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隔海相望的印度與馬爾代夫兩國突然展開激烈口水戰。先是印度總理莫迪到訪印度西南部緊鄰馬爾代夫的拉克沙群島并投資115億盧比(約合9.9億人民幣)打造當地旅游設施。
這被嚴重依賴旅游收入的馬爾代夫看作極不友好的行為,為此馬方3名政府副部長接連發表貶低印度的言論,遭到印度強烈抗議,馬爾代夫被迫將3名官員停職。
但事態并未平息,不久后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高調訪華,打破了馬總統首訪印度的傳統。與此同時,穆伊茲還劍指長期盤踞在馬境內的印度駐軍,公開要求印度撤軍,引起印度的激烈反應。
▲穆伊茲訪華
馬爾代夫作為南亞最小國家,自然無法擺脫印度的影響。印度是馬爾代夫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分別占馬國進出口的15%和21%。
▲印度駐軍
印度為加強對印度洋的監控力度,自1988年起在馬爾代夫駐扎軍隊。
在口水戰的推動下,馬爾代夫國內要求擺脫印度影響的呼聲達到了頂峰。馬總統表示“我們國家雖小,但不容他國隨意欺負”。
▲馬爾代夫民眾要求印度撤軍
印馬激烈交鋒月余,直到2月2日馬外交部宣布印度同意撤離駐軍,這被看作馬爾代夫對印外交的一場大勝利。
但印度作為馬爾代夫最大鄰國,在政治、經貿、文化全方位對其產生影響。撤軍風波只是印馬關系的一個片段,兩國的恩怨糾葛并未就此畫上句號。
印度與馬爾代夫維持著怎樣的外交關系?印度為何有權駐軍馬爾代夫?
▲印度援助馬爾代夫的裝備
一、真主的珍珠
馬爾代夫位于印度半島西南方500公里的印度洋上,人口約50余萬,領土面積僅298平方公里,是南亞最小的國家。該國平均海拔僅3米,農業基礎和礦產資源幾乎為零。
印馬兩國體量相差懸殊,從古至今,馬爾代夫就難以擺脫印度半島政權的影響。
▲亞洲政區
公元前3000年,達羅比荼人最先在印度河流域建立文明。此后來自西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將達羅比荼人驅逐到印度半島南端。
達羅比荼人不斷分化,形成泰米爾等南印度諸民族。南印度各族還跨海來到斯里蘭卡,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僧伽羅族。
▲印度半島民族構成復雜
馬爾代夫自古以來與南印度聯系密切。馬爾代夫最早的居民是來自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和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但人口規模僅萬人。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傳入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成為當地主流宗教。
此后,馬爾代夫作為印度文明的邊緣地帶,以極低的地緣存在感度過了數個世紀。馬爾代夫缺失10世紀之前的歷史記載,但據傳當地在6世紀時已出現封建王朝,公元658年,馬爾代夫國王巴拉迪蒂亞曾遣使來華為唐高宗獻上禮物。
▲馬爾代夫出土的佛教文物
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帝國擴張的推動下快速傳播。馬爾代夫位于阿拉伯半島通往印度和東南亞的航線上,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大批阿拉伯水手、商人和旅行者來到馬爾代夫,伊斯蘭教隨之傳播開來。
公元1153年,馬爾代夫國王布萊戈切斯蒂沃被北非穆斯林學者說服,皈依伊斯蘭教并改名為德爾穆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蘇丹。
▲伊斯蘭教傳入
