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每一期選題,在不同的平臺上,都有無數讀者留言。 我們回復比例很小,但每一條留言,我們都看到了。 農歷兔年的最后一期,請我們的讀者做主角。
每到這個時節,我們就要找找上海的年味。
菜場里的,街頭的春聯福字,透露籍貫密碼的,熏魚湯圓……通通都寫過了。
但年味再濃,都比不上30年前的黃河路。
“馬上12點迎財神了。就這個(至真園炮竹)一萬塊一支,定做的。全上海只有三支。”
電視劇《繁花》借煙紙店老板景秀的口說出了1993年大年初四,黃河路上飯店老板們的爆竹浪頭。
這不是空穴“浪頭”,微博上有市民回憶:“老早乍浦路、黃河路年初五放的鞭炮比東北的積雪還厚,環衛所幾卡車都拉不完,老上海人都知道。”
電視劇《繁花》中
景秀口中一萬塊的炮竹
1993年成為美食街的黃河路,在1996年進入巔峰時期,這一年報紙上關于黃河路爆竹的討論也達到頂峰。
1996年除夕過后,黃浦區環衛清潔公司在黃河路掃出的鞭炮紙屑有20噸。
而幾天后的年初五,《文匯報》記者去黃河路的景象是“由煙花爆竹殘骸鋪就的‘紅地毯’”鋪滿了黃河路。
“正月初四那天,(某飯店)老板突然聽說對馬路幾家飯店都分別準備了幾萬元煙花,準備在‘迎財神’時大干一場,他遂趕緊雇人去買煙花。但在市中心哪兒有賣?結果想辦法在閘北區搞來了一黃魚車煙花。誰知,讓隔壁那家飯店老板看見了。那個老板就運來了兩黃魚車……”
“整個初四晚上,到黃河路送煙花的黃魚車多極了。煙花爆竹徹夜‘轟炸’……據稱,該老板大約放了4萬元煙花,在黃河路,這還不算最多。”
——《文匯報》1996年2月27日《黃河路煙花斗富,乍浦路節支濟貧——美食街過節風景大不同》
電視劇《繁花》中
李李背后的“紅地毯”
只是黃河路的過年煙花,并沒有持續很多年。
其實早在1989年,市政府就首次規定在在中山環路內市區一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是法難罰眾。
六年之后,來真格了。
1995年元旦,《上海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明確寫道:“內環線以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1997年,黃河路美食街上60多家個體餐飲業主自發提出倡議:春節期間不放煙花爆竹,省下錢來回報社會。包括在除夕夜邀請地區百名孤老、烈軍屬、特困家庭成員共吃年夜飯;推出10輛“新年餐車”,滿載雞鴨魚肉菜蔬送到延安路高架和地鐵工地,慰問春節期間留滬加緊建設的外來民工等。
真實的黃河路夜景
截圖自《上海故事——吃在黃河路》
等到2006年《新民晚報》的記者在年初五零點走訪黃河路時,一只炮仗也沒看到,因為老板們幾年前已經簽了一份承諾書,集體“收聲”。
收聲安靜了多年的黃河路怎么也沒有想到,當年的熱鬧會在今年重新被翻出來,而這也像我們所有讀者的回憶,在閱讀了“市指”一個個的選題后,被翻了出來。
我們感謝讀者的信任,是你們大方分享了自己的人生記憶,一點點拼湊出了上海市民歷史。
這是屬于每個上海普通人的“繁花”。
關于1988年甲肝
畫圖畫:顧汀汀
@橙瓣立雪
那年毛蚶我爸堅持要煮熟,結果煮得老的不得了。我媽和他大吵一架然后全扔了。所以我爸救了全家。
@微雨雙
我爸就是那35w分之一,他當時出差回家路上就燒起來了,我媽大著肚子懷著我去火車站接他,一看眼珠子啦啦黃,嚇得家門也沒讓進直接送衛生所去了。
@攝影師WeiminParis
不只是上海,(19)86-88年的四川三線工廠子弟學校里,初中同學也有個位數得甲肝住院的,然后只能留級多念一年。那幾年知道好幾個~(三線廠里有很多上海和江蘇人,可以參看《青紅》)那些年囤積的板藍根吃了很久~
@momo
那會兒家門口的公共浴室都改成隔離病房了,單位有病人的都隔離在辦公室不許回家。
@口天雨辰
那一年,我們一幫子中學小冊老從浦西到浦東額傳染病醫院去看望得肝炎的同學,隔著醫院鐵欄桿看的。
@咪姐
我爸媽就得了,據說我媽當時還懷孕了,只能打掉,所以89年有了我。
@彩云一片樂悠悠
