
申請微瀾共建的時候,你們一直在追問書房,對館藏有什么想法,是否對讀者進行過分類分析,要不要重視童書等等,我當時沒有太多的概念,現在童書多一些,閱讀也需要從幼兒開始起步。
麥開幫忙買書,他有很多想法,如果是我自己去買書,就去看圖書的介紹,但可能有的書介紹得很好,實際上并不一定是適合的。一些接受捐贈的圖書,后來聽大家聊,也不是很合適。
館藏方面的鋪設,要系統地去了解、理解學習的話,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方面我還不太有經驗,之前也沒有接觸到有這方面知識經驗的人,后面在微瀾的各種群里面,大家推薦什么書,覺得這個書好適合,就在微瀾的心愿板塊,團隊的新成員去發心愿,籌集。這個我有一點點心理壓力,很怕自己一直在索取。
7月開始,微瀾資助資金,陸續購買各類童書一角
注:2023年8月底,友義書房報名了滿天星公益【閱同行計劃】2023年廣東省社區閱讀推廣伙伴計劃。11月傳來好消息,書房加入了滿天星的閱同行閱讀推廣計劃,成為閱同行計劃在粵西地區的唯一一個合作伙伴。除了經驗賦能,友義書房也有機會獲得300~500冊圖書以及小額資金的資助。
社群維護
我知道微瀾也不主張加讀者微信,我們很多志愿者本身是未成年學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比較緊張的,現在和志愿者交流,也會強調安全。
讀者來,如果沒有成年人在場,值班的時候發生點什么,真的會擔心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事情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如果真出現安全事故,其他團隊成員會不會受到牽連,作為發起人,我難逃其咎,但我要怎么樣去承擔起這個責任,去做彌補,好像沒有方案。
做活動,給讀者和志愿者發私信邀請,是不是恰當,也會很謹慎;也存在各種安全的問題,比如我們去外面擺攤,是不是有安全隱患?就算不出去主動招募,那如果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來,怎么辦?志愿者都是學生,有很多的隱憂。這些問題沒有辦法很好的解決,也沒辦法杜絕。包括無人值守的時候,深夜,書房做了保護和安全措施,但公共走廊區域的洗手間,還是可以進來的,有一次半夜有兩個年輕人來……就會有點擔心,怕出現各種問題。
志愿者培訓都會提示志愿者遇到問題,比較緊急的,可以打110,包括我自己的電話也有公示,可以第一時間給我電話打,會一再強調。現在會盡量多增加一些風險提示,來防范。沒有辦法解決隱憂,這個事情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但也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做。
書房現在有三個大群,兩個群之前還蠻活躍的,年前年后是一個分水嶺,年前群內挺熱絡的,很多人都關心項目。社會志愿者,也有個別可能以過來人的身份想引導我,也有人做微商或者傳教,我是有一點點抗拒的。過年的時候一次不甚愉快的交流,后來一些伙伴在群里不再活躍。
一旦發現有潛在有意愿的志愿者,我也會引導大家去表達。我還想建一個類似于書房人才儲備群,發現平時比較活躍或積極一點的志愿者,大家可以多聊一些,多發一些推薦,或者多發一些感受。有時候看監控,我們的志愿者讀者其實會講很多話,但不習慣在社群里公開表達。大家還是沒有這種意識或者是習慣,群里發言會有拋頭露面的感覺,當然,更多的時候確實是忙。
暑假擺圖書攤,有的家長會問,怎么知道你什么時候開館?然后志愿者就新建一個讀者群,想用作在擺攤的時候專用的一個群,在現場掃碼進群就很方便。其他幾個大群,人數很多,基本都是熟人邀請進群。
微瀾發的活動,適合的我也會轉發到朋友圈和群里,但實際上參與的人寥寥無幾,我自己參與也很少。有人捐書,或者買了新書,到了書之后,值班志愿者會拍照在大群里面發一下,這個及時發,(圖書推廣)效果可能好一些。麥開他可以自然而然的在群里說話,有人在群里說話,雖然沒有人回應,但其實很多人會看的,只是不說而已。
我自己和志愿者,微信加多了之后,腦子里面會有點亂哄哄的感覺,志愿者找我聊值班的問題比較多,很多問題值班工作手冊都有講過的,慢慢地耐心比較少,只有當和我聊什么時候開館,有什么書看,我才會跟他們講多一些。
讀者和傳播
鎮上有2所小學、一所中學,幾千名學生再加上家長群體,書房目前注冊的讀者有308位(2023年7月29日),相比潛在讀者還是太少了。書房開著,如果沒有讀著來,我就繼續開著,慢慢地的一定會有。
沒有讀者來,你開書房為了什么?需要有一點信念感,有沒有讀者來,你都做這個事情,你都會堅持下去。
書房和書房的活動,宣傳真的太少,或者是說宣傳沒有觸及到那么多人。有人建議我們開一個公眾號,一個大學生幫忙新建了公眾號,但忙沒有時間維護,遠方咖啡覺得,你有內容資源,公眾號也建好了,為什么不多發推文宣傳讓別人過來?后來我們把一些圖文整理出來,遠方咖啡員工來幫我們編輯排版,發出來。遠方咖啡幫了我們很多。
