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戰進行到1944年12月,放眼二戰全局,無論在東線戰場還是西線戰場,無論在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還是中印緬戰場,無論是德軍還是日軍,都已經瀕臨全面崩潰,正在做著最后的垂死掙扎之際。
中國戰場上,國民黨100萬精銳部隊卻在“豫湘桂會戰”中被日軍一口吃掉了60萬……
更為不堪的是,此役的第一階段,湯恩伯部37天竟然丟掉了38座城市,嚴重影響到中緬印戰區美英盟軍的戰略統一布局。
中國軍隊的“不堪一擊”被與法國軍隊的“40天投降”并列,使得國民政府在國際上的聲譽嚴重受損。
一時間,國民政府的形象在國際國內輿論的一片討伐聲中,跌入了歷史最低谷!
前言
發生于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會戰”,100余萬國軍精銳不敵50萬日軍乙種、丙種師團,以自身傷亡60萬人的代價,僅僅對日軍造成了5萬人的殺傷,中日雙方的戰損比率竟然超過了10:1
在這場歷時8個月的大型會戰中,國民政府喪失了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其中包括中美空軍混合航空隊的7個重要基地和36座機場。
百萬國軍精銳之大潰敗,導致了20余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喪,將6000萬中國人民置于淪陷區日寇的鐵蹄之下……
而此時的日軍,放眼二戰全局,已是強弩之末。國軍在這樣的時刻,竟然打出了如此糟糕的戰績。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損失殆盡,作為日本陸軍主力的甲種、乙種師團大部分都已調離了中國戰場,前往東南亞地區及太平洋的幾個小島上作繭自縛,做最后的垂死掙扎。
此刻,留在中國戰區的日軍已經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然而,盡管如此,國民黨100萬精銳部隊仍然在這樣的大好局面下打出了這樣慘不忍睹的敗仗,著實讓一直堅定支持蔣介石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大跌眼鏡,連連搖頭。
此役的慘敗,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直接使得其后召開“雅爾塔會議”時,美國、蘇聯、英國直接拋開了中國,不再像之前的“開羅會議”一樣邀請蔣介石赴會。
“雅爾塔會議”在中國“缺習”的情況下,美、英、蘇三大巨頭在劃分戰后利益過程中,直接忽視了中國作為盟軍主要軍事力量的應得利益。
中國因“雅爾塔會議”而蒙受的利益損失,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時隔80年后,在地緣政治上,至今仍然影響猶在。
一、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的作戰意圖
日本自發動侵華戰爭開始,因抱定“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所以,在1937年至1939年期間不僅頻繁地發起大型戰役,還不斷從本土向中國增兵。
但日本畢竟是一個島國,且不說資源有限全靠進口,畢竟其人口也只有7000余萬。這樣的情形下,日本如何能夠撐得住長期的持續戰爭。
所以,自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之后,日軍就再也攻不動了。
自1940年起,中日軍隊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就很少主動發起大型戰役了。
日軍在中國雖說投入了100多萬部隊,也占據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但彊域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有著無盡的防御縱深,以及無窮的人力資源。
盡管國民政府一敗再敗,從南京退到武漢,又從武漢退到重慶,但誓死不降堅決抗戰的立場卻從未動搖過。
這就讓日本軍部大本營戰前制定的“速戰速決,以打促降,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徹底泡湯。
就這一點來講,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是頗具民族大義的。蔣介石被日軍從南京一路攆到武漢的時候,仍然振臂高呼“以空間換時間,真正的戰斗才剛剛開始!”
