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蘭州斬龍脈
劉伯溫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介于神人之間的人物。人們總不由自主地把他同姜子牙、諸葛亮等同起來。在風云動蕩的元末明初,劉伯溫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至今依舊撲朔迷離。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謚文成,浙江青田縣人。在正史中,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卻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關于他的傳說可以說枚不勝舉。至今,蘭州民間還流傳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榆中興隆山,原先并不叫興隆山,而是叫興龍山,山中的生態環境比現在好得多。人們說,山中森林密布,林間走獸成群,潭水里蛟龍出沒。
山邊有個小村莊,卻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人物——蒲陰陽。這個老頭見多識廣,看風水堪稱一絕。蒲陰陽臨終之際,給不成器的兒子說,他死后不要聲張,把“身體”用清水洗干凈后,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繩捆上,向著興隆山快跑,啥時候草繩斷了,就埋下。不可隨便移動,墓修好后,要守墓100天,每天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陽剛出的時候,要用老頭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將柳箭對著太陽射出去。這樣你們就出人頭地了。
兩個兒子雖好吃懶做,但這時對老爹的話深信不疑。蒲陰陽死后,他姑娘說,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赤身下葬終究不妥。兒子們只好給老漢穿了一條褲子。然后,按著他的話去做。誰知,日期算錯了,到了99天時,他們以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陽出來時,拉開弓將“柳箭”射了出去。
誰知,那支箭“嗖”的一聲,鉆入了云霄不知去向了,飛到南京城。釘在了洪武皇帝朱元璋金鑾殿的柱子上。
朱元璋非常生氣,讓劉伯溫看看究竟。劉伯溫屈指一算說,箭從西北方向而來,主西北方向出龍人,將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聽后,趕緊讓劉伯溫帶人到西北,去看看,斬斷龍脈,確保大明江山平安。
他找到蒲陰陽的墓,讓人晝夜不停地挖,終于把墓挖開了。此時,蒲陰陽的尸體上爬滿了長螞蟻,上半身長出龍鱗,一只腳跨上了一條土龍,眼看就要騰飛。
原來是這個蒲陰陽站住了龍脈。劉伯溫下令毀墓滅尸。將蒲陰陽墓地周圍幾座山脈砍斷。又把興龍山改為興隆山。劉伯溫斬斷龍脈后,風水就逐漸不好了。樹木長得慢,人們砍的快,生態逐漸變了,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一日,劉伯溫來到蘭州城,登望河樓,四處眺望。忽然發現黃河奔騰而去,南北兩座大山隔河對峙。黃河中的水汽竟然與南北兩山的霧氣逐漸融合在一起,南北兩山不正是兩條龍嗎,南面的龍頭在皋蘭山,北面的龍頭在九州臺,兩龍相交,將要出真龍天子。
于是,劉伯溫揮劍向皋蘭山下斬去,相連的山脈便被斬出缺口。以后,人們就管劉伯溫斬龍處叫大豁峴,把皋蘭山尾部叫成龍尾山,龍血流下的地方叫紅山根。
他還在龍尾處修建了四個墩子,人們把那里叫四墩坪,也叫伏龍坪,而且還在坪上建了一座伏龍亭。人們說,龍脈斷了后,南北兩山生態逐漸惡化,變成了荒山禿嶺。
民間故事,自然都是虛構的,不能當真,但故事留下的信息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這些流傳的故事,我發現了一些共同點,斬斷龍脈后當地生態發生了變化。這似乎說明,明初甘肅一些地方的生態變化始于劉伯溫,其實不然。
生態變化和人口增加有著極為密切關系,西北地區曾經山清水秀,許多地方植被非常好。明代,五泉山修建時還能用本山大木材,到了清末就剩下了荒山禿嶺。明初,甘肅各地人口相對較少,可謂地廣人稀,所以朱元璋才從山西、江淮等地向甘、寧、青遷來大批人口,戍守邊疆,充實當地。人多了,就要砍樹蓋房,就要開荒種地,生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而民間故事就是這一變化的群體記憶。
可以這樣說,斬龍脈故事背后其實生態逐漸變化留給人們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