書房現還是太初期了,在基礎階段,有了公眾號,別人關注了之后,獲得一個聯系書房的渠道,如果不更新,沒有動靜,那人家就會覺得(關注)沒有什么意義。我也想過,如果不做活動,不寫推文,書房就可以運營起來,那多好。另外一點,別人的文章,比如說像新京報書評周刊,有時候我會覺得太正式或者深奧,就需要轉化一下,讀者才看得懂和愿意看。
有讀者反映書房宣傳比較少,我們寒假期間做了蠻多宣傳活動的,8月23號開館一周年書房計劃也會多做一些活動。但暑假發現經常出現在書房的初高中生志愿者參與反而少,好多人都去打工了。高中志愿者,需要社會實踐蓋章,我們要求來值班四次,8個小時,所以ta們打工后,會請假過來值班。
家長方面,我發現有幾位在書房成立之前聊得比較多的家長之后反而不怎么關注了,可能ta們自己的生活工作發生了變化,總之,不怎么回應我了。下個月回來的時候,可以嘗試約一些家長出來聊一聊閱讀或者講一下安全方面的問題,做做家長的工作。
館內的宣傳,書房的墻上各種標語太少,除了一個讀者守則,還有一封致讀者信在墻上貼著,我們針對性的宣傳很少;盤點的時候想能不能把圖書的腰封,以及封面貼到墻上去做展示,現在也付諸實踐。現在這種狀態,孩子到了書房,接觸到了,也只有書,有個框架(環境)給他們而已,并沒有太多主動的引導,或者是產生大的影響,要和老師去交流了解情況,提供的實質性真的有作用的幫助還是太少。說實話,也不敢貿然地行動。
昨天和我媽和哥哥出來散步,在超市里面有學生志愿者認出我了,就偷偷跟媽媽介紹,后來又有一個家長認出我來,一共有兩三個小朋友認出我來。當時我有點不好意思,但其實應該抓住機會跟他們交流的。
前幾天閉館盤點圖書時,一個讀者來到這里,其實我可以加一下微信,但當時沒想到,不過有說你自己慢慢的看一下,也沒有讓他走。到晚上,我們還沒有擺好桌椅,一些書沒有上架,就有人過來了,有人問,你們是要倒閉,要走了嗎?有人這樣子問,才會覺得是有一點點情感聯系的。
書房我們面向全年齡段的,歡迎所有的人。當然,年紀大一些的人還是比較少,但有一天就出現了兩個爺爺輩的,他們兩個人過來很新奇地看那些書,我覺得好感動。現在慢慢他們可能帶孫輩過來,怎么樣的都好,只要能來。
在河堤進行的推廣活動
書房的現在與未來
總體上,很多工作我們可能在量上會做一些努力,但是在質上所做的努力,還比較難,除非我能夠天天坐在這里。
我最近也有一個想法,就是想要做一點類似于文件匯編的東西,比如說工作手冊,各種操作指南,各種Q&A,還有圖書推薦等等。書房現在的文件基本都是我自己做的,很希望能夠有更多人來一起做,但這個人一直沒有出現。
我跟志愿者,特別是年輕讀者聊的時候,也會在想怎么樣表達會更好,教育真的太難了。書房的讀者志愿者,私信聊天有很多話會講,但是在群里公開說就真的好難。我們最近在做征文活動,擺攤活動,都如此,在群里面問,沒有人回應和主動聯絡,但私信聊和邀請,很多人都會參與。當然,對于志愿者,對于他們來講,也是一種成長,之前我找人去寫推廣詞或者組織活動,后來看到他們自發的朋友圈,又get到了……又成長了,我自己會有這種感覺。
對于低齡的讀者,也考慮是不是走進學校的班級里面講繪本,但還沒有可以去講的人,要用什么方式去培養人,也是問題。
今年,7月在北慣鎮第一次擺攤,地方比較陌生,人不是特別多,我自己不忙了,也會翻翻繪本,比如《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吉吉老師在書房講過的,但我不會講,需要的時候,硬著頭皮一頁一頁的翻,語氣,語調注意一點,稍微繪聲繪色的去描述,把里面的文字讀出來,一些小小的問題,為什么這樣,你會不會這樣,過程里引導一下,小讀者們會聽得津津有味的;所以就想,可以培養家長,看家長有有沒有愿意去給孩子們講的。假期里可以試試,每天或每個周末,定時幾點到幾點會有故事會。
吉吉老師在進行繪本故事分享
還有一點,4月申請微瀾共建的時候,當時正在申請設立協會 , 進展緩慢, 后來聽細雄還是跟毅樺說過, 有注冊資金需求,每年要年審,要交各種材料的,我就沒有再繼續。 雖然說 團 隊 現 在有二十來 人,做事情有 十來 人,但如果成立 管理團隊去推進工作 ,真正參與的就一兩個 。 正式的協 會 行 政事務上的要求更多,我可 能也沒有時間精力去應付這些, 還是希望書房有自由的發揮。
我現在變成了一個執行人,每次回家就把我想做的活動都做了,其他需要組織的事情只能少做一些。 繪本閱讀,推薦,我也可以去做,當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做。這可能和我的職業有關,當老師會讓別人去做一些事情,不太有障礙。微瀾理事會的制度,我們也想采用,讓更多人參與到運營管理中來。 但人才是需要培養的,我們不可能自己一個人頂著,事實上,就得先這么頂著,因為你沒有找到更合適的人。
為什么加入微瀾?和加入之后
之前申請微瀾共建,做準備的時候,我覺得,與其說是申請共建,還不如說是把書房拋出來,讓人觀看,有哪些問題,怎么改進提升,確實也聽到了很多,包括這次訪談也是,就想多聽聽你的意見。
目前的場地,遠方咖啡提供,在這個場地的支持下,書房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若干年之后……如果沒有這個地方,書房會怎么樣?申請共建的時候,我也問過微瀾對書房有什么規劃?微瀾會給社區館發展提供什么支持?
