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市面積,在唐山市14個縣市區中位居第七,恰巧是中間位置。但是在清朝,遷安縣的面積在周邊府州縣中卻是一個“巨無霸”般的存在,據光緒《永平府志·疆域》中記載的各縣面積,遷安縣“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九十五里”。比第二名灤州“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大了一倍還多,是永平府面積最小的縣——樂亭縣“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面積的10倍還要強。
清朝光緒《永平府志》中的遷安縣域圖
那時的遷安縣:
東至孤莊接盧龍界三十里,西至鹿兒嶺接遵化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野雞索接灤州界三十五里,北至白羊峪邊城六十里,出冷口至絆馬河接建昌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分屬嶺接盧龍界二十里,西北至喜峰口邊城一百八十里,出口至冰窖口接平泉州界二百四十里,出潘家口至門子哨接承德府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乾河草接灤州界七十里,東北至劉家營接盧龍界五十里,出桃林口至茨兒山接撫寧界一百八里。
“遷安”是個組合而成的名詞,是“遷自安喜”之意。遼國太祖天贊二年取得了今天遷安縣一帶的地盤,并且將在宋朝定州安喜縣掠奪來的人口安置于此,為了安定這些“俘戶”之心,把這個安置地同樣命名為“安喜”縣,治所在今河北遷安市東北20里上射雁莊鄉一帶。金大定七年(1167年),安喜縣改名為遷安縣。
北宋定州的安喜縣和遼朝平州的安喜縣
清朝的遷安縣是一個跨越長城南北的大縣,其長城以北的區域在歷史上一直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西周時為山戎族,秦代屬東胡地,后并入匈奴。西漢末被烏桓族所據,東漢末則是由鮮卑族遷入,唐朝屬奚族地,遼代為契丹族居住,金朝主要是女真族占據,元代為蒙古人的居住地。明初,蒙古人北遷,明太祖朱元璋指定沿長城以北二百華里之地域,劃為中立地帶,蒙漢兩族皆不得居住,自那之后的三百多年,這里成為林木叢生,寂寞荒涼之地。
清光緒《永平府志》永平府輿圖中的長城附近及以北區域
清康熙九年(1670年),圣諭令滿族人出冷口跑馬占圈,開墾荒地。乾隆二年(1737年),將長城北口外地區分別劃歸臨榆、撫寧、遷安三縣分管,這也是遷安縣有著巨大面積的原因之一,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民國初年。遷安縣析置出的幾個新縣,也是以長城為基本界線的。
以遷安縣長城以北區域設置了都山設治局,后為青龍縣,再后來以青龍縣的一部分組建了寬城縣。
1928年的遷安縣地圖,仍跨長城南北
民國十二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后,遷安縣長城以北的區域,兵戈擾攘,地方混亂,各地土匪相繼而起,民不聊生。當地仕紳帶頭組織民團剿匪也未見成效。1930年口外地方仕紳多人請愿,要求派兵出口剿匪,民國河北省政府命令駐守在山海關的臨榆警備司令官何柱國調動石士安等6個步兵團5000多人,配合3架戰斗機會同盧龍、遷安、撫寧民團出口剿匪。經過四個多月的清剿,到同年冬基本平息了匪患。何柱國根據地方仕紳和廣大群眾的要求,向民國河北省政府請示,提出為了保證北口外地區的長治久安,防止再出匪患,在北口外單獨建縣請求。
1934年《申報中國分省新圖》河北省圖,遷安等3縣長城以北區域已是都山設治局
1930年底,民國河北省政府批準,將原屬遷安縣、撫寧縣、臨榆縣3縣長城北口外的地區單獨劃歸成一個區域,成立“都山設治局”來管轄。但實際劃分轄區時,由于義院口與山海關在軍事上、經濟上有密切關系,原臨榆北口外五區干溝鎮、六區龍王廟并未納入都山設治局范圍。直至日本侵略者成立偽滿州國以后,才將上述2區劃入偽滿州國“青龍縣”的版圖。
“設治局”制度是設縣治的萌芽,一般在邊遠地區擬設新縣時,由設治委員前往劃界,招徠移民墾殖、加強治安,待確有成效后,再正式設立縣治。都山設治局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構,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置,駐大丈子(今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駐地青龍鎮)。1933年5月,偽滿洲國將原河北省長城外的都山設治局置縣,駐青龍村,縣名為青龍縣。
偽滿洲國地圖中的青龍縣
需要注意的是,偽滿洲國的“青龍縣”,其轄區并不包括今天寬城縣城一帶的區域。這一帶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先后屬于我冀察晉邊區冀東、冀熱遼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的遷遵興聯合縣、遷青平聯合縣、遷遵青聯合縣、遷盧青聯合縣和遷青平聯合縣(第二次建立)等抗日政權,1946年5月,撤銷遷青平聯合縣,置青西縣。1947年8月,撤銷青西縣,置青平縣。1949年7月,撤銷青平縣,將青平縣的大地、峪耳崖、寬城、新甸子、龍須門、下板城、湯道河7個區劃歸青龍縣。到這個時候,今天的寬城縣城一帶才屬于青龍縣轄境。
1935年偽滿洲國地圖中的青龍縣,可見并未包括寬城一帶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7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恢復河北省邯鄲、灤南兩個縣設立寬城縣和撤銷漢沽市的決定》,決定設立寬城縣,以青龍縣的寬城、板城、峪耳崖、湯道河和承德縣的清河口等21個人民公社為寬城縣的行政區域。寬城縣人民委員會機關駐寬城。1963年1月1日,寬城縣正式成立,并開始辦公。
1966年《中國地圖冊》中已有寬城縣
在遷安縣長城以南的區域,則析置出了遷西縣。
遷西縣的轄區為原遷安縣西部地區,位于燕山南麓,灤河在境內北來東去,灤河以北為山區,以南為半山區,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正是有著這樣的地形優勢,無論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一直是我黨我軍民與敵斗爭的重要根據地。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組建抗日游擊隊,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敵偽統治比較薄弱的鄰縣交界地帶建立中共聯合縣委和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冀東抗戰方針之后。遷安縣西部地區先后共由9 個縣級組織分割管轄,并成為日益鞏固的抗日基本區和冀東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常駐地帶。
遷安市和遷西縣一帶地形圖,可見遷西一帶適宜開展山區游擊戰爭
1945 年 8月,全國抗戰勝利后,遷安西部地區即已成為冀東較早的解放區。到了1946年上半年,隨著形勢發生變化,各聯合縣相繼完成歷史使命被撤銷,恢復單一縣制。遷安縣西部地區單獨建立了中共遷西縣工作委員會和遷西縣辦事處。5月,遷西辦事處并入遷安縣,恢復遷安縣制。9月,原遷西辦事處七個區析出遷安縣,建立遷西縣(縣佐)。1947年4月,正式建立遷西縣,縣政府駐地興城。
分別位于3市的4個縣市
總的算起來,在清朝遷安縣的區域內,共劃分出來3個新縣,再加上今天的遷安市,一共“產生”出4個縣、市,它們還分別位于不同的3個地級市境內:
唐山市:遷安市和遷西縣;秦皇島市:青龍縣;承德市:寬城縣。
個中變化令人稱奇,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