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一舉奠定了美國的互聯網產業在Web 1.0和Web 2.0時代的國際領先地位。
時隔近20年,2021年12月,在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召開的加密行業聽證會上,又有美國議員提出,要確保web 3的革命未來是發生在我們美國的。
日本比美國還狠,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Kishida)自上任以來,就把發展Web 3時代的數字經濟定為了「國家戰略」。
如果說2021年最火的詞是「元宇宙」的話,那么2022年和2023年,最火的詞無疑是「web 3」. 過去的一兩年里,一場全新的互聯網革命正悄然來襲。
有年入百萬的95后,放棄大廠offer,all in Web 3的。也有人認為,web 3是未來30年最大的風口。
然而就在市場一片炙熱之時,世界首富Musk卻在twitter上發文,潑了web 3一盆冷水,質疑其前景,并稱Web 3更像是一種「營銷噱頭」。
Twitter創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也抨擊,所謂的「去中心化」其實就是資本家的一場游戲。
那么,Web 3究竟是暴富的機會,還是驚人的騙局呢?今天我們來聊聊,2024年,你必須知道的web 3。
2021年,一款名為Axie Infinity的游戲悄然席卷菲律賓,一夜之間,從 20 多歲的青年到 70 多歲的老人都在玩。
這款游戲乍看之下有點像「精靈寶可夢」,但與傳統游戲的Free-to-Play 或者Pay-to-Win模式不同的是,Axie Infinity賦予了玩家把游戲代幣轉化為現實世界法定貨幣的能力,這就使大批玩家把玩游戲當成了謀生手段。
想要入局Axie Infinity,玩家需要先購買3只Axie精靈,俗稱「阿蟹」。然后用自己的阿蟹與其他阿蟹戰斗,并賺取游戲代幣 Smooth Love Potion,簡稱SLP。
SLP可以用來交換其他加密貨幣。玩家也可以出售自己的阿蟹,或繁衍出價值更高的新阿蟹。每只阿蟹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俗稱的NFT,非同質化代幣。
截止到 2022 年 2 月底,Axie Infinity 這款游戲的 NFT 歷史銷售額突破了 40 億美元。
數據顯示,55%的玩家來自菲律賓,更寬泛的說法是,65-70% 的玩家來自整個東南亞地區。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東南亞地區的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大量人口失業在家。Axie Infinity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甚至是韭菜翻身的機會。
根據《時代》Time雜志的報道,菲律賓小商販薩莫森.奧里亞斯,一個月賣章魚燒的收入是80美金,但朋友告訴他,玩阿蟹每個月能賺到600美金。
剛才我們提到開啟Axie Infinity世界的大門前需要先購買三只阿蟹。每只Axie的平均價格在300美元左右,三只就是1000美元,這對于菲律賓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因此一些有錢的玩家,除了自己玩以外,還會將自己的阿蟹租賃給低收入玩家,久而久之,被稱為「游戲公會」的組織就應運而生了。
YGG(Yield Guild Games),是菲律賓當地最有名的游戲公會,他們開辟了一條集推廣、培訓、借貸和分成于一身的完整產業鏈。
普通民眾對Web 3、區塊鏈、加密貨幣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在意的只是收入。YGG就把買下的大量 NFT 道具借貸給沒錢買工具的玩家,然后再從玩家賺取的收益中抽成。
YGG的推廣使得Axie Infinity 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Axie Infinity的白皮書中赫然寫著一句話「阿蟹就是一個數字國家,全球各地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將工作和娛樂合二為一,建立終生的聯系。」
Axie Infinity就是一款Web 3游戲,它開創的GameFi,或者叫做Play-to-Earn邊玩邊賺模式,是它爆火的主要原因之一。
Web 3、X-to-Earn、GameFi,這么多概念一股腦地丟給大家,相信不少人的腦子現在都是懵的。要深入了解Web 3,我們還要從Web 1.0和2.0開始說起。
Web 簡史
1946 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問世,此時還沒有計算機網絡,所以計算機只能單機工作,即使兩臺計算機的距離非常近,他們也只能像個內向的孩子一樣,守著自己的一隅。
二戰之后,美蘇爭霸期間,美國國防部出于軍事的目的組建了一個神秘部門 ARPA,即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級研究項目局。