如此耗下來,到了1941年,日本的國力就嚴重跟不上戰爭的節奏了。石油和橡膠作為最主要的戰爭資源,日本本土是沒有的,全部依賴向美英等國進口。
可是,戰略資源貿易一是費錢,二是隨時有可能遭到禁運。而日本此時的國庫早就已經掏空,美國雖尚未參戰,但已經對出口日本的戰略物資做出了限制。
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看不到勝利希望的情況下,只得把戰略物資的掠奪擴大到東南亞地區。
但是,東南亞一直都是英美的勢力范圍。日本想動這塊“蛋糕”,等同于與英美等國宣戰,必須好好地掂量一下。
此時的日本軍部大本營就像賭桌上輸紅了眼的賭徒,就差把底褲也押上去了。于是,不管不顧的日本海軍于1941年12月7日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本著豪賭一把的念頭,日軍于12月7日同時對關島、威克島、中途島、菲律賓群島、 馬來亞半島,以及中國香港發動全面進攻。
全面爆發的太平洋戰爭,終于把美國拖入了二戰。
1941年12月8日,美國、英國對日本宣戰。
1941年12月9日,中國對日本、德國、意大利三國同時宣戰。
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后的第23天,1942年1月1日,英國、美國、蘇聯、中國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6個月后,隨著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一敗涂地,喪失了制海權的日本再也無法通過海上交通線將東南亞地區掠奪到的戰略物資運輸出來了。
而踞守在東南亞地區的日軍,也失去了從海上獲得補給運輸的渠道。
要想不讓困守東南亞地區的50萬日軍困死、餓死,唯一的辦法就是從中國開辟出一條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陸上交通線,由這條陸上通道向東南亞地區的日軍進行基本的物資補給。
于是,日本軍部大本營將連接平漢鐵路、粵漢鐵路、湘桂鐵路直達越南河內的“中國大陸交通線戰役”,視為在中國戰區的特級作戰計劃。
日軍如果能夠達成目標,該陸上通道就能直達已經被其占領的越南,從而確保東南亞50萬日軍戰略物資的運輸及軍隊的日常補給。
二、“開羅會議”,盟軍擬定的4項戰略目標
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應美、英邀請,攜夫人赴埃及開羅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會晤,史稱“開羅會議”。
此次會議首次明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位列世界四強(中、美、英、蘇)。
會議決定把緬甸、泰國和越南從盟軍東南亞戰區中劃出來,加上印度一起,與中國戰區合并,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
會上各國分工明確:
1、美、英、加、澳、新等國確保在1944年上半年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選擇某處登陸(后來選了諾曼底),然后向西線縱深發起攻擊,進逼德國本土。
2、美國海軍第7艦隊,以及不少于20個師的地面部隊、5000架飛機,負責殲滅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包括解放東南亞及對日本本土發動轟炸。并以此調動日本陸軍主力南下馳援,減輕中國戰場的壓力。
3、蘇聯軍隊負責蘇德戰場及東歐戰場,確保在1945年1月之前,殲滅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及仆從國軍隊,然后揮師西進,逐一解放東歐各國并殲滅區域內的德國占領軍。
4、中國軍隊負責殲滅中國境內的全部日軍(包括盤踞滿洲的關東軍),阻斷日軍向東南亞地區的陸上交通線。中國駐印軍南下配合美軍對盤踞東南亞地區的日軍展開作戰。
開羅會議,這是蔣介石一生中最為風光的時刻。由夫人宋美齡擔任翻譯,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兩大巨頭平起平坐,把酒言歡,隱約間已是指點江山的大國領袖風范。
但是,今天的我們站在后人的視角上看待“開羅會議”所列出的這4項議程——
其1、2、3項,美英及蘇聯軍隊幾乎100%完成了各自的作戰任務。
唯有第4項,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對自己所應擔負的作戰任務,一項都未完成。
盡管當時的羅斯福和丘吉爾都相信,從當年中國遠征軍卓越的表現上看,裝備了全副美械的中國軍隊完全有與日軍一戰的能力和實力,也絲毫不遜色于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但蔣介石最終還是讓大家失望了,雖然中國軍隊能戰敢戰,但此刻蔣介石的心思卻并沒有完全放在與日軍的作戰上,他竟然提前琢磨起了抗戰勝利后的中國政治格局。
蔣介石從開羅返回重慶后,并沒有第一時間召開軍事會議向將領們傳達開羅會議擬定的戰略任務,更沒有思考怎樣去切斷日軍從中國通往越南的陸上交通線,而是將戴笠召至官邸,對這個特務頭子說道:
“日本人遲早都要敗的,日軍是疥癬之疾,是皮膚病,擦擦藥就會好。而共產黨是心腹之患,是心臟病,是會要人性命的!”
