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們,龍 time no see~
農(nóng)歷新年將至,我們很快就要迎來龍年啦。
前段時間,央視官宣了2024年春晚的主題「龍行龘龘」,因最后兩個字形“飽滿”的生僻字引發(fā)網(wǎng)友們的熱烈討論。
可說呢,僅僅4個字的主題,足足106個筆畫。
“龘”,很熱鬧的一個字,一眼看過去好大一團筆畫擠在一起,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放大細看是三個“龍”(“龍”的繁體字)字的疊疊樂,念作“dá”,意指龍騰飛的樣子。
這么一看,就是帥氣、吉利又應景的一個字了。再說,龍可是十二生肖里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個了!
甚至有不少網(wǎng)友揚言:“龍年寶寶,用‘龘龘’作名字,簡直帥爆了!”
我想象了一下小學一年級期末考試的場景,別的小朋友已經(jīng)寫完第一道生字拼寫大題,這位“龘龘”小朋友還在一筆一劃吃力地寫著自己的名字,OMG……
“龘”字雖帥氣,取名需謹慎。
而中華巨龍的傳奇史詩,早已綿延千年。
(帥氣指數(shù)10000000%)
中國神話中記載,真龍常常幻化為海魚和飛鳥,在人間穿梭,輕易不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龍非池中物,乘雷遇上天。
歷經(jīng)千百年歲月之后,我們終于得以窺見“龍”的行蹤。
1971 年,一個叫張鳳祥的農(nóng)民來到赤峰市翁牛特旗賽沁塔拉。他沒有像王昌齡那樣吟詠出流傳千載的詩句,卻在做工挖土時,揭開了“中華第一龍”的神秘面紗——
它叫碧玉龍,是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體積最大、級別最高的考古實物。
它標志著在 6000 多年前的西遼河上游,先民們已然形成對龍的圖騰崇拜,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象征。
▲ 《洛神賦圖》東晉·顧愷之 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先來看碧玉龍的外觀——
集龍頭、蛇身、豬鼻、馬鬃四種動物元素于一體。
其蜷曲成 C 形,像是甲骨文中的“龍”字,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不可言喻的神圣與威嚴。
碧玉龍微微蜷曲著身體,似乎正在積蓄力量,馬上就要騰空而起,直沖霄漢。
▲碧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碧玉龍已經(jīng)存在 6000 余年,靈氣中滿載著人類發(fā)展的信息和足跡。
它歷盡滄桑,卻依然氣勢遒勁,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騰飛之感。
先民們賦予它如此雋美的藝術形象,這對中華尚玉傳統(tǒng)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對后來的龍圖騰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碧玉龍的可貴之處也在這里。
屈原有詩云:“ 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p>
當紅山玉龍在龍城重見天日,再度騰飛驚艷世界時,我們這個民族,也尋到了幾千年前的根。
人們稱譽它為“中華第一龍”、“華夏第一龍”乃至“天下第一龍”。
▲《緙絲竹杖化龍圖》明·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遠古人類的每一點微小進步,都是以千年來計量的。
經(jīng)過 2000 余年的漫長旅程,到 6000 - 5500 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那時的先民雖不必“996”,但面臨的生存壓力,可能一點都不比現(xiàn)代人小。
當先民仰望星空,看星河密布,他們開始想啊,個體的力量終究是渺小的,要戰(zhàn)勝自然環(huán)境存活下來,團結才是力量,那要如何才能實現(xiàn)族群的團結呢?
這時,先民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站了出來:
格局要打開,要想做人上人,就得先找到神上神。
所以要應付下一個千年的新場景,需要開發(fā)新算法,布局新賽道,找到族人的痛點!
這時候,龍,就是主要抓手。
▲《宋神龍沛雨圖》南宋·陳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先民們在“龍”身上整合了上古各種神獸的頭部資源——
吃透崇拜心智,形成祭祀合力,布置神器矩陣,實現(xiàn)圖騰破圈,形成從崇拜到祭祀的生態(tài)閉環(huán),凝聚我們生存下去的最牢固的護城河......
聽懂掌聲。
簡單來說就是:共同的信仰凝聚團結的信念,我們得搞個龍圖騰來號召大家呀!