這個部門接到國防部的指示,需要研發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的指揮系統。系統需要有許多節點,即使其中的某些節點被敵軍摧毀了,其它節點仍能相互通信。
就這樣,1966年,ARPANET阿帕網誕生了,它就是互聯網的前身。從描述中就可以聽出,互聯網誕生之初的理念就是「去中心化的」。
60、70年代的ARPANET只是一個小型網絡,每個節點都是位于美國高校內的一臺計算機。截止到1971年,ARPANET只有15個節點。
1973年6月,挪威地震數據所(NORSAR)連接到了ARPANET,成為了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網絡節點。
1989年,商業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成立。
同一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計算機科學家Tim Berners-Lee 伯納斯·李提出了Web萬維網(World Wide Web )的概念,伯納斯·李將「萬維網」描述為一種數據共享架構,最初的目的是方便全球科學家更快捷地交流自己的科研文檔。
萬維網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Web 1.0階段。
這一階段,用戶只能被動的瀏覽信息,網頁內容以文本和圖片為主 。
在美國,Web1.0階段的代表性公司是網景(Netscape)、雅虎(Yahoo)、美國在線(AOL)等等;在中國,則是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Portal Web)。
Web 1.0時代的網站大多由個人或企業自己搭建和維護,缺乏標準化的技術和工具支持。
2004年,美國IT界傳奇人物、奧萊利媒體公司(O'Reilly Media)的創始人Tim O'Reilly提出了Web 2.0的概念,主打的是一個「雙向互動」。
Web 2.0時代,用戶的參與度大大提升。目前,我們仍處于Web 2.0的壯年期。如果說,Web 1.0時代,人們的上網方式是「電腦+網頁」的話,那么Web 2.0就是「移動設備+平臺應用」的時代。
Twitter、Facebook、阿里巴巴都是Web 2.0時代崛起的互聯網巨頭。Youtube、tiktok、淘寶、美團、滴滴等改變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種軟件都是基于Web 2.0的應用。
我們既是網絡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在電商平臺買了東西,我們可以留下對商品的評價。
在短視頻平臺看了視頻,我們可以點贊點踩,或者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才能的還可以稱為一位內容創作者。
然而, Web 2.0 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經過了近20年的廝殺,全球互聯網行業形成了「贏家通吃」的壟斷局面,小魚小蝦早已被拍死在了沙灘上了。
燒錢補貼搶用戶,不惜「傷敵1000、自損800」也要打敗對手取得壟斷,是Web2.0時代互聯網公司搶占市場的慣用伎倆。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數據霸權和個人隱私泄露。
Web 1.0是「可讀」(read)的時代,用戶從互聯網上吸收信息,而Web 2.0是「可讀+可寫」(read+write)的時代,互聯網行業的科技巨頭們開始從用戶身上收集信息。
用戶數據已經取代石油,成為了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資源。
你在使用Facebook、抖音、Youtube、微信等應用軟件時,所留下的數據,本質上并不歸你所有,科技巨頭們可以利用從用戶那里收集到的數據,投放針對性廣告和內容,引導消費,甚至控制你的思想。
一些無良公司還會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偷偷將數據出售給第三方。
除此之外,我們還面臨著大數據殺熟的風險。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相同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款打車軟件知道你每天必走某條線路,那么它收你的錢可能就比收別人的錢要高,因為它知道,即使多收你錢,你大概率還是要走這條路的。
還有一些打車軟件會根據手機機型調整叫車報價,手機越貴,車費報價越貴,因為它默認你是出得起溢價的車費的。
面對Web 2.0時代出現的種種問題,2014年,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加文·伍德Gavin Wood提出了Web 3的概念。