伊斯蘭教不斷向群島各處擴散,至14世紀取代佛教成為馬爾代夫的全民信仰。在此過程中,馬爾代夫人口在原南印度移民后裔的基礎上,融入阿拉伯人、東非黑人、東南亞馬來人血統,逐漸形成馬爾代夫族(馬爾代夫唯一民族)。
馬爾代夫早先通用僧伽羅語和泰米爾語,隨著大量阿拉伯語、東非、東南亞詞匯的融入,馬族的民族語言迪維希語在16世紀后逐步成型。
▲馬爾代夫地圖
馬爾代夫商業價值日益凸顯,成為重要的戰略節點,引來南印度諸國的多次入侵。15世紀末開辟新航路后,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又將擴張矛頭對準馬爾代夫。
葡萄牙和荷蘭分別占領印度果阿、斯里蘭卡,并由此進攻馬爾代夫。16世紀時馬爾代夫人口僅2-3萬人,為抵抗入侵只得拼盡全力。
▲馬爾代夫面臨南印度諸國威脅
從1513年到1752年,馬爾代夫先后遭到葡、荷、法以及南印度諸國的16次大規模入侵。馬爾代夫三次被滅國,阿里四世等多位蘇丹或被擄。但馬爾代夫孤懸海外,敵軍主力撤退后,馬爾代夫很快就驅逐侵略者恢復獨立。
17世紀初,英國加入南亞殖民爭奪。英國擊敗其他殖民勢力并利用南亞政治分裂不斷擴大殖民范圍。
▲英國殖民印度
英國在1796年從荷蘭手中獲得錫蘭(今斯里蘭卡)并建立英屬錫蘭(與英屬印度平級)。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以錫蘭為踏板不斷向馬爾代夫滲透。
1882年,馬爾代夫蘇丹伊瑪杜丁四世去世。英國扶持的王子贏得王位,英國強迫馬爾代夫簽訂《英馬條約》。
▲馬爾代夫淪為殖民地
條約規定,馬爾代夫承認英國為其宗主國、馬爾代夫不得與第三國建立外交關系。馬爾代夫雖然淪為殖民地,但當地的封建王朝得以延續,英國僅通過英屬錫蘭間接管理馬爾代夫。
1911年,馬爾代夫首次人口普查顯示該國人口7.3萬。捕漁業是當地經濟支柱,產出十分微薄。
同年英屬印度全境人口2.6億,市場龐大且有大量資源。對于英國來說,馬爾代夫僅是英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一個普通補給點,重要性略強于無。
▲英王喬治五世加冕為印度皇帝
英國極力向殖民地輸出本國政治理念,馬爾代夫在英國影響下在1932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蘇丹的權力被嚴重制約,這也為日后建立共和政體奠定了基礎。
二戰后英國收縮海外勢力,1947年英屬印度以宗教標準劃分,獨立為印度(印度教)與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兩國。
▲印巴分治
次年,代替英國對馬爾代夫行使宗主權的英屬錫蘭獨立,馬爾代夫繼續由英國控制,實際運作由當地政府負責。因大量海外殖民地喪失,馬爾代夫對于英國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馬爾代夫作為伊斯蘭國家,在政治文化上受到伊斯蘭世界影響。50年代初,隨著巴基斯坦、埃及等共和制伊斯蘭國家的出現,馬爾代夫內部就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展開激烈討論。
1952年,馬爾代夫議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決議,蘇丹阿卜杜勒·基里吉凡退位,首相阿明出任總統。
▲馬爾代夫末代蘇丹
1953年,副總統易卜拉欣·迪迪通過政變上臺并自任蘇丹,馬爾代夫再度恢復君主制。英國則借力扶持親英勢力,強租甘島等地建立軍事基地。
與此同時,新獨立的印度積極謀求南亞霸權。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說“印度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默默無聞”。
▲尼赫魯和女兒英吉拉·甘地都是印度史上的政治強人
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理念,將尼泊爾、不丹等國看作自家勢力范圍,強迫這些國家在外交、軍事等方面接受印度的“指導”。