三、豫湘桂會戰,日軍的戰前部署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1944年初,日軍已經從中國派遣軍抽走了13個師團,從關東軍抽走了7個師團,總計從中國戰場上抽走了20個師團投入到了東南亞戰場,就連航空隊都調走了幾乎三分之一。
此時留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各師團,一大半都是乙種、丙種師團,其新兵多為才從本土補充來的,以及剛從臺灣和朝鮮招募來的。
這些新兵蛋子大都缺乏嚴格訓練,與戰爭初期侵華日軍老兵的戰斗力相比,完全不可相提并論。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海軍還能有一些艦船出沒于菲律賓群島以及馬來亞半島擔負運輸任務。
但是到了1944年,隨著美軍第7艦隊的驅逐艦和潛艇在這些海域多次伏擊日艦后,日軍的海上運輸線已經被徹底切斷。
此刻,打通平漢鐵路、粵漢鐵路、湘桂鐵路直達越南的這條陸上運輸線,成為了侵華日軍的當務之急。
并且,迅速摧毀中美空軍分布在湖南、廣西的機場也是重中之重。
因為從這里起飛的B—29轟炸機,已經能夠飛臨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和掃射了,嚴重挫折了日本國民對戰爭繼續堅持下去的狂熱信心和決心。
為此,日本軍部大本營制定了“1號作戰計劃”,在兵員已經極度枯竭的情況下,仍然發動了“中國大陸交通線戰役”。
因其作戰區域涵蓋河南、湖南、廣西,史稱“豫湘桂戰役”。
此役,日軍從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和南方軍抽調集結了50萬兵力,作戰計劃共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主力部署于黃河南岸,佯作沿平漢線南下,當進至許昌、鄙城地區后突然向西迂回,圍殲國民黨第一戰區主力,首先打通平漢線。
第二階段:乘勝圍攻長沙的國民黨第九戰區主力,打通湘桂鐵路起始點。
第三階段:進擊桂林的國民黨第四戰區,從而徹底打通湘桂鐵路,直達越南河內。
四、豫湘桂會戰,國軍的戰前部署
客觀地說,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隊在戰前就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作戰計劃。
這是因為蔣介石自“開羅會議”結束返回國內后,其戰略思想已經發生了偏移,蔣介石篤定在美軍的打擊下,日軍的實力會越來越弱,戰爭已經持續不了多久了。
蔣介石為何對“豫湘桂會戰”如此不上心?
那是因為蔣介石判斷,日軍已經是一個被切斷了動脈血管的病人,不用旁人動手,光是不停地失血,就能致其于死地。更何況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還站著一群美國人,時不時還給這個病人補上一刀。
既然抱上了美國人的大腿,蔣介石就再也不愿意像抗戰之初那樣,拿著自己的“血條”去與日本人拼消耗了。
蔣介石的出發點其實也是有一些根據的,據戴笠給他的情報,日軍“1號作戰計劃”,是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孤注一擲的最后一搏了。
據軍統情報顯示,日軍為了準備這次戰役,其國內把所有壓箱底的存貨都搬出來了。
譬如油料,就連政府機關車輛油箱里的汽油都被一滴不剩地抽了出來,全部集中保管,準備運往中國戰場。
因此,此時的蔣介石不愿再與困獸猶斗的日軍拼命了。
但奇怪的是,不拼命沒問題,但相應的防御卻也根本未做任何部署,就連統一的作戰計劃都沒有,談何應對這次戰役?
結果可想而知,豫湘桂戰役前期,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計劃和統一的部署,無論是一戰區的蔣鼎文,還是九戰區的薛岳,都是各自為戰,幾乎沒有友軍配合。
因為缺乏友軍的支持和配合,只能打到哪算哪了,結局聽天由命!
蔣介石一門心思保存實力,坐等勝利的想法,其結果卻是讓日軍長驅直入,白白斷送了幾十萬國軍的性命,以及2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的6000萬同胞成為了淪陷區里的待宰羔羊。
五、國民黨軍隊悲催的戰役過程
由于蔣介石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致整個豫湘桂會戰完全是按著日軍戰前制定的“1號作戰計劃”的節奏進行,使其一共分為3個階段的戰略目的一一順利達成。
1、豫中會戰
豫中會戰,湯恩伯率30萬精銳不敵岡村寧次所轄的15萬日軍,新鄭、尉氏、廣武、汜水、滎陽、密縣、許昌、鄭縣、禹縣、臨汝、登封、寶豐、魯山、郾城、漯河、遂平、西平、澠池、洛寧、陜縣、盧氏相繼失守,直至5月25日洛陽淪陷而告結束。
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上將率部掩護友軍撤退時,于陜縣秦家坡遭遇日軍伏擊,壯烈犧牲。
湯恩伯部短短37天里丟了38座城,余部潰不成軍,敗兵在逃亡的路上還不忘騷擾百姓,因而激起民憤,不少敗兵被老百姓繳了械,甚至被圍毆而亡。
“水、旱、蝗、湯”,湯恩伯作為河南四害之一,真是丟人丟到家了!
