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神童”張炘煬,10歲就上大學,16歲讀博士,這樣年齡取得的榮譽,無疑是極其罕見的,。
但是如今的生活卻非常慘淡,已經28歲的他不僅依靠著啃老生活,甚至連17塊錢的飯都是奢侈。
這些年他究竟經歷了什么?
1
1995年,一個名叫張炘煬的男嬰在遼寧省盤錦市誕生,他的名字寓意“火熱閃亮”,而他傳奇的“神童”人生,也即將在十年后拉開帷幕。
2歲半的時候,小炘煬就能認識兩千多個漢字,遠超過同齡人的水平,看到兒子異于常人的天賦,父母自然激動難耐、對他寄予了無限期待。
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兒子的才能,父親張會祥放棄讓兒子上幼兒園的打算,取而代之的是,他開始從小學課程起步,對兒子實施全方位的啟蒙教育。
五歲那一年,小炘煬正式進入小學就讀一年級,然而很快,他就開始了傳奇般的“連跳”之旅——一個月后,他從一年級跳到二年級;再過一個月,跳到三年級;四個月后跳過四年級,直接升至五年級......
就這樣,用時整整兩年,小炘煬便以矯健的“跳水弧度”完成了本該六年的小學課程,正式畢業脫穎而出。
轉眼間,一個活潑可愛的七歲男孩,已經成了初中生,盡管跳級的步伐暫時停歇,但老老實實上完初一和初二的小炘煬,已經開始自學高中課程,并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學習。
大約過了半年,終于有一天,一個驚世駭俗的消息在張家傳開——這位9歲“神童”竟在初中畢業后,直接跳過了高一高二,進入了高三階段!
在父母的淬煉和自身努力下,小炘煬終于有機會挑戰那道榮譽的門檻——高考,并爭取早日進入大學學習。
2005年6月,10歲的小炘煬背上書包,來到高考現場,一身稚嫩的校服與稚氣的面容,很快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考場外,父母和數十位記者記者默默等待著,而對于小炘煬本人來說,這無疑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考試——它不僅檢驗著一個男孩拼盡全力汲取知識的心智成長,也將開啟他通往另一個殿堂的大門。
兩個小時后,小炘煬從容地走出了考場,“一般吧,比平時模擬得分要高些,二本應該沒問題?!边@是他的答復。
一個月后,成績揭曉,505分,二本高校線50分以上的好成績!在眾人的期待中,小炘煬成功獲取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入學資格。
當其他孩子還在念小學時,他已經以10歲之姿成為了大學的學子。
然而看似人生成功的張炘煬,在其背后有著父親在控制著他的一舉一動。
2
張炘煬的父親張會祥,從小就顯露出驚人的聰慧與勤奮,村里的老師都夸他“好學上進,前途不可限量”。
就這樣,在親朋好友的期盼下,張會祥順利升入了縣里最好的高中,課余時間,他還總是埋頭苦讀,目標是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張會祥即將到達夢想的門檻時,家里卻因祖母患重病而陷入了巨額醫療費的苦海。
“我不上大學了,家里需要我盡早工作?!苯涍^深思熟慮,張會祥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此后十幾載,張會祥在外漂泊打工,雖然收入不錯,但他心中那擺脫不了的遺憾,還是常??M繞在腦海。
直到1995年,張會祥的兒子張炘煬出生。
“這孩子聰明過人,必須從小就讀好書,不能重蹈我的覆轍。”張會祥心中暗暗發誓,從此,他的人生軌跡就圍繞著兒子而展開。
為了不耽誤張炘煬的學習,張會祥夫婦從不看電視,生怕影響到孩子,年復一年,他們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兒子身上,就為確保他的成長萬無一失。
在苛刻的訓育下,張炘煬的天賦如“芒種”,迅速抽條、發芽,他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小學和初中課程,最終在10歲便通過高考,成功升入大學。
這原本是張會祥夢寐以求的結果,然而大學生活的開始,卻也讓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10歲的孩子怎么可能照顧好自己、適應校園生活?張會祥不得不放下工作,從遼寧來到兒子的大學,開始了漫長的陪讀之旅。
接下來的日子里,父子二人形影不離,張會祥全程圍觀張炘煬的一舉一動,生怕他受到任何不良的影響。
這種嚴厲管教似乎又一次奏效,張炘煬的成績很快提升至年級前列。