而這一搞,就是幾千年的史詩歲月——
龍,凝聚、積淀、蘊藏著一代代祖先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審美。
世界上沒有哪個標志能像龍一樣,如此集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特色、中國人的精神。
東漢杰出的語言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龍」字作出了簡練完美的詮釋: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strong>
這一金句解釋,無疑給龍披上了一層豪橫的神秘色彩。
▲《十一龍圖》南宋·陳容 弗里爾美術館藏
從碧玉龍兼收并蓄的外觀來看,龍最初可能是從一些上古人類所懼怕或崇拜的動物演變而來。
而當這些動物被神化、被做成符號來進行崇拜時,圖騰就誕生了。
上古時期的碧玉龍不再贅述,我們將時間線推到先秦,此時龍化身龍紋,出現(xiàn)在各種青銅器之上。
▲青銅器上的夔龍紋
由于當時的王朝十分重視宗教與巫術,所以龍紋常被用在祭祀儀式當中,或佩戴在身上起到辟邪作用。
也正是這個時期,龍作為統(tǒng)治階級象征出現(xiàn)。
來到秦漢之后,帝王與龍的關系更為緊密。后世對秦始皇有“祖龍”之說。
而劉邦則宣稱自己由龍所生,他當上皇帝之后給自己編了段「炎帝之子」出身,非要跟「龍」元素沾個邊。
▲《龍像石拓片圖》漢·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此龍的形象變得威風凜冽,再加上技術與生產(chǎn)力的進步,龍紋愈發(fā)細致。
眾所周知,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時代,印度神話中,有種怪物叫那迦,身形似蛇,有行云布雨的能力。
由于造型和中國龍相似,所以進入中國后直接被翻譯成了龍,兩者相互影響融合,于是掌控雨水的四海龍王出現(xiàn)了。
這時,龍在中國民間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到有明一代,雖然皇權對于龍元素的使用極其敏感,不準民間濫用五爪龍。但大家給龍剪掉了一個爪子,又在其基礎上加魚鰭魚尾變身「飛魚」。
總而言之,像龍,但又不違法,你能拿我怎么著?
足見當時龍已然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圖騰。
不過,當時間來到近代,隨著百年屈辱的國史,這條古老巨龍,將再次迎來新生——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1942 年,一條蘇醒的巨龍,從聞一多先生所著的《伏羲考》中,石破天驚,騰空而出。
聞一多先生認為,華夏大地之上,曾有一個強大的部落將蛇視作圖騰。而該部落通過戰(zhàn)爭吞并了一個又一個小部落,同時將對方的圖騰特征兼并到自己的圖騰之上,最終融合出龍的形象。
這種說法曾風靡一時,被廣大熱血群眾所接受,雖然理論上不乏矛盾之處,但當時的中國,需要團結的力量與民族自豪感。
而龍圖騰此時作為民族標志出現(xiàn),則正好給了人們 一份強烈的凝聚力。
▲《盤龍圖手卷》南宋·佚名
歷史表明,團結一心的中華人民,擁有砥礪萬難、創(chuàng)造奇跡的強大力量。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無比熟悉:中國人戰(zhàn)勝了侵略者,在這片古老土地之上,挺起胸膛,建立起了一個真正屬于人民自己的國家。
面向未來,心懷傳統(tǒng)的思念,不是雄獅,不是猛虎。何以立身?唯有巨龍。
其實龍圖騰說到底,就如同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的歷程當中,所傳承下來的精神一樣:天破了,我們自己煉石去補。
當疾病肆虐,我們嘗遍百草尋找解藥。洪水來了,我們用盡一切辦法去疏浚。大山擋住了去路,我們就用雙手鑿出一片天地。
在補天治水移山填海逐日敘事里,我們總能隱約看到巨龍騰空的身影。
回頭望望,滄海茫茫。千百年來,龍這一圖騰,就像無數(shù)生活在這片大地之上的人們那樣,在歷史的裹挾中體會著命運二字的激蕩。
▲《霖雨圖軸》宋·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千古烽煙散盡,當人們回顧浩瀚歷史,我們慶幸找到了“中華第一龍”騰飛的故鄉(xiāng)。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線拉回當下。
距離農(nóng)歷新年還有22天,街巷里的許多小店已經(jīng)開始售賣年貨,溫暖熱烈的一片紅色預先開啟了我們對新年的憧憬。
是的,龍年要來咯。
過去一年的奔波忙碌與辛勤努力,終將匯聚于開春的明暖陽光里,在春節(jié)的歡樂團聚里畫上句點。
這一年辛苦你啦!
最后,提前祝大家龍年喜樂,來年一定會更好~
*參考資料:
The Native Totem of the Dragon by Han Zhongliang
Red Mountain Evacates the First Dragon of China by Duolan
The Jade Dragon of Red Mountain Culture. Huang Shiji, Bao He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