Web3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生態,它在Web 2.0原有的可讀可寫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可擁有的特征,旨在逆轉目前互聯網行業的「中心壟斷」問題,幫助用戶拿回自己的數據主權。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目前網絡上的大部分文章和報道都傾向于把Web 3和Web 3.0混為一談,但其實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Web 3.0是萬維網之父Tim Berners-Lee于2006年提出的「語義網(Semantic Web)」概念。
彼時,Berners-Lee暢想,未來的智能網絡不但能夠理解詞語和概念,還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人與電腦之間將實現無障礙溝通。
而時下熱詞「Web 3」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互聯網生態,本視頻討論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Web 3這個概念進行的。
從信息集權的角度來說,Web 1.0是「半中心化」生態,除了幾家大的門戶網站外,個人網站也占據半壁江山。Web 2.0則是「中心化」生態,而Web 3的目標是完全的去中心化。
這張圖是一張簡化了的Web 2.0生態下的應用程序的技術架構,分為前端和后端,前端是用戶所看到的內容,后端則負責接收用戶的交互,并相應地對數據庫進行處理。
所有數據都集中儲存在數據庫中。
而這是一張Web 3 生態下的應用架構,前端部門變化不大,但是后端沒有了集中式的數據庫,取而代之的是區塊鏈節點。
在Web 2.0時代,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產品、服務之間都存在著一個中間方,這個中間方往往是互聯網平臺。
平臺掌控所有數據,以及一切內容的生殺大權,就算你是頭部博主,平臺也能一言不合就讓你消失。
從某種角度來說,2.0時代,人人都在為互聯網大廠打工。而Web 3則希望通過去中心化技術,將信息控制權和所有權從唯利是圖的巨頭手中奪回來。
Web 3生態打造的是分布式的無中心存儲,數據分散地存儲在整個網絡中。這意味著不再有中央服務器,因此沒有實際的「中央」入口,理論上來說,這使數據存儲更加安全。
分散的數據存儲也意味著中心化的各方不再具有銷售、操縱和監控用戶數據的權利。
所有通過區塊鏈收集的用戶數據都是完全加密的,并且關于如何處理這些數據的規則,會在一開始就被透明地寫入區塊鏈的程序中。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簡單聊一下,什么是區塊鏈技術了。所謂區塊鏈,就是一個又一個區塊組成的鏈條。
每一個區塊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們按照各自產生的時間順序連接成鏈條。這個鏈條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務器中,只要整個系統中有一臺服務器可以工作,整條區塊鏈就是安全的。
這些服務器在區塊鏈系統中被稱為節點,它們為整個區塊鏈系統提供存儲空間和算力支持。
如果要修改區塊鏈中的信息,則必須征得半數以上節點的同意并修改所有節點中的信息,而這些節點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體手中,因此篡改區塊鏈中的信息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相比于傳統的網絡,區塊鏈具有兩大核心特點:數據難以篡改和去中心化。
想象一下,張三給李四轉了100塊錢。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銀行中央數據庫的小賬本上,張三名下少了100塊,李四名下多了100塊。
可問題是如果,我是說如果,這個賬本損壞了,或者被偷了,那張三和李四之間的這筆交易,是不是就說不清了?在區塊鏈世界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假設一個區塊鏈網絡中有一百萬臺電腦。張三給李四轉錢時,這一百萬臺電腦會同時記錄下這筆交易,如果有人想要篡改這筆交易記錄,就需要篡改一百萬臺電腦中至少50萬零一臺電腦里的數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8年,加密貨幣借貸平臺Dharma的創始人布倫丹·福斯特Brendan Forster基于區塊鏈技術,提出了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這一概念。
在DeFi 系統中,銀行、交易所等貨幣中介機構不再被需要,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任何人進行點對點的貨幣交易。
既然金融系統都能去中心化了,公司是不是也能去中心化呢?在未來,沒有老板只有員工的公司,會不會成為主流呢?
