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水華 圖 | 網絡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去嘗試了一家餐館,侍者拿來一瓶佐餐酒。告訴我:這是最近推薦的一款國產黃酒,單瓶售價貴過波爾多二級莊紅酒,要不要試試看。
中國人對黃酒的不自信由來已久,曾經的國酒,日益淪為烹飪的佐料。今天,有新品牌黃酒愿意探索年輕化與高端化的表達,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件好事。這也一下子勾起了我的興趣,在消費了大幾百的酒資后,我得到了這樣一個瓶子。
挺好看的,是不是。
但奇怪的是,包裝上既沒有標識陳化的年份,也沒有固形物指標和理化分析表。語焉不詳的介紹,讓我覺得不是在品賞精品酒飲,而是買了樓下超市20塊錢一瓶的料酒。
懷著好奇搜索了這款“慢宋”黃酒的詳細資料后,不由讓人生怒:這絕不是黃酒行業的探索者,而是行業的害群之馬。
NO.1
這是慢宋黃酒官方平臺最顯眼處的一段介紹,也是拙劣表演的開場。
眾所周知,黃酒與清酒都是rice wine,是一母所生的兩兄弟。但具體到關鍵工藝,二者的分野在哪里?
正是慢宋“借鑒”的精米步合技術,也就是磨米。
和大部分谷物一樣,大米具有多層結構,皮、胚芽和外層的胚乳富含纖維素、脂肪、蛋白質等物質;越往中心,淀粉含量越高、越純。
中國古人釀酒往往會選用全谷,或只是簡單脫殼的糙米。釀造發酵的過程中,大米外層的蛋白質和脂肪,會與糖類產生復雜的生物和化學變化,誕生出復雜的味道,但各種雜質也會讓酒液的顏色渾濁難看。中國人把它稱為“濁酒”。
白居易筆下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描述了新釀的酒表面有綠色的泡沫,這可能是雜菌污染,酒體霉變的產物;而“濁酒一杯家萬里”“一壺濁酒喜相逢”,則描述了酒賤情誼重的文人態度。
在蒸餾技術還未傳入中國的時代,中國最高級的酒也是清酒,這是由濁酒進行過濾、澄清、木炭吸附后,顏色變得比較清澈的酒,李白筆下“金樽清酒斗十千”,就是描述這種酒價值的昂貴。
在學習了中國士大夫的審美,與中國釀酒法之后,日本也開始釀造高級的清酒。性格擰巴的日本人卻發現,無論怎么過濾,酒體里總有淡淡的,去不掉的黃色物質。
這其實是大米里的蛋白質,因發酵、煎酒的升溫過程中,與糖類發生的非酶褐變反應。今天,我們稱之為“美拉德”。它溶于水,無法通過普通過濾澄清手段除去,但它富含酮類、醛類與含氮化合物,有微妙的香味與鮮味。
中國人很早也注意到了這種黃色物質,神奇的是,自然釀造的酒在過濾后黃得越明顯,鮮味越足。發展到后來,人們甚至開始主動選擇出酒顏色更黃的酒曲、酒藥,甚至往酒飲中添加焦糖冒充這種黃色。為的是滿足文人士大夫階層,對“鮮”的追求。
從某些角度闡述,黃酒里的鮮,與醬油里的鮮,是同一種物質——黃酒的國家標準里都會涉及到一個重要指標“氨基酸態氮”,這是美拉德褐化物質的可檢驗指標,也同樣是醬油品質的核心參數。
via.備受爭議的海天醬油的配料表
在這條路上,日本做出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選擇,為了追求“完美”,獲得最純凈的清酒,既然過濾行不通,他們就開始在釀造原材料上動腦筋。
精米步合,也就是把大米表層的蛋白質研磨掉,只用米芯的淀粉釀酒,應運而生。
從酒的口味來講,用全米釀造的黃酒勝在“鮮”;而清酒,因為使用了高純度的米芯淀粉,則出現了類似水果酒的果香與果甜。二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對口感喜好的人群不同。
但回看這款“借鑒了日本清酒精米步合技術”的“慢宋”黃酒,它還是黃酒么?
為什么“慢宋”黃酒的包裝上沒有理化指標?因為通過精密步合,產生黃酒鮮味的原材料蛋白質已經降到很低,酒體中的氨基酸態氮不可能達到國家標準,自然不可能公布。
而所謂“磨掉米表面的蛋白質和雜質,降低糖分”更是無稽之談,精米步合只會增高糖的比例,真正讓酒糖分降低的,是發酵深度與釀造中的脫糖技術——不懂酒,又強拗姿態,說到底,附會清酒,只是為了增加溢價;強調降低糖分,只是為了迎合當下時尚人群的減糖需求。
不僅壞,而且蠢。
NO.2
在“慢宋”的宣傳文案里,多次強調“不添加焦糖色”。
既然經過了磨米,沒有了美拉德產生的棕化物質,如果也沒有添加色素,那么“慢宋”黃酒的黃色是哪里來的?為什么釀出來的不是清酒?