姐妹我也是。我媽一聽有畸形風險就聽醫生話拿掉了,不然也沒我了。
@magnums
我們一家都吃了,就幼兒園的我得了。
@Peter.Z Oakley Garmin
我們一家都吃了,就幼兒園的我沒得。。結果家里所有人都倒下了,外地親戚把我接到合肥去了兩個月。
@chenhua
那時我三年級。在家休息了兩個月,我老公本來大我一級,他休學了一年,結果我們高中才能碰到做同學[偷笑R]最痛苦的是,全家老小就我一個人得了。
@奧宋駐淞滬招討使佳麒上尉一般兵
但是(毛蚶)真好吃啊,我媽的說法是打耳光也不放,后面我要吃就要去嵊泗吃血蚶了。
關于“上海人在東京”和“扒分”
畫圖畫:顧汀汀
@狗頭大師KURT
我在日本公司工作,剛進公司的時候很多老前輩(45-55歲)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打工回來,確實掙到錢,至少當時上海內環一套房是有的。
@滬上小師
上海人在那個年代是一代人吃三代人的苦。
@Ayaka
我爸媽是85年結婚的,那個時候家里有親戚在日本,說日本怎么怎么賺錢,然后我姑父就挑我爸說一起去日本,我媽說當時簽證都下來了,后來因為87年我出生了,我媽接受不了我剛出生我爸離開,就把護照藏起來了~反正沒去成~但是那個時候日本打工雖然苦,卻也是個花花世界,可能爸爸那個時候去了,家也散了~但是我媽應該怎么也沒想到阻止了一個大的,沒攔住家里這個小的~后來成年我也來了日本。
@Fjord
我爸以前有個同事,他家里有個親戚是戰爭孤兒回了日本,就幫他90年代辦到日本去打工,本來在我們這里是體制內,去了那邊碼頭搬貨,老婆洗碗。賺的是多,苦也是真苦,也不好說階層算是上升還是下降。不過兒子也帶過去,后面在日本讀書進大學,算是融入了。
@元海
我們弄堂就有個男的去日本,98年拆遷回來的,當時不要房子,拿動遷款加上打工的錢三十幾萬買在打浦橋。
關于光明冰磚
@金磚城堡小公主
小時候我夏天過生日我媽拆塊冰磚澆一點罐頭水果,最早的冰激凌蛋糕。
@棠棠 美媽
我是六一兒童節,我爸帶我去上海(我是浦東人,都說去上海),先是新華書店,有時候是大世界,那么最后肯定坐下來吃塊中冰磚。
@AZ
1角9的是簡磚,外面沒有那層硬殼紙包裝,中冰磚可以一切二賣,還有一種8角8的白熊,是當時的頂配。小時候家里做色拉,我媽就會差我去買冰磚,拿一塊干毛巾就去了。
76年我上小學前,因為老是扁桃腺發炎,我媽怕我上學后影響學習,就帶我去淮海醫院(現在的徐中心)開扁桃腺,住院期間凡是來看我的親戚鄰居人手一個保溫桶,里面放冰磚,(醫院對面就是食品二店,現在的環貿)因為醫生說吃冰的加快傷口愈合。
當時6歲的我體會了什么是“老鼠跌了米缸里”,也深刻體會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苦,傷口太疼了,什么都咽不下。
@噠噠噠擋
我是來評論里找膨化額……小時候住陜西南路長樂路弄堂,夏天有三輪車到弄堂里叫賣冷飲的……那時候的一根膨化驚為天人!一直在找,到現在三十幾年了還沒再次吃到那個味道……
@三玄
70后的我,小時候80年代就一直吃國際飯店的加侖,有時候里面玉米粉放多了,會出現粉質口感,我媽就會去換一個新的。那時候還有一種叫“紙杯”的冰淇淋,就是現在哈根達斯小杯這樣大小,小胖友吃大小最合適。
所以我家我媽吃冰磚,我就吃紙杯。我爸喝啤酒時,有時也會放一塊冰磚,或者插一根大雪糕在啤酒里。
我媽那時還告訴我,冰磚和橘子水一起吃時,要先喝橘子水再吃冰磚,否則就會覺得橘子水特別酸。
@cabbage
小時候每到暑假,爺爺總會給我買加侖放在冰箱里,加侖挖挖電視看看,太開心了!有時候家里招待客人吃好飯,會上一道甜品,一塊中冰磚拆開放盤子里,上面裝飾一個草莓。屬于那個年代的考究。
@Cynthia
小辰光喫加侖,住在一幢樓里的叔伯們還會招呼幾家人一起買,黃魚車送進來,大家喫好夜飯乘風涼時爽爽氣氣一人一大碗,吃到暢……想想這不就是今天的團購嗎。
@買吃的去了
那時候我爸媽不知哪里學來的,中冰磚上撒雀巢咖啡粉,味道邪氣好。
@特蕾西
我就想問問你們吃過橘子冰沙伐?以前家里親戚工廠里做的,然后用保溫瓶裝了帶給我吃,人間美味!
