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觀察,《繁花》應該是《狂飆》和《漫長的季節》之后最熱的一部劇,腔調、故事、表演都可圈可點。
作為資深細節控,追劇的同時,我順便發現了一些瑕疵,為影視創作這門“遺憾的藝術”增添了注腳。我真不是故意找茬,都是一眼就注意到的。還是那句話,希望國劇越來越好。
1.花式秀方言,不要太別扭
《繁花》滬語版備受推崇,主打一個原汁原味。我基本聽不懂,但大受震撼。還有個收獲是,我發現,滬語里有些詞,粵語或者四川話里也有。
《繁花》普通話版也夾雜了不少方言。劇情需要嘛,我也理解。但畢竟是普通話版,有時,方言的處理就顯得比較刻意、別扭、生硬。比如:對話的雙方,一方說方言,另一方說普通話;一方疑似說A方言,另一方說B方言;方言的字幕有時照搬方言詞語,有點費解。
字幕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最有意思。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滬語版的字幕有時反而更注意把方言詞語替換成普通話詞語,因而更容易理解。
方言和外語的字幕最重要的作用,是讓聽不懂的人一看就明白意思。可以參考的是:有些香港老電影的字幕也是照搬演員說的方言對白,不懂粵語的觀眾理解起來有很多困難;后來,香港電影的字幕基本都改用書面語了。
具體的例子,請看下面的視頻。
2.股市如戰場,不要太外行
股市是《繁花》里的重要戰場之一,這方面總體拍得還不錯。可惜,有些細節不嚴謹,老股民的尷尬癥要犯了。
我把主要的問題概括成:稀里糊涂的上市、胡思亂想的股價、穿越時空的屏幕、突如其來的收盤、莫名其妙的用詞。
具體內容都在視頻里了:
3.時代雖變遷,不要太穿越
像《繁花》這種反映了時代變遷的作品,一不小心,就容易穿越。除了上面說到的股市情節,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一個細節。
景秀把小賣部改成了水果鮮花店,原因是“現在公用電話沒人打了,打火機、肥皂也賣不動了”。
但那是1994年的春天啊!
就在1993年12月底,在深圳的一個小賣部里,范總問老板娘,電話能不能打長途,他要打給上海。雖然我不明白他為什么不用自己的大哥大:是忘了帶,還是嫌漫游費太貴……
在我記憶中,別說1994年了,再往后,20世紀的最后幾年和21世紀初,在我到過的幾個大小城市,各種形式的公用電話仍然常見。21世紀初,在深圳,雖然手機開始慢慢普及,但囊中羞澀者還在用傳呼機,公用電話也仍然有市場。
再說打火機、肥皂。即使到現在,很多家庭也備有打火機,更不要說煙民了。而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肥皂仍然是手洗衣物的常用選擇。
上海雖然很發達、很先進,但我很懷疑:1994年,上海小賣部的公用電話真沒人打了嗎?打火機、肥皂真賣不動了嗎?你如果知道當時的情況,歡迎留言告訴大你看《繁花》了嗎?你如果有什么感受或者發現,也歡迎分享,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