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年夜飯”是重頭戲。年夜飯上桌,“年味”也就進入了最高潮。年夜飯,年年有,也都大同小異,但關于年夜飯的故事,年年各不同。
不知不覺中,眼看著就要奔四了,結婚也進入了第9個年頭。娘家的、婆家的、自己小家的年夜飯,也已經吃了快40頓了,但要說“最難忘”的年夜飯,當屬我結婚第一年,在婆家做的年夜飯了。
我是2015年底結的婚,婚禮后第5天就是除夕了。老家早些年有新婦婚后3日入廚房,給公婆及婆家親戚展示廚藝的習俗。不過,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會在意這些禮儀習俗的。
我和老公是自由戀愛,但為了尊重傳統的禮儀習俗,公婆還是請了老公的五姨夫做媒人。在公婆和媒人帶著他兒子(我的準老公)上門提親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之前壓根兒就沒進過幾次廚房,不會做飯,請公婆多擔待。婆婆笑吟吟的說“現在的孩子都養的嬌,像我這樣一直在上學的,沒學過做飯很正常”,他兒子立刻搶過話頭,“她不會做飯,我會呀,以后我做飯”。
果然,男人婚前說的話,當不得真,婆婆的話亦是如此。農村的傳統婚宴,要擺3天酒席,請了專業的團隊(鄉廚,5人的團隊,專門承接農村各種宴席)來做。婚宴才剛剛結束,一些親近的親戚也還沒走,婆婆的“下馬威”就來了。
婆婆說人多的飯菜她一個人搞不定,讓我和老公去幫忙。這要求倒也不過分,有她兒子幫忙炒菜,我給打打下手,做十幾個人的一桌家宴,問題不大。我是這么想的,婆婆卻自從和我老公進了廚房,就只洗菜、燒火,其他一概不干了。老公之前自稱“會做飯”,原來只是能把飯菜做熟的水平,現在得由他主廚,做一大桌子的待客菜,頓時慌了神。
婆婆廚藝不佳,做不了宴席是事實,但之前那么多年,不也應付過來了?她兒子的廚藝是什么水平,我事先不知道,婆婆能不知道嗎?很明顯婆婆這是故意不幫忙,想要“考驗”我的。作為一個剛進門的新媳婦,我雖明白婆婆的心思,卻也不想被人低瞧了去。我雖廚藝不行,但我老媽的廚藝,在方圓幾十里地,卻是數一數二的。早些年附近村子誰家有個紅白喜事辦酒席,都是請老媽去主廚的。我雖不會養豬,卻既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不管婆婆是考驗也好,刁難也罷,我先把這頓飯應付過去再說。我和婆家同省不同市,飲食習俗文化差距頗大。我不知道婆家這邊的酒席怎么做,但對娘家那邊的卻是門兒清。婆婆不幫忙,不是還有老公嗎?我先根據現有的食材(前幾天才辦的婚宴,年前一天我們又去趕了集,買了年貨,家里的食材還是很豐富的),尋思著列了菜單,然后我一邊配菜,一邊指揮著老公炒,最后又和老公一起做了幾個我娘家那邊的簡單易做的特色菜。于是,有涼有熱,融合了兩邊的飲食習俗的一桌菜端上了桌。我原本只想著把這頓飯應付過去的,沒想到婆婆和老公都說比婆婆之前做的家宴都要好,在場的親戚也贊賞有加。
這次“試水”反響不錯,年夜飯的時候,婆婆以“兩地飲食習慣不同,這是我第一次在她家過年,飯菜都要以我的口味喜好為先,她不會做我們那邊的菜,還是讓我喜歡吃什么自己做”為由,直接擺爛了。既然婆婆發話了,還說是為了照顧我的口味習慣,我也不好直接拒絕。做就做吧,反正我們也不一起住,一年半載的,也就做這一回,我自己吃的舒坦最重要。
相比第一次的臨時被趕鴨子上架,這次我有了準備。我娘家逢年過節,擺酒待客,有統一的宴席標準,叫“八大件”,全套包含8個涼菜,8個熱菜(炒菜),8個蒸碗。吃飯的人少的話,8個涼菜不變,熱菜和蒸碗共8個(婚宴例外,是10涼10熱,象征“十全十美”)。傳統的“八大件”是有固定的菜單的,而且有相應的禮儀文化說辭。現在不需要每一道菜原樣照做,但可以套用。
涼菜4葷4素,我只要配好菜,焯水、擺盤,讓老公給調一個涼菜汁,放在中間即可。上桌時擺好的菜放在四邊,中間置一拌涼菜的大盤,將涼菜適量放入中間空盤,再將調好的拌菜汁子澆上,攪拌均勻便可食用,稱之為“和菜”,取“和美”之意。
涼菜亦為下酒菜,多取農家常見的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四素一般以時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黃、或綠、或白,顏色較清爽,四葷多以醬肉、動物肝臟等雜碎入品,顏色較為深沉。上席正中必須放葉青的菠菜,左右兩邊分別為鹵豬耳朵和醬香牛肉等;左右兩邊正中為豆腐干、魔芋、黃豆芽等,下邊正中一定是蓮藕,兩邊可以是變蛋、酸辣雞胗等。