2021年11月,美國就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兒。美國蘇富比拍賣行要拍賣一部最早的《美國憲法》的印刷本,目前所知的這種印刷本僅存世11件,要拍賣的這件是唯一由私人收藏的印刷本了。
拍賣行給出的估值是2000萬美元左右。按理說,這種級別的拍賣,普通老百姓是沒機會參與的,但有一幫人卻玩出了新花樣。
他們成立了一個叫做「ConstitutionDAO 」的組織,并在區塊鏈上發起了眾籌,希望集眾人之力拍下這件藏品。
凡是向ConstitutionDAO捐贈以太幣ETH的人都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people代幣。
如果ConstitutionDAO真的拍下了這本印刷本的話,成員們就可以憑手中持有的 people 幣的多少在區塊鏈上投票,決定藏品去哪兒展覽。
展覽賺來的門票收入,也會根據大伙手中持有的people 幣的多少來分紅。如果競拍失敗,籌集的資金會被悉數退還。
像ConstitutionDAO這樣的基于區塊鏈的、沒有單一領導的自治組織,有一個專有名詞,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短短幾天的時間里,ConstitutionDAO就籌集了1萬枚以太幣ETH,按當時的單價換算,約合 4000多 萬美元。
不過遺憾的是,ConstitutionDAO最終還是沒能拍到那件印刷本,原因是籌措的資金依然不足。
ConstitutionDAO雖然競拍失利了,但是關于DAO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相信未來以 DAO 之名發起的公眾參與事件會越來越多。
除了DeFi、DAO,Web 3生態中還有一個關鍵元素,NFT。
NFT的全稱是non-fungible token,翻譯成中文是:非同質化代幣。它是區塊鏈上的一種加密代幣,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特點。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NFT都是不一樣的。NFT可以是完全的數字資產,也可以是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版本。
那么這種獨一無二的代幣,能干什么用呢?既然獨一無二,就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稀缺性就意味著價值,就可以被用來「炒作」,哦不,交易。
除此之外,NFT還能用來「確權」。什么是確權呢?
假設現在有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在張三手里。有一天,李四把這幅畫偷了。后來,王五又從李四手里把這幅畫搶走了。
那么這幅畫現在究竟是張三的,還是李四的,還是王五的?根本說不清。
通過NFT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梢杂脜^塊鏈技術,在虛擬世界生成一個這幅畫的NFT,NFT的產權是張三的。
那么即使這幅畫被偷了被搶了,只要在區塊鏈上沒有發生交易,這幅畫的產權就依然是張三的。
2019年,有人在DeFi和NFT的基礎上,提出了GameFi(Game Finance)的概念,也就是通過區塊鏈把傳統游戲和金融結合到一起。
在GameFi中,玩家可以通過參與游戲活動、完成任務、贏得比賽等方式獲得虛擬貨幣、NFT等獎勵。說白了,就是X-to-Earn的商業模式,這個X,可以是人類的任何行為,包括吃飯丶睡覺丶運動丶購物丶學習丶游戲,創作等等。
前面我們提到的游戲Axie Infinity,具體來說,就是Play-to-Earn「邊玩邊賺」的模式。另一款Web 3游戲StepN則是Move-to-Earn「邊跑邊賺」的運營模式。
想要進入StepN游戲,玩家需要先購買一雙NFT虛擬鞋子。接著就可以“穿”著這雙虛擬跑鞋,一邊走路或跑步,一邊用運動所消耗的能量為自己賺錢了。
說完了被吹得天花亂墜的Web 3生態的優點,接下來,我們該聊點更深入的東西了。即將到來的Web 3世界真的如大家想象般的那么美好嗎?真相往往就藏在細節當中。
去中心化的困惑
如果說加密貨幣的初心是關于金融系統的去中心化,那么 Web 3就是關于去中心化一切。
它的使命充滿了理想主義,不僅要把經濟從剝削性的資本家手中解放出來,還要通過技術手段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實現完全的「還政于民」。可是將一切都去中心化,真的有必要的嗎?