2023.3.25 微瀾共建申請答辯ppt
最早聽毅樺演講,講到微瀾是持續而不是一次性參與,對志愿者的管理,培訓,讓大家了解和接受微瀾的理念,都很好。書房做志愿者做培訓的時候,也是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書房,這些我都可以學習;我自己參與微瀾的志愿服務,也能感受到微瀾對小讀者的關愛,是我欣賞的;所以我也希望友義書房多一點微瀾的元素,作為模范,榜樣,參與我們來運營書房。
我之前關注蠻多微瀾的信息,書房開館以后,主要精力在書房,關注就少了。有一天綿陽的丹丹申請微瀾共建,Suzy特別提醒了我,跟我說,你去聽一下,有什么建議問題可以提。我挺意外的,我們完全沒有交流過,但是她關注到了書房。
過了一段時間,我才想,是不是書房也可以申請微瀾共建。書房運營了半年多,有基本的制度,問你們大家,都支持,就填了申請參與共建答辯。我自己對書房那么熟悉,準備也挺充分,但不知道為什么,答辯那天一直戰戰兢兢的,不過想說的話也說了。
申請微瀾共建,一方面,友義書房可以進入更大的圈子,書房很需要傳播的渠道;另一方面,我想向微瀾學習,在圖書推薦、推廣方面的理念和制度,遇到問題的時候怎么處理,都是我個人比較欠缺,需要學習的;還有,微瀾的館東計劃,可以給書房上線月捐項目,申請成功,書房就有一個穩定持續的資金保障。
申請成功之后,要怎么樣去做接下來的事情,我自己挺茫然的,后來微瀾社區上也有書房的主頁,有了專屬工作群,有了微瀾專屬月捐;通過微瀾心愿以及捐贈渠道,我們也增加了不少書;還有一個很重要,書房我們自己很難做到的,在社群里面的交流,書好不好,益迪怎么使用,操作上遇到問題,微瀾不少伙伴都可以在群里幫書房回應,社群活躍了一點點;另外,微瀾的圖文直接就可以轉發,就這樣子慢慢的融入了微瀾。
2023.12.26 友義書房截圖
注:2023年7月,除了上線專屬月捐外,友義書房獲得微瀾總館支持新館基礎資金一萬元,用于增加和改善基礎館藏,圖書由微瀾總館志愿者麥開負責購買,分批購入。
加入了微瀾之后,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幫助,不管是理念上還是行動實踐上的,有穩定的月捐,最近買了好幾個書架,幾百塊錢一個,也能夠比較大膽去買。不過,我給自己蠻多心理壓力的,比如說因為最近放假有點時間買了些東西,我找總館報銷,就會覺得買了好多東西,感覺不太必要。
微瀾社區很成熟,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比如捐贈證書可以自動生成,發心愿,寫服務日志,這些都能運用起來,也幫助書房解決了一些自身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志愿服務的證明。另外微瀾的社群支持,比如微瀾的繪本故事會培訓,是線上的,書房的人也可以參與,書房的在地館長,也加入了。如果有更多有意愿持續參與的人,微瀾的社群我們都可以進入。
我現在就沒有那么著急了,只是覺得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友義書房·微瀾陽江1館
附一則鐘佩君最新的公開日志:
關注更多鐘佩君和友義書房信息,見
微瀾往期人物訪談:
歡迎關注服務流動兒童微瀾圖書館:
他們是外賣員、快遞員、家政工,但他們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張課桌 | 岳毅樺 一席第801位講者
去給這家圖書館當館東,是我今年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 雅君的好用分享
微博:@新公民計劃
豆瓣:@新公民計劃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守護流動的希望”月捐籌備中
期待重新上線……
加入服務流動兒童的微瀾圖書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