眾所周知,只要存放時間足夠長,所有的酒體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出現老熟、顏色變黃的現象。
白酒行業里有句俗語,“黃色的不一定是好酒,但好酒一定帶點黃”。說的就是這種酒液陳化的現象。
但陳化需要的是時間,是高額的倉儲管理成本,熟悉酒這個行業的人都知道,酒企成本最高的部分不是原料、不是人工、不是設備,而是倉儲陳化的時間。
所以,老酒都賣得那么貴:因為時間是無價的。
“慢宋”則不然,這款酒的所有包裝文案,和網上所有宣傳內容,只字未提“陳化”的內容。按照這款酒附會清酒提高溢價的做派來看,如果有陳放,它一定會包裝宣傳。可見,它并不是陳放過的老酒。
那么,如果“慢宋”關于無色素添加的宣傳沒有說謊的話,答案只有一種可能——它用了人工催陳技術。
簡而言之,通過人工手段,催化酒體老熟,模仿出陳酒的顏色和風味。
實際上,今天酒的人工催陳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并得到廣泛運用,包括加熱處理、超高壓處理、超聲波處理、紫外線處理、臭氧處理、鈷60γ射線處理等方式,都能模擬出陳化的效果,雖然與真正的陳酒無法相比,但只要酒商不避諱、不隱瞞,依然不失為一種讓更多人以較低成本喝到“老酒”的辦法。
很不幸,“慢宋”就是這個不誠實的。
從本質上起底“慢宋”黃酒,可能根本不是黃酒,而是經由人工催陳之后誕生出來的,顏色發黃的清酒。
坦率講,口味是個主觀的東西,我覺得不好喝,但肯定有人覺得好喝。這不是一棒子打死某款產品的理由。但不誠實、不誠懇的產品,誤導消費者的產品,一定是行業的害群之馬。
via.如果這些人真的“顧問”了,那不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就是糊涂蟲裝明白。若干年后,都會被釘在中國黃酒的恥辱柱上。
NO.3
“慢宋”黃酒的宣傳內容里,還有不少經不起推敲的部分。
“借鑒了葡萄酒中無年份香檳的Blending法”——說人話,這不就是酒的勾調么?
但凡稍微了解酒業的人,都不好意思拿這個當作宣傳賣點:只要是成熟的酒飲品牌,都會有勾調這一環節:取不同批次、不同陳化度和不同釀造環境的酒進行勾兌調和,以達到穩定,讓每一瓶出廠的酒口味穩定,和諧一致的目的。
不光洋酒,國產的白酒、黃酒、葡萄酒等,也早已引入這一技術,原因很簡單,不經過勾調的酒,根本無法穩定上市通過檢驗。前幾年,茅臺集團的勾調崗位上,還差點出了一位院士呢!
反觀“慢宋”黃酒的勾調,強調了葡萄酒、香檳,還用似是而非的英語單詞加持。這是為了提高溢價,還是看不起茅臺五糧液?
到這里,“慢宋”黃酒已經不光光是黃酒行業的公敵了,如果白酒企業看到這一段,應該也會呵呵一笑,翻個白眼。
更有趣的是,“慢宋”黃酒關于勾調的宣傳,特別強調了“無年份香檳”,事實上,好的、陳化時間至少三年以上的香檳,是需要標出年份的;而無年份香檳,指的是相對品質較低,陳化時間不足三年的酒。
這是不是“慢宋”黃酒也變相承認自己也沒有經歷長時間的自然陳化呢?
說著文化自信的話,做著附會“國際化”賺錢的事。
NO.4
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黃酒行業經歷了進一步的萎縮,前三季度,A股三家主營黃酒的上市公司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酒業總營收不到30億元,其中,金楓酒業實現營收同比下滑13.45%,業績持續下滑。
與近幾年日漸興起的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熱背道而馳。
這其中的積弊,自然不是一天兩天形成。
雖然大環境不好、大眾認知度低,但黃酒酒企們依然鍥而不舍地做著產品品質、做著用戶教育。
“慢宋”黃酒在做什么呢?來看看這款天貓淘寶上都找不到的旗艦店的品牌,最近發布的“新聞”。
看出來沒?找餐廳合作,找貴價餐廳合作。
看不起淘寶上買酒的“屌絲”們,擺出了一副有錢人的錢好賺的態度,把人工催陳的,來源可疑的酒,賣得比正正經經的三十年陳黃酒都貴。
這顯然不是扎扎實實做酒的態度,倒像是早幾年前的某著名廚電品牌,把零售價格拉得極高,通過大規模與開發商樓盤合作,為精裝商品房提增溢價。
我把話撂在這兒,“慢宋”黃酒這個品牌做不起來。
為什么?因為他看不起普通消費者,只想賺高凈值人群的錢。而今天的有錢人,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些只問價格,不看品質、不懂溯源的土老板了。
大人,時代變了。
慢宋,慢走不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