以電子郵件為例,它就是一個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協議。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電子郵件服務器,但卻很少有人這樣做,原因是「成本過高、便利性過低」。
加密通訊軟件Signal 的聯合創始人Moxie Marlinspike莫克西·馬林斯派克曾發表過一篇評論Web 3的博文,題為「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我對Web 3的第一印象)。
文中,他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大多數人首先考慮的是「便利性」,這才是中心化服務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電子郵件市場已經嚴重集中于少數幾家供應商,單蘋果和谷歌兩家的產品,就占到了市場份額的78%。
就算你不用iCloud,你不用gmail,但你發送的每一封郵件的另一端大概率也都是蘋果或者谷歌的服務器,這意味著著無論你是否愿意,你郵件的副本都會被他們保存。
2022年7月,知名Web 3布道者 Tascha 塔沙發表了一篇題為「35 個關于Web 3 如何顛覆傳統行業的想法」。
文中,Tascha幫各行各業的巨頭公司們出謀劃策,列舉了各種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進他們現有業務的“革新性” 想法。
例如,建議亞馬遜公司采用分散式迷你倉庫,而不是大型物流中心來儲存貨物,這樣物流司機就可以「就近取貨」了
建議Netflix給用戶發放代幣,再讓用戶把代幣「質押」在他們喜歡的節目上,并從節目的播放量中獲得部分的流媒體收入,這樣用戶就會更有動力來推廣他們喜歡的節目了。
再比如,建議Airbnb給獲得好評的優質客人放發代幣,代幣可以用于支付未來的房費。我弱弱地問一句,代金券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嗎?
深究后,我們不難發現,其實Tascha的很多所謂的「顛覆性」的建議,多少都有點雞肋的味道,而且不少想法即使不依賴區塊鏈技術,也能完美實現。
所以,去中心化的技術,不等于去中心化的市場,更何況,目前我們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撐完全的去中心化。
2022年10月和11月,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公司 Alchemy和ConsenSys,先后更新了其隱私政策,表示可能會自動收集 IP 地址、錢包地址等用戶個人信息。
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業界炸開了鍋。
這個看上去不那么「去中心化」的事情,竟然會發生在以「去中心化」而聞名的Web 3世界里,這就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所謂的「去中心化」的真相了。
那么Alchemy和ConsenSys這兩家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簡單來說,他們都是區塊鏈節點服務·商。由于技術、成本控制、運維等原因,目前 Web 3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直接與區塊鏈互動是相當麻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幾乎所有的 Web 3應用都依賴 Alchemy或者ConsenSys(Infura)來快速接入區塊鏈數據的。
這是剛才給大家看的Web 3應用的技術架構圖,但其實在前端應用和后端區塊鏈之間,還夾著一個區塊鏈節點服務商(Alchemy、Infura)。
如果服務商的本質是中心化的,那么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就去了個寂寞嗎?
