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它是全國首批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之一,明清時期,隨著河下區位優勢逐漸顯現,古鎮逐漸成為大運河上的商貿重鎮。
繁榮的商業給河下帶來了富足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商人們賈而好學,賈而好吃,讓河下文風昌盛,美食飄香,僅明清時期,河下古鎮就曾出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并留下了“一門六進士”、“三鼎甲齊全”的佳話。
什么叫“三鼎甲”呢?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一系列考試中,最高級別的考試是殿試,他由皇帝親自命題并主持,殿試的前三名,分別叫做“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合稱為“三鼎甲”。河下古鎮的“三鼎甲”又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呢?
三鼎甲狀元沈坤:沈坤生于1507年,家住河下古鎮竹巷街梅家巷頭,沈坤二十四歲中舉,三十四歲到北京參加殿試,拿下了一甲第一名狀元,嘉靖年間,任翰林院修撰。后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1559年母喪回家守孝,適逢倭寇侵犯淮安,沈坤挺身而出,毅然樹起了抗倭保家的大旗,他變賣家產,召募鄉兵千余人,親自操練,百姓們稱之為“狀元兵”。在順河姚家蕩一役中,沈坤配合淮安地方官兵斬殺倭寇818人。戰斗結束后沈坤將倭寇尸體集中埋葬在現在的順河鎮官路村,人稱“埋倭墩”。“埋倭墩”旁還建有報功祠,人們還在沈坤故里河下竹巷街建有狀元樓。
三鼎甲榜眼汪廷珍:汪廷珍生于1757年,家住相家灣大街倪家巷朝西,清代時門口有“明迄今三百年連發三鼎甲,亦可謂人杰地靈矣”,汪廷珍年幼喪父,家道中落,有時候連粥都吃不上。汪廷珍刻苦學習,28歲中舉人。32歲成為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死后贈太子太師。
汪廷珍專注于對士風、學風的整頓,要求士子以天下為己任,提倡實事求是,清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對汪廷珍都很器重,道光皇帝特下詔稱“汪廷珍于師道、臣道,可謂兼備矣”。他的學生淮安院東李家的李宗昉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 政并白、蘇遺澤遠;文成雅、頌繼聲難。”有趣的是李宗昉后來也考中了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禮部尚書。
三鼎甲探花:夏曰瑚,夏曰瑚生于1602年,家住河下二帝閣北倉橋旁,人稱其宅為“夏探花故宅”或“夏太史第”,夏曰瑚29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他曾奉命冊封江川藩王,饋贈一無所受。可惜夏曰瑚為官不久,就病歸故里。
夏曰瑚回到家鄉后,在蕭湖邊修建了“恢臺園”,園中具花棚亂石,所植多高柳,沉綠如山。面城帶水,水闊處可百丈,夏曰瑚曾有詩贊“恢臺園”:傍水成幽筑,誅茅得草堂。所期垂釣處,儼似浣花莊。楊柳月初上,薜蘿風正涼。何能謝纓冕?讀《易》濯滄浪。夏曰瑚借用先秦古詩“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用以明志。至今淮安文樓還留下夏曰瑚所作的一副佳聯:“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