印度依靠體量在克什米爾等問題上試圖壓制巴基斯坦,尚未獨立的馬爾代夫成為印度的另一個關注點。
此時馬爾代夫消滅了盤踞多個島礁的親英分裂勢力,在全球去殖民化浪潮下,英國在保留當地軍事基地使用權的基礎上同意馬爾代夫獨立。
1965年,馬爾代夫正式獨立,當年加入聯合國、英聯邦等國際組織,并且與印度等周邊鄰國建立外交關系。這個數百年來不斷遭受外敵入侵又不斷融合各處文化的群島,以全新面貌加入現代國際社會。
▲馬爾代夫總統府
二、大洋漩渦
獨立之初的馬爾代夫保留了君主立憲制,但廢除世襲制,蘇丹僅作為名義元首存在。1968年,馬爾代夫議會通過提案建立共和。末代蘇丹退位,時任首相的納西爾成為總統。
共和國實行總統制,總統任期4年(1972年改為5年)。內閣成員由總統提名,經議會批準任職。
▲納西爾
印度就時刻關注著馬國動向,是馬爾代夫獨立后最早與其建交的國家之一。為籠絡馬爾代夫,印度自1965年起每年給予馬國少量經濟援助。
當時馬爾代夫人口約12萬,全國有1192個島嶼,但只有大約200個可以居住。其中只有3個超過4平方公里。漁業幾乎是馬爾代夫唯一的創匯手段,聯合國認定馬爾代夫為“全球最不發達的20個國家”之一。
▲70年代的馬爾代夫
由于體量過小,馬爾代夫注定不是印度地區外交的核心。且獨立之初的馬爾代夫堅定奉行“不結盟政策”,力圖避免淪為大國附庸。
如馬國與印度一同支持斯里蘭卡打造印度洋和平區,但在南亞無核化的問題上,馬爾代夫與巴基斯坦站在一起反對印度開發核武器,因此60年代后印度與馬爾代夫的關系并未過度親密。
▲南亞
進入70年代,馬爾代夫經濟結構仍以傳統漁業為主。此外英國每年向馬爾代夫提供的經濟援助,以及馬爾代夫為英國駐軍提供的勞務也是馬國的重要經濟來源。因為殖民時期馬爾代夫由斯里蘭卡代管,即便到獨立后斯里蘭卡也是馬爾代夫的主要經貿伙伴。
1973年,納西爾成功連任總統。但外部局勢的微波卻給馬爾代夫帶來了滔天巨浪。
先是印度等地漁獲進入斯里蘭卡市場,擠壓了馬爾代夫漁產市場。因咸魚干價格大降,馬爾代夫外匯收入減少了一半以上。
▲馬爾代夫漁販
1975年,英國因經濟危機決定縮減軍備,將蘇伊士運河以東駐軍全部裁撤。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徹底擺脫英國軍事控制。
馬爾代夫的英軍也一并撤退,英國對馬經濟援助因此減少80%,馬國也失去了為英軍提供勞務獲得的收入。
▲英軍基地位于馬爾代夫最南端的甘島
接連的打擊讓馬爾代夫經濟元氣大傷,外加納西爾總統不斷剪除異己引發政治動蕩,最終在1978年引發大規模抗議。
納西爾攜款逃往新加坡,曾任馬國財政、國防等部部長的穆蒙·加堯姆當選新任總統。
▲加堯姆
80年代,馬爾代夫開始獲得中東產油大國的經濟援助,如沙特、阿聯酋等。加堯姆政府借此大力推行港口、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并把大量資金用于發展教育、環保,馬爾代夫年均經濟增長達到10%。
與馬爾代夫關系緊密的斯里蘭卡在80年代陷入內戰。斯里蘭卡主體民族為信仰佛教的僧伽羅族,占人口74%。
該國北部居住著信仰印度教的泰米爾人,他們是千年前從印度東南部移民而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20世紀初,英國殖民者以勞工身份引入的。至20世紀末,泰米爾人占斯里蘭卡人口18%。
激進的泰米爾人希望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文化與宗教的差異進一步激化了兩族的矛盾,泰米爾人指責僧伽羅族控制的斯里蘭卡政府實行歧視性政策。
▲斯里蘭卡陷入內戰
1983年泰米爾人成立伊拉姆猛虎組織,對斯政府軍發動攻擊。印度東南部生活著6000萬泰米爾人,他們對斯里蘭卡泰米爾人的遭遇十分同情。