只要提到加密貨幣、區塊鏈、Web 3,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去中心化」,這個詞都快成互聯網圈里「反清復明」的口號了。
剛才我們提到,互聯網誕生之初就是秉持著一個「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理念的。后來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廝殺,最終形成了信息孤島式的中心化格局。
經歷了「中心化」的種種弊端,一批人又開始高舉「去中心化」的旗幟了。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鹿鼎記》中的一段經典臺詞
《鹿鼎記》中陳近南對韋小寶說,「反清復明」不過是用來洗腦愚昧群眾的一句宗教口號罷了,「銀兩」才是天地會的真正目的。
現實生活中,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并不少見。如今的去中心化,可能也只是一幫人想要洗另一幫人手中的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的去中心化,在未來也可能會演變為另一種中心化。只要人類依舊是社會性動物,就不可能存在絕對的權利均分。
我想這也是Twitter創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會說「你并不擁有Web 3,擁有Web 3的是那些風險投資家們」的原因吧。
再來看看,風靡一時的X to Earn應用場景。表面上看,它是將收益返還給了貢獻收益的參與者,但實際上這其中可能有龐氏陷阱的風險。
旁氏陷阱
不管是Play-to-Earn的Axie Infinity,還是Move-to-Earn的StepN,GameFi的商業模式主要依賴于用戶量的增長。
網上傳聞,早期玩StepN時,投資回報率能達到1000%。我沒玩過StepN,所以這個數字無從核實,但1000%也太嚇人了。這么高的回報,錢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GameFi主打的是返利給參與者,那么加入游戲的人越多,游戲代幣和NFT的價格被炒的越高,能返給參與者的錢自然就越多。
用新玩家的資金作為保留老玩家的基礎,同時用老玩家的收入向外界展示游戲的價值,吸引更多新流量和新投資的涌入,這種循環方式確實有點像龐氏。
當然了,GameFi游戲公司的老板們是絕對不可能承認這一點的。
這種看似可靠的循環模式其實很容易崩潰。
GameFi游戲不同于傳統的Free-to-Play游戲,它有著較高的入門門檻,玩家需要先購入NFT,也就是虛擬精靈阿蟹或者虛擬鞋,才能開始游戲。
可是隨著游戲的熱度不斷升高,游戲內NFT的價格遲早會漲到一個大多人感到負擔的程度。
此時,新玩家進入游戲遇到障礙,代幣和 NFT 價格無法持續上漲,老玩家可獲得的利潤減少,對于持續觀望的新玩家來說,最大的吸引點變小,游戲的熱度自然下降。
當大量老用戶開始把游戲內的虛擬資產兌現,供需平衡被打破之后,項目就很容易陷入「死亡螺旋」。
以前文提到的菲律賓小商販薩莫森.奧里亞斯為例,朋友告訴他玩阿蟹每個月能賺到600美金??傻搅藠W里亞斯入場時,一周拼死拼活也只能賺到29美金了。
同樣的劇情也發生在StepN這款游戲上。2022年5月27日,StepN官方宣布,將退出中國市場,清查中國大陸賬戶,并于7月15日停止向大陸用戶提供GPS及IP地址服務。
接下來的2兩天里,StepN虛擬鞋的價格暴跌90%。在StepN的火爆和大跌背后,是無數用戶的狂歡和悲傷。
有人賺的盆滿缽滿后,及時離場,笑看市場動蕩。也有人幾天內,虧的只剩褲衩了。
區塊鏈讀物《鏈新》報道過一個化名「吳毅」的用戶。
他2022年2月入場StepN。投資了1萬元體驗后,又陸續追加投資了了4萬元,裝備從一雙灰色走鞋,升級為1雙綠色走鞋和8雙灰色走鞋。
擁有9雙鞋子后,吳毅每天的走路時間增加至近1個小時。因為入局早,吳毅通過走路、倒賣生新鞋等方式,兩個月就賺了200多萬元。
但貪婪是人的本性。吳毅沒有提現,而是選擇不斷復投,綠鞋升級為藍鞋,一個賬號升級為多個賬號,自己走路變為找人代走、找鏈游公會代走。
通過StepN,吳毅仿佛看到了財富自由的希望,直到5月27日,黑天鵝事件發生,夢想化為烏有。
一度高達300多萬元的虛擬鞋資產,暴跌至20多萬元。但吳毅還算幸運的,至少他保住本了。有不少入局晚的人,投資上百萬,最后賠掉了一大半。
在Web 3的世界里,很多虛擬資產是沒有錨定物的,可以隨意叫價,比如一雙虛擬鞋可以買上萬美金,一塊虛擬土地可以賣幾十上百萬美金,價格的波動完全取決于市場共識。這個共識一旦崩了,泡沫就破了。
不過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虛擬資產被盜。
黑客的提款機
2022年3月29日,Axie Infinity游戲的底層基礎設施「Ronin跨鏈橋」遭到了黑客的攻擊,17.36萬枚ETH以太幣 和2550枚萬USDC穩定幣被盜,造成了6.25億美元的損失,是加密史上最大的黑客攻擊事件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加密貨幣第一次被盜了。有人 可能會問了,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優點之一不就是安全性嗎?為什么加密貨幣還會被盜呢?