三年本科時光轉瞬即逝,張炘煬又跨入了研究生階段,然而就在這時,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吵打破了父子間脆弱的平衡。
“給我在北京買套房子,或者我立刻就休學!”張炘煬紅著眼睛吼道,他那略帶稚氣的臉上,滿是惱怒與桀驁。
3
那一年,張炘煬剛剛大學畢業,北京的房價正在快速上漲,面對同學們“沒有房都是失敗者”的嘲笑,張炘煬強烈要求父母在北京買套房子。
為哄兒子開心,父母在北京租下了一套公寓,然后向張炘煬撒謊稱已經買下了。
張炘煬這才放心參加了畢業論文答辯,論文通過后,他又考取了北航的研究生,以他的才華,本應一帆風順步入職場,開始實現他的理想。
然而,有了那套“父母買的房子”,張炘煬的命運卻開始起了微妙的變化。
他時常跟室友們吹噓自己家的房產,這讓很多同學都對他另眼相看,爭相討好。
張炘煬被這突如其來的關注沖昏了頭腦,感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距離真正的“成功人士”只差最后一步。
于是,他再也無法專注學業,來自名利場的虛榮心蒙蔽了他的雙眼,他開始沉迷網游,與一群網友朝夕相處,描繪著虛擬世界里理想的人生。
他的論文進度落后,成績也每況愈下,導師多次提醒,但都被他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一個室友揭穿了這個謊言——原來所謂父母買的房子,只是租來哄他的。
張炘煬崩潰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所構建的一切榮耀,都建立在父母的謊言上,他從云端跌落,粉身碎骨。
面對真相,張炘煬選擇暫停學業,一個人離開校園,開始流浪,他去過很多地方,做過編輯、銷售,甚至去過邊疆支教。
可這漂泊生活并沒有讓他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5年時間過去,張炘煬重新回到學校,完成了他博士的學業,這10年的時間,是他從迷途知返,逐步成長的歷程。
起初的一段時間,張炘煬每天都在自我懷疑,他開始思考,一個人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
4
2019年,24歲的張炘煬終于攻讀完成兩篇博士論文,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順利畢業。
本該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各大知名公司爭相向這位“天才”拋出橄欖枝,提供高達百萬年薪。
但張炘煬并未如許多人期待的那樣,留在北京一線城市發展,相反,他選擇到寧夏師范學院任教。
2021年,他突然辭去了這份工作,來到上海闖蕩,。
2023年冬天,一位記者在上海街頭偶遇了這位早年讓人津津樂道的“天才”,眼前這人滿臉滄桑,像極了一個頹廢的中年人。
“你現在過得怎么樣?”記者好心地詢問道。
“還行吧,靠父母給的生活費夠用。”張炘煬淡淡地說。
他解釋說自己現在沒有工作,全部生活費用都依賴父母提供,為了省錢,家人每隔幾個月就會給他打來一萬,每頓只吃10塊錢的青菜湯。
“你可以找一份穩定工作啊,這樣生活會好很多的?!庇浾呓ㄗh道。
“何必呢,我現在這樣也行,項目做完我還能拿5萬塊呢,我要是缺錢,打通個電話我爸媽就會轉賬給我,他們還欠我一套北京房呢。”張炘煬淡然地說。
結語
張炘煬的人生像過山車一般起起落落,他從神童淪為笑談,曾經的天才少年是否還剩什么?這成為外界最關心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張炘煬的老師堅信他一定會成功,那么,成功的定義是什么? 智商、名利、地位,還是內心的平靜?
一個有思想的青年,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也在審視和反思現實。
他的故事,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盞明燈,張炘煬選擇了簡樸,這是對內心真實需求的喚醒,也是對價值觀的沖擊。
也許正如張炘煬所說,當每個人都找到內心的平靜,社會便會更加和諧。
所以,給彼此多一點時間和空間成長,給自己多一份勇氣探索,這也是我們從他這里獲得的啟發。
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在這條不斷延伸的道路上,繼續尋找生命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