為滿足國內泰米爾人政治訴求,外加美英等域外勢力介入斯里蘭卡內戰,引發印度的不安。外加印度想借此事件作為制衡斯里蘭卡的政治杠桿,所以印度在表面中立調停的基礎上,暗中為斯里蘭卡泰米爾武裝提供支持。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在斯里蘭卡政府努力下,大部分泰米爾武裝選擇停火或者改組為政黨,但規模最大的猛虎組織卻堅持戰斗。
印度擔心斯里蘭卡的動蕩外溢到本國泰米爾人聚居區,外加猛虎組織日漸失控,印度決定出兵協助斯里蘭卡平叛。
斯里蘭卡內戰的影響外溢到馬爾代夫,加堯姆總統帶領該國實現經濟發展,但存在貪腐問題,引發民眾不滿。部分反對派與斯里蘭卡泰米爾武裝分子串通,意圖推翻加堯姆的統治。
▲猛虎組織
1988年11月3日,兩名旅居斯里蘭卡的馬爾代夫商人和80名斯里蘭卡泰米爾雇傭軍乘兩艘船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登陸。他們與此前就裝扮成外國勞工和旅游者的泰米爾人會合,對馬國各政府機關發動攻擊。
馬爾代夫獨立時就建立了數百人的武裝力量,但僅裝備少量輕武器。至1988年政變發生時,馬爾代夫安全部隊已擴容至1400人,但依然是裝備輕武器的部隊,僅能應對低烈度沖突。且分散在各處島礁,一時無法作出反應。
▲馬國安全部隊
馬爾代夫首都建在一座不足2平方公里的島上,裝備精良的叛軍得以迅速攻占島上主要建筑物。加堯姆總統倉惶安全部門大樓,通過電話向斯里蘭卡、印度、美英等國求援。
美英對馬爾代夫的動亂漠不關心,斯里蘭卡則身陷內戰泥潭,只有印度做出了回應。
▲叛軍攻占馬累
印度認為這是提升地區影響力,扮演地區警察的絕佳機會。況且此時數萬印軍正在斯里蘭卡北部與泰米爾獨立分子交戰,如果馬爾代夫政權被泰米爾雇傭兵顛覆,勢必鼓動泰米爾人進一步反抗印軍。
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決定派遣1600名精銳傘兵馳援馬爾代夫,行動代號“仙人掌”。
印軍在半天內就奪回了馬國首都,絕大多數叛軍被就地消滅。印度的行動獲得國際社會認可,增強了其地區影響力,馬爾代夫政府對此感激涕零,可謂一石三鳥。
▲印度傘兵
印度出兵成為印馬關系的分水嶺?政變平息后,加堯姆總統首次允許印軍駐扎馬爾代夫。印軍大部撤回,僅留下百余人,這依然被馬爾代夫看作外來的定海神針。
1988年后,加堯姆總統幾乎每年都要到訪印度。印馬政治互信不斷加深,印度開始為馬方外交官、軍人提供培訓。
▲印馬軍事合作
印軍因泰米爾猛虎組織的不斷襲擊而損失慘重。印度意識到無法通過海外出兵平定泰米爾人叛亂,也無法借此控制斯里蘭卡政府。
1990年,印軍撤出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則繼續在內戰泥潭中前行(2009年平定叛軍,內戰結束)。
為報復印度,泰米爾猛虎組織在1991年通過人體炸彈刺殺了下令出兵斯里蘭卡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但印度保持了在馬爾代夫的駐軍。
▲女刺客靠近拉吉夫
馬爾代夫沒有像樣的工農業,卻有著無可比擬的熱帶風景。90年代后,馬國基礎設施完善,加堯姆總統有針對性地發展旅游業。旅游熱度不斷升溫,成為該國新的經濟支柱。來馬旅游的多為印度游客,隨著知名度的提升,馬爾代夫開始吸納南亞以外區域的國際游客。
到2000年,馬爾代夫人均GDP達到2200美元,位居南亞首位,馬國由此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同年印度人均GDP僅為442美元。
▲馬爾代夫人均GDP增長
印馬關系不斷升溫,印度取代了斯里蘭卡成為馬爾代夫最大貿易伙伴,印度馬爾代夫警衛部隊接受印度培訓。印度在馬投資數億盧比興建學校、醫院,馬國55%的合資企業由印資控制。印度每年繼續為馬爾代夫提供數百萬美元的援助。
馬爾代夫則在外交上倒向印度。例如90年代馬爾代夫驅逐了境內超過4000名斯里蘭卡籍勞工,就被認為是給印度勞工騰空崗位。
▲外國勞工
印馬關系從1965-1988年的“平穩時期”過渡到1988年后的“一邊倒時期”。印度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全面影響馬爾代夫。