“八大件”是當地飲食風俗最正宗的代表,不僅味道多樣,而且在擺盤和上菜順序上也有一定的講究。一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為葷四邊為素菜的擺法,青葉在上代表青天,蓮藕為根代表大地,尊天敬地的思想完美的體現在飲食中。“八大件”的涼菜在細心的刀功下有著優美的外型,四素與四葷交相呼應,開席便注重色調的搭配,體現出色香味俱全的別具一格與特色。
熱菜也是八道,四葷四素,要求做到“爛、脆、酥、潤”,八個熱菜分為四湯四菜四蒸四炒,間隔而上,程序講究。涼菜正吃著,熱菜就按照一湯一干,先蒸后炒,先咸后甜的順序緩緩而來,熱菜以紅燒、清蒸、烹炸為主,口味上有酸辣、甘甜、清淡、醇濃之別。吃“八大件”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第一道熱菜必上清蒸雞皮粉,雞肉要帶皮,粉條一定要寬;第二道菜為糖醋或者紅燒鯉魚,合起來寓意為吉(雞)慶有余(魚),以圖時時吉祥。其余菜肴以時令安排,按照一個帶湯的蒸菜一個炒菜為序,上齊八個菜為標準。蒸菜為提前備好的菜肴,給廚房的主婦烹制下一個菜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但是,我的廚藝,自然是做不到的,尤其是炒菜不行。不過,沒關系,把做工復雜的菜式換掉就是了。我選擇了網上比較受歡迎的創意蒸菜。配好菜,做好造型,上鍋蒸熟,有的可以直接上桌,有的再澆個汁即可。這樣不僅做法簡單,對廚藝的要求不高,即便是我這樣的“小白”做出來的味道也不會很差,而且成品菜配色好,擺盤精致,顏值高。
果然,菜一端上桌,就驚艷了眾人,再配上對其中的食俗禮儀文化的講解,眾人無不折服,贊不絕口。我們結婚的時候已經臨近過年,小姑子一家3口就留下來一起過年了。五姨一家,以前就和公婆家走得近,住的也近,而且五姨夫是我們的媒人,他家的博士后表哥還是我們的主婚人,本來是要單獨設宴答謝的,干脆也湊在了一起,人多熱鬧。小姑子和表哥還拍了照片視頻,發到了朋友圈和親戚群里。這一下,婆家的所有親戚都知道了,紛紛夸贊婆家娶了一個“巧媳婦”,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眾位表姐妹表嫂都給“比下去”了,“有文化”就是不一樣啊。
這一頓年夜飯,我是出足了風頭,也給婆家掙足了面子。當然,“后遺癥”也很明顯,就是后來但凡我回去,婆婆再也不做飯了,理由是她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我那個標準的飯菜,怕我吃不慣,看不上她做的飯菜。
話說,我那是年夜飯兼宴客菜,自然是竭盡全力,做到我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日常吃飯,哪有一直要求按照這個標準來的?不過,我們一年到頭,也就回去一次,甚至孩子小、疫情的時候,直接選擇了“就地過年”,干脆沒回去。所以,結婚至今,已經第9個年頭了,我在婆家也就做了這一次年夜飯。
今年,我們按照婚前過年一家一年輪流的約定,在我娘家過的年。之前過年,年夜飯一直都是老媽操辦,如今老媽上了年紀,手抖眼花,一個人操持一大桌子菜,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結婚這么多年,我也早已不是婚前那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姑娘了,尤其是近兩年,一日三餐大半是我在做。廚藝雖不敢說是大有長進,但做家常菜或者簡單一些的待客菜,已經不在話下。所以,今年的年夜飯,就自告奮勇我來主廚。依然是傳統的“八大件”,列菜單、配菜、該蒸的蒸,該炒的炒,該燜的燜,該燉的燉,蒸鍋、炒鍋、高壓鍋,同時開火,再沒有了當年在婆家做年夜飯的緊張與為難。老媽打下手,老公在客廳招呼客人,井然有序,有條不紊。飯菜上桌,一大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