@棠棠 美媽
吃過的,我媽是上棉十九廠的,她們夏天每天一桶自制冰霜。我老伯伯是滬東造船廠,他們則是自制冷飲水(七喜類的碳酸飲料),還會發紅寶橙汁。
關于出租車
截圖自電視劇《大上海出租車》
@Momo
小時候打車盡量起步費左右,快要跳表了,我爸就準備下車了,也是一種別樣的生活,有趣的回憶。
@甜醬不辣
以前回家打浦路隧道門口拼車去浦東,還要靠搶的。
@托大人
當年坐一次擦頭像過年一樣。
@Rainbow來來
我記得小時候坐擦頭,外婆坐前面等紅燈,計價器還在跳,心驚肉跳。司機拿一塊毛巾往計價器一蓋:老太,別看了。
@珍希兔
小時候大人只叫夏利,我一孩子都覺得車小,不舒服,自從坐了一次桑塔納后,每次出租車都吵著要桑塔納,在我的記憶力,桑塔納就是好車。
關于聯誼大廈
電視劇《孽債》中
出現的聯誼大廈
@阿拉see you i
我爸爸原來就在里面上班的, 27號他也上過班。要是他還在世的話,看《繁花》會更有感觸。
@看圖筆記
聯誼大廈底樓四川中路一側,90年代是美國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對白領的概念就來自于此,印象很深。
@市民指南回復:
是的,我們找到了美洲銀行上海分行1991年9月25日在《文匯報》的開幕廣告,廣告占據了報紙的整整一版。
這一年,美洲銀行選擇了聯誼大廈作為分行的辦公地點。
1991年9月25日的《文匯報》
關于泡飯
電視劇《繁花》
@百里十五輪回來了
我小時候也吃泡飯,但覺得確實是屬于上個時代人的味覺印記了。有了其它食物選擇后泡飯已經被掃進我記憶的角落里。現在我天天拿鐵+貝果吃得最開心,泡飯僅僅是小時候吃過的東西,既沒有情懷濾鏡,也hardly算得上是什么comfort food。白粥倒可以偶爾吃一下, 那碗米香是誘人的,泡飯就只有60歲老父親還愛吃了。
關于股市
@MKX一張流
我的第一套房子從這里賺的,浦東金橋從8塊多開始噴,那個時候可沒有漲停板。
關于光明邨和上海第一家麥當勞
首家麥當勞
在上海報紙上刊登
贈送可口可樂的廣告
@中年社畜老柴
當時第一次在這家麥當勞吃到了漢堡包,名叫雙層漢堡,八塊八角一個。又厚又熱,燙口多汁,雙層吉士還要貴一些,九塊九一個,舍不得買。第一次吃到有酸黃瓜和芥末醬的牛肉漢堡,還有點吃不慣呢。
我爸進去還問人家春卷有伐。
★彩蛋★
最后,我們想為讀者送上新春福袋,是我們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合作的展覽文創產品。
“魔都新春購物指南”展覽
限定新春福袋
不搞任何集贊排名等活動,你們可以隨意地留言,我們隨意地抽取(會適當參考關注年份,過往留言)。
形式隨意,但心意不隨意,就像是平時不怎么聯系但心意相通的老友之間的掛念。
參考資料:
1. 紀振英,《除夕之夜看垃圾,年看歲歲都不同》,解放日報,1996年2月20日;
2. 李浩明,《黃河路煙花斗富,乍浦路節支濟貧——美食街過節風景大不同》,文匯報,1996年2月27日;
3. 程祖伊、陳蓉蓉,《新春之際話爆竹》,解放日報,1997年1月31日;
4. 張振、周翔、王愛東、方毓強,《年初五上海人“迎財神”的5種面孔》,新民晚報,2006年2月2日。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