印度駐軍不多,卻是印度大國意志在馬爾代夫的具體體現。加堯姆接連5次連任馬國總統,其個人情感進一步助推印馬關系升溫,其任內訪問印度16次(訪華2次)。
▲加堯姆訪印
加堯姆的獨裁引發了馬國民眾的不滿,民眾抗議加堯姆任人唯親且存在嚴重的貪腐行為。
加堯姆抓捕大量反對者,除其所在的人民黨,其他政黨均被定為非法。這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也給21世紀的印馬關系帶來變數。
▲街頭的馬爾代夫警察
三、龍象天平
在馬爾代夫反對派的推動下,馬爾代夫于2005年開啟憲政改革,終于承認執政的人民黨以外其他政黨的合法性。
2008年8月馬爾代夫新憲法生效,規定每屆總統任期5年,同年10月馬爾代夫開啟新一輪總統選舉。
常年呼吁民主,曾27次被捕入獄的民主黨候選人納希德以54.21%的得票率擊敗加堯姆,加堯姆持續3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納希德
納希德政府繼續加強與印度的合作,在軍事層面,除繼續允許印度駐軍外,馬爾代夫在印度援助下將本國的海岸雷達站從2座增加到26座,其中10座由印度駐軍運行。
馬爾代夫將本國雷達鏈接入印度軍方海岸雷達網絡,使印度能實時檢測馬爾代夫周邊海域情況,印度空軍還定期派遣軍機到馬國上空巡邏。
馬爾代夫海域被印度海軍西部艦隊納入安全控制范圍,自2009年起,印馬將軍每年定期舉行聯合軍演。
▲印馬聯合軍演
加堯姆在馬爾代夫民間仍有巨大影響力,納希德政府并不穩固。而納希德急于打壓反對派勢力,關閉了一系列屬于敵對政黨的娛樂設施,最終引發2012年的軍事政變。
政變軍人宣布納希德自動辭職,前總統加堯姆的支持者走上街頭高呼勝利口號,納希德本人則躲進了印度駐馬爾代夫大使館尋求庇護。
▲印度駐馬使館
2013年,馬爾代夫新一屆總統大選開始。前總統加堯姆所在的人民黨整組為進步黨,推出加堯姆家族的亞明參選。最終亞明以51.39%的得票率擊敗再度代表民主黨出戰的納希德。
亞明積極推進馬關系,他將印度作為首訪國家,2014年參加莫迪印度總理就職典禮時亞明表示“馬方接受印度在國際舞臺的領導地位,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亞明訪印
印度則加大對馬國的援助,援助金額從2014年的400萬美元提升到2016年的3000萬美元。
馬爾代夫作為微型國家,一旦面臨巨大自然風險或突發事件將難以自持。2014年,馬爾代夫唯一的淡水處理廠崩潰,印度收到援助請求后立即派出重型運輸機為馬爾代夫運送瓶裝水,印度海軍也派出兩艘裝載大型海水淡化設備的軍艦抵達馬爾代夫。
▲印度出動大型運輸機救援馬爾代夫
印度的救援行動贏得馬方各界人士的廣泛贊賞,馬爾代夫副總統感謝印度大使的迅速行動。
但亞明不準備倒向印度,他重視馬爾代夫的伊斯蘭國家身份,積極開展對沙特等中東大國的外交。馬國加入沙特主導的多個伊斯蘭國家組織,接受沙特提供的援助。
旅游業是馬爾代夫的支柱產業,提供了32%的GDP和60%的外匯收入。自2010年起,中國取代印度成為馬爾代夫最大的游客來源國(年均30萬人次),占馬國游客總量的20%-28%,因此亞明也高度重視對華關系。
▲美景宜人
亞明多次訪華,中馬簽署多項合作協議。中國援助馬爾代夫進行基建項目,其中代表的是馬爾代夫第一座現代化橋梁、投資3.6億人民幣的中馬友誼大橋。亞明還不顧印度反對,同意中國軍艦訪問馬爾代夫、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
印度長期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馬爾代夫的對華政策在印度看來就是輕視印度。
▲中馬友誼大橋
印度轉而支持在野的馬爾代夫民主黨,亞明針鋒相對,缺席印馬軍演、要求印度收回印度贈馬直升機等。訪問印度的前總統納希德也遭逮捕,馬國政治局勢不斷惡化。
▲逮捕納希德