事實上,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是當前區塊鏈設計中的一個不可能三角。
Axie Infinity被黑的關鍵問題就出在了「可擴展性(Scalability)」上。被黑客攻擊的是Axie Infinity的游戲開發商Sky Mavis專門為游戲設計的跨鏈橋Ronin Network。
什么是跨鏈橋呢?
目前,我們有超過100條活躍的公共區塊鏈(公鏈,Public blockchain)和無數私有鏈。比特幣、以太坊 、萊特幣等等都是公鏈的代表。
不同區塊鏈之間,就像是隔著汪洋的孤島。A島上的人,是無法和B島上的人直接溝通的。
原生比特幣(BTC)不能在以太坊網絡上使用,反之亦然,以太幣(ETH)也不能在比特幣網絡上使用。
而跨鏈橋,就相當于在島與島之間,架了一座橋,允許用戶在不同區塊鏈之間轉移數字資產。
具體到Axie Infinity上,使用Ronin跨鏈橋,玩家可以把以太幣、USDC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存入Ronin,然后再用它來購買NFT或者游戲內代幣。
Ronin跨鏈橋由 9 個驗證者節點保護,黑客要想黑走里面的加密貨幣,則需要過半數的節點同意。
只能說現在的黑客實在是太聰明了,他們想了一個多陰的招呢?開出高薪,誘騙 Axie Infinity 的一名高級工程師申請了一家根本就不存在的公司的職位。
還假模假式地進行了多輪面試,然后給這名高級工程師發去了一份假offer。
假Offer 是以 PDF 文件的形式發送的,工程師下載了這個文件,木馬就通過工程師的電腦,被植入了 Ronin 跨鏈橋中。
黑客成功劫持了9 個驗證者節點中的4個,然后又通過別的方法獲得了另一個驗證者節點的簽名。
有了5個,也就是超過半數的驗證者節點的支持,黑客就可以在Ronin跨鏈橋上為所欲為了。
Axie Infinity被黑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跨鏈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的重視。除了跨鏈橋,虛擬錢包也是黑客們虎視眈眈的目標。
區塊鏈雖然是去中心化的,但很多虛擬貨幣交易所依然是中心化的。用戶充值到交易所后,在交易所的服務器上進行交易,交易的中間過程不會上鏈,這就給了黑客可乘之機。
正因為區塊鏈的匿名性和不可篡改性,導致數字資產一旦被盜取、轉贈、或交易后就很難追回,往往讓遭受損失的用戶求告無門。
所以在進行數字資產交易的時候,選擇安全性高的平臺是至關重要的。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也聽出來了,Web3并非理想世界,即便有著各種看似完美的構想,歸根結底,Web3的使用者也是現實世界的人。
現實世界中的人性缺陷,同樣會映射在Web3世界里。它改變不了人類的貪婪短視,也無法讓人類的品德變得更美好。
但話又說回來,一件新的事物、一項新的科技出現時,總會有支持的人,也會有反對的人。有人把其視為翻身暴富的機會,有人認為這是資本家手中用來割韭菜的鐮刀。
其實目前,不管是Web 3 還是去中心化,都還處于一個「概念」大于「實際」的階段,可供我們感知的場景和應用并不多。
「去中心化」也是一個復雜多面的概念,有它的優勢,但在實現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挑戰。
也許幾年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會發現Web 3「不過如此」,但也或許Web 3真的會重塑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你讓你一個90年代的人去想象2024年的生活是很難想象的出來的一樣,關于Web 3的未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就讓我們邊走邊看吧。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信息洪流,還是那句話, Do Your Own Research。開放的心態,讓你不會錯過賺錢的機會。謹慎的態度,讓你不會輕易當了韭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