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到學校走走,沾沾蓬勃朝氣或青春活力;到醫院走走,方知健康可貴;到監獄看看,方知自由可貴;到敬老院拜訪拜訪,方感生命可貴,活著就好。
癸卯歲末,我有幸參加了安陽第三屆慰問百歲壽星活動(由安陽縣孝善文化促進會主辦),我們組拜訪了四位百歲老人,三位老姐、一位老兄,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他們都年過百歲(102歲,102歲,103歲,105歲),還很有健康活力,很寶貴的高壽經驗:知足、和諧、神安、隨和、粗米淡飯……確實是最寶貴的人生長壽經。(王建安 攝)
大年將臨,小年前后,我又拜年了四位老師和家親。既有親情也有感恩,還有進深的感悟。東區敬老院,張鳳樓老師,開封人士,癸卯年滿95歲。1954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安陽縣一中教書,(正好是我的出生年)直至退休,工作的人生全部奉獻給了安陽縣的教育。是我高中的老師,也是我任校長期間的“干將”,赤誠為校切身為學生。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若我人生有光亮的話,老師就是太陽。老師雖躺在床上,但聲如洪鐘,底氣不減當年,思維清晰,記憶確切而豐富。老師非常激動一一這也是拜訪的意義所在,既為師也為自己。
老嬸嬸91歲,她生養了好兒子,我們是同事更是好弟兄。嬸嬸和善了一輩子,家庭、親友、鄰里一片贊譽。面色紅潤,光澤無皺。“你家不是崗上(當中崗)的?”讓我倍感親切。談起生活,家常便飯,對家中四代人無怨無悔,知足常樂,賢惠之至。家和萬事興,不也是我們一輩子學不完的老師嗎?
東區敬老院住著的袁久經校長也90歲了。安陽縣一中由亂到治,功不可沒。又促成縣一中從馬氏莊園搬遷至名鎮水冶,功高蓋世,實現了安陽縣人民幾十年的搬遷夢。為我接任鋪墊了很好的基礎。我由一位拖拉機手、民辦教師,從縣二中教師提升到縣一中副校長,拜袁校長為師,從政學習,鍛煉成長,又扶我上馬。從此讓縣一中馳騁安陽,蜚聲豫北。縣一中搬遷新校與從一九九八年趙文慶被清華大學錄取始,興旺發達,為創驗省級示范性高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袁校長,如今仍然是校長性格,激動得有點兒“躁狂”,非要坐起來,還要起身一一盡管已不能獨立行走,還硬撐著被我們攙扶著要送我至走廊上。他說話仍然是高聲干脆利索,命令口吻,睿智不減當年,只是耳聾且身不由己。
他給了我治校方略:大事煩亂則舉重若輕,小事看背后則舉輕若重;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老師的智慧是受益終身的。
居家養老的李玉春老師,80多歲了。同樣是我上高中時的老師。我從民辦教師破例被調到當時的安陽地區重點高中一一安陽縣二中教書,老師有知遇之恩,當時是教務處副主任。
我家有“責任田”,夏收秋忙還得回80里外的老家農忙,學校給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每年家產千余斤紅薯我銷售難,學校用車拉到伙房師生共吃,解決了我的頭疼問題。諸多生活困難李老師攛掇學校幫忙,讓我奮力于學校工作。我“鯉魚跳龍門”,學校給了我兩大機遇:一次是剛入二中,邯鄲地區八所重點高中來校教學調研,讓我作公開課,一炮打響,對我有很高的贊譽性評價;二次是安陽市第三屆高中組語文大講賽,讓我參賽,過了學校關、縣東部關、全縣關、安陽市關,四關奪魁,榮獲安陽市優質課大講賽一等獎,奠定了我走上領導崗位的基礎,同時也轉正為公辦教師,終于實現了我從小立志“吃紅薯面窩頭不攪糠”的夢想。
我重回二中主政工作,老師血液病危在旦夕,求學校幫忙,請天津市聞名全國的血液病專家來診治,我安排校車接回專家,并去醫院服務,直至老師轉危為安。老師至今還健在,這也是學生的福分。
師恩浩蕩,有齒難報泰山之恩,畢生難還大海之情。
“羊羔跪乳” “烏鴉反哺”,父母有生我養我之恩,老師有教我育我之情。父母給了我生存之本,老師把我從懵懂狀態,給我知,賦我能,育我心,養我志,培我慧,鑄我魂;父母給了我生命,老師給了我今天。雖功不成,名不就,但也有充實而幸福的人生,無愧于父母,無愧于老師,也無愧于人生。
融入社會,方有真正的人生。
王瑞喜 二0二三年癸卯年臘月廿八日 (2024年2月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