馬爾代夫媒體也放出風聲,聲稱自2009年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組織被剿滅后,馬爾代夫外部威脅已經消失,印度在馬爾代夫的駐軍已無意義,損害了馬國家利益。
▲印度擔心馬爾代夫倒向中國
因為馬國無力驅逐印度駐軍,因此沒有引起印度的過度反制。
亞明打壓反對派的行為加深了馬爾代夫的政治亂象,因而在2018年總統大選中亞明連任失敗,民主黨的薩利赫當選。
薩利赫就任后首當其沖的是改變亞明時期重華輕印的政策,重回“印度優先”軌道。
▲薩利赫
薩利赫時期,印馬高層互訪頻繁。馬爾代夫高官屢屢在公開場合表示本國政府堅持“印度優先”政策,并與印度在安全、經濟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印度也積極回應,加大對馬爾代夫的投資和援助,2016年莫迪高調宣布將向馬提供14億美元援助,引發馬國內親印派一陣歡呼。
▲霧霾天也要堅持訪印
薩利赫知道本國在印度地區戰略中扮演的角色,他投其所好,允許印軍在馬爾代夫新建雷達站,借此加強印度對印度洋的監測。
2023年薩利赫任期屆滿,大選前,民主黨主席納希德和總統薩利赫決裂,由薩利赫代表民主黨參選。進步黨派出馬累市長穆伊茲參選,因執政黨內部分裂,穆伊茲以54%的得票率擊敗薩利赫當選總統。
▲馬累集中了馬國20%的人口
穆伊茲在亞明時期擔任住房和環境部部長,曾積極推進一系列中馬合作基建項目落地。穆伊茲反對親印派提出的“中國債務陷阱論”,認為中國的投資為馬爾代夫發展做出了貢獻,中馬友誼大橋令數十萬馬爾代夫人的生活發生積極改變。
▲穆伊茲訪華
2023年11月18日,即穆伊茲就職次日,穆伊茲公開表態要求印度撤出在馬爾代夫的駐軍,停止印度對馬境內十余座雷達站的使用。支持穆伊茲的民眾在馬累游行,要求印度撤軍。
▲要求印度撤軍
印度認為,如果馬方不堅持“印度優先”就等同于輕視印度,印度隨即對馬爾代夫發起反制。
2024年1月4日,莫迪到訪并發文宣傳本國靠近馬爾代夫的拉克沙群島景色宜人。馬爾代夫議員拉米茲聲稱印度想在旅游業擊敗馬爾代夫是“癡心妄想”,馬信息部副部長舒娜更是公開稱莫迪為“小丑”。
▲莫迪宣傳拉克沙的推文
馬國官員言論惹怒了印度人,短短幾天內印度游客就取消了赴馬的8000份酒店預訂和2500張機票。
印度多位知名影星、運動員發文反擊馬爾代夫,認為“馬爾代夫的富裕離不開印度游客”、“馬爾代夫的種族歧視言論不可接受”。壓力之下。馬爾代夫被迫解除了3位發表“反印言論”的部長級官員。
兩國的口水仗很快轉移到駐軍和政治層面,印軍表示未接到印度政府命令,所以沒有撤軍打算。2024年1月,親印的民主黨(前執政黨)發起動議,要求穆伊茲總統就與中國合作的言論向印度“誠懇道歉”。
反對黨還拒絕批準穆伊茲提名的內閣成員,結果雙方議員在議會大打出手。印度駐軍不走、親印反對黨搞事,對穆伊茲總統的考驗遠未結束。
▲不服就干
作為微型島國,馬爾代夫產業單一、應對自然、政治等方面風險的能力脆弱,一旦發生大型自然災害或政治危機,最先能提供幫助的就是身邊的印度,這注定馬爾代夫無法擺脫印度的影響。
作為印度洋上的戰略節點,印度也看重馬爾代夫的地理位置,希望借駐軍馬爾代夫來擴大印度對印度洋的監控。
▲印度海軍將印度洋視為自家后院
經過一個月的激烈交鋒,馬外交部在2024年2月2日宣布“印度同意在2個月內撤離駐扎在馬爾代夫的89名軍事人員”。
撤軍風波告一段落,對馬爾代夫來說,這是一場“以小博大”的外交勝利,但馬爾代夫也表示期待與印度“加強防務、安全和其他領域的伙伴關系”。
印馬在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天然聯系,即便印度撤出軍隊,兩國經貿聯系緊密,民間交流頻繁。對于馬爾代夫來說,印度是一個搬不走、躲不掉的鄰居,如何處理與印度的關系,深深考驗著馬爾代夫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位馬爾代夫總統都無法擺脫印度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