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保證16萬員工每人都有一套房子!”
在一次采訪中,張士平斬釘截鐵的說道,這不是畫大餅,而是確有其事,他曾花費200億建造了魏橋小區(qū)給員工居住。
2012年,張士平的魏橋企業(yè)勢不可擋,沖進了世界500強,他也以290億的身價,登頂山東首富。
可就是如此豪橫的富豪,直到去世,還一直用著200元的手機,除了勤儉節(jié)約,還有另一個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張士平才能從一個農民,成為身價幾百億的大企業(yè)家。
員工偷吃3粒花生米的后果
“他可真能干!”
1964年,山東鄒平縣第五油棉廠來了一個18歲的小伙子,別看他渾身看起來沒有幾兩肉,但是每天卻能背著100多斤重的棉花來回跑,此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年輕的小伙日后會成為山東首富。
和大多數(shù)白手起家的大佬一樣,張士平出身貧寒,1946年出生在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一個落后貧窮的小山村。
幸運的是父母的思想并不落后,他們將張士平送去學校讀書,希望他將來能走出這里,擺脫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在同齡人已經(jīng)扛起鋤頭下地干活時,張士平卻很幸運地坐在教室里讀書,初中畢業(yè)后,張士平為了幫家里減輕負擔,毅然選擇了外出打工。
1964年,18歲的張士平來到了第五油棉廠做了一個棉花搬運工人,平均每天搬運十幾袋子棉花,雖然很累,但是這已經(jīng)是他最好的出路了,能到這里工作還是因為他有初中文憑,否則就只能回去種地。
時間一晃而過,1981年,35歲的張士平終于熬了出來,憑借著多年兢兢業(yè)業(yè)的付出,他被選為了第五油棉廠的廠長。
廠子里的員工都很喜歡勤勞能干的張士平,紛紛滿臉笑意前來祝賀他,不過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張士平不僅要點火,他還要翻天,要去舊革新。
第五油棉廠作為老型國企,存在著很嚴重的管理問題,之前吃的是大鍋飯,不存在多勞多得的情況,員工懈怠工作,遲到早退如同家常便飯。
廠子結構單一,效益低下,已經(jīng)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工人靠著微薄的工資混日子,在基層的時候,張士平就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不過當時他官卑職小,沒有話語權。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張士平敏銳地察覺到機會來了,他要為瀕臨破產的廠子尋求新的出路。
所以剛上任他就大刀闊斧地改革起來,對內強化管理規(guī)范,嚴懲遲到早退的員工,對外擴展業(yè)務,將目標投向了麻油行業(yè)。
為了購買榨油設備,他掏光了所有的家底,和員工一起集資了10萬元購買了兩臺榨油機,然后大量收購大豆和花生等油料,并開創(chuàng)了“油棉一廠,分季勞作”的商業(yè)模式。
張士平的舉動自然遭到了廠里員工的強烈反對,特別是那些平時偷奸耍滑,喜歡遲到早退的員工,對此,這位新官以強硬的手腕來了一招殺雞儆猴。
當時廠里有一個關系戶,不僅不遵守廠里的規(guī)定,天天遲到早退,還偷吃了3粒收購來的花生,張士平并未打聽他是誰的親戚,背后又有誰撐腰,毅然開除了這位員工。
雖然反對的聲音低了不少,但是眾人依然不支持他的工作,對此張士平態(tài)度強硬,他相信不久之后,當這些人拿到厚厚的鈔票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反對他。
果然,在張士平的管理下,不過三年的時間,第五油棉廠不僅起死回生,轉虧為盈,到1984年,整個廠的凈利潤達到了400萬,看著手里越來越多的鈔票,廠里再也沒有了反對的聲音,大家齊心協(xié)力跟著張廠長干。
1984年,國企改革全面展開,在政策的支持下,張士平大刀闊斧行動起來,在第五油棉廠的基礎上成立了魏橋集團,從此正式開始打造他的商業(yè)帝國。
拔地而起的商業(yè)帝國
當同行企業(yè)紛紛效仿他的商業(yè)模式,企圖分一杯羹的時候,張士平已經(jīng)開始進行企業(yè)的轉型升級,創(chuàng)立了織布廠和棉紡廠。
1993年,為了提高紡織產業(yè)的競爭力,達到產業(yè)升級的目的,國家出臺了“限產壓錠”政策,很多企業(yè)都選擇明哲保身,抱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宣布破產。
張士平卻反其道而行之,投資3.3億元收購這些想要全身而退的企業(yè)。
不過這次的收購并不順利,張士平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鄉(xiāng)巴佬,滾出去”,1998年,當他走進濱州一棉廠的時候,遭到了員工的怒罵。
不過這樣的小打小鬧對于見過大風大浪的他來說不值一提,他再次以強硬的手段對廠子進行了改革,用厚厚的工資讓那些辱罵他的人閉嘴,收購完成后,他成立了魏橋紡織集團,從此多了一個“亞洲棉王”的稱號。
當企業(yè)越來越大,產能越來越多,新的攔路虎出現(xiàn)了,當時全國都在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都要用電,造成電力緊張,棉紡工廠經(jīng)常被限電,為了不再受制于人,張士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建電廠。
隨著三座大型發(fā)電廠拔地而起,魏橋集團不僅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還借此發(fā)展了電解鋁產業(yè),2006年完成了400萬噸氧化鋁項目,2013年建設了幾內亞鋁土礦開采項目,張士平從此成為了“鋁業(yè)大王”。
2011年,魏橋集團成為世界500強企業(yè),而它的掌舵人張士平以268.5億元的身家,成為了山東首富。
200元手機的用途
張士平能成為杰出的企業(yè)家,除了審時度勢,敢于創(chuàng)新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關注民生,以人為本,他所管理的魏橋集團有95%的人都是農民。
其實很早之前,張士平就考慮到了農民難就業(yè)的問題,1988年,他所建立的紡紗廠在招人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農民工,同樣出身農村,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些人的苦了。
而魏橋集團基層員工的年平均收入已經(jīng)達到了5萬元,張士平曾經(jīng)在4年的時間里給全體員工漲過15次工資,這在企業(yè)中是十分罕見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花費200億元為集團的16萬員工蓋了住房,切實解決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問題,頗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意味。
不管是廠區(qū)還是員工小區(qū),張士平都給配備了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切實解決了員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優(yōu)質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如此豪氣的老板用的竟然是200元買的老年機,因為使用的時間太長,手機已經(jīng)破舊不堪,張士平卻沒有換掉它。
其實張士平一直是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人,他用200元的手機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基層員工給他打電話提意見,這是一個投訴專線。
他認為,只有真正聽到員工的訴求,認真解決問題,企業(yè)才能健康的運轉下去,這么多年來,這部200元的手機,讓張士平了解到許多平時意識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說是價值千金。
2019年,73歲的張士平在鄒平人民醫(yī)院與世長辭,回顧他的一生,充滿遠見,極具魄力,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yè)奇跡,堪稱時代的楷模。
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