戰后,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雙雙被撤職查辦。
2、長衡會戰
曾經三次用“天爐戰法”打敗日軍的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這次不靈了。
說白了,所謂的“天爐戰法”就是兵分三路,左右兩路提前于后方設伏,頂在最前端的中路邊戰邊退,誘敵至伏擊圈后,左右兩路合圍,中路開花,以此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就這三板斧,薛岳已經用了三次了,日軍早已摸透了薛岳的路數了,所以這次“老虎仔”的招數就不管用了。
“絕招”一旦失靈,薛岳的40余萬守軍馬上就敗給了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轄下的20萬日軍。危急時刻,國民黨保存實力的痼疾再一次淋漓盡致地被薛岳和蔣介石完美地展現出來。
長沙失陷前,薛岳手上只剩下兩個軍了,一個是駐防衡山縣的方先覺的第10軍,這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另一個是駐在長沙附近張德能的第4軍,這是一支粵軍,是薛岳的嫡系部隊。
薛岳打算自己先跑路,率第9戰區長官部和直屬部隊率先撤出長沙城,這就需要有其他部隊繼續留在城里御敵,為自己的安全撤退爭取時間。
可是薛岳又舍不得丟下嫡系第4軍,于是命令駐扎在衡山縣的方先覺率第10軍過來接防長沙城,掩護第4軍退守衡陽,自己則率第九戰區長官部和直屬部隊退往茶陵。
可蔣介石不同意薛岳這樣做,蔣介石直接命令張德能的第4軍接防長沙城,為駐扎在衡山的方先覺第10軍爭取時間退守衡陽。
后人每每提及這段史實,真的要被薛岳和蔣介石的這番操作笑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死到臨頭了,還只顧著保存嫡系……
張德能無奈,只得率第4軍留守長沙城,城破之后卻扔下部隊不管,只顧著自己逃命,最終被蔣介石下令槍斃。
一名堂堂的國軍中將,沒有戰死沙場,最后卻死在了刑場,可悲可嘆!
倒是方先覺率第10軍退入衡陽后,竟能以18000人馬力敵50000日軍,死守衡陽47天,成為了整個長衡會戰的唯一亮點。
但是,方先覺最終卻率部投降,使其本人在史書中也并不十分光彩。盡管如此,方先覺脫難后,蔣介石仍然給他頒授了一枚青天白日勛章。
3、桂柳會戰
長衡會戰結束后,日軍從湖南、廣東及越南3個方面向廣西進攻,開始了桂柳會戰。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本來下定決心與城池共存亡,打算率20余萬守軍與岡村寧次率領的16萬日軍拼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
無奈白崇禧為了保存實力,當戰役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突然密令自己的嫡系部隊第31軍和第46軍撤離戰場。
白崇禧這么一搞,軍心大亂,其他的部隊也不傻,你桂軍能跑,我干嘛不跑?
白崇禧此舉,其實非常不明智,仗已經打到這個份上了,真沒必要這么去做!
第31軍駐守桂林城區,在桂林城防副司令兼第31軍軍長賀維珍的率領下,在之前的戰斗中打的英勇頑強,其戰績可圈可點。至接到白崇禧密令撤退時,該軍已大部陣亡。
可是,因為這一退,31軍不僅無功,反倒落下了一世罵名。
第46軍與第31軍的境況大同小異,部隊撤退時也沒有剩下多少人了,不退是功臣,這一撤則成為了罪人。前面英勇戰死的官兵,全都白白犧牲了……
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眼見大勢已去,只得下令全線撤退。
中國守軍全線潰敗之后,日軍南方軍第21師團一部從越南突入中國,向廣西扶綏攻擊前進,并很快與岡村寧次所部會師。
至此,從中國東北直至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終于被日軍全部打通。日軍以傷亡5萬余人的代價,順利達成“1號作戰計劃”的戰役目的。
之后,日軍沿黔桂公路繼續追擊向貴州退卻的國軍殘部。于1944年12月2日攻至貴州獨山,逼近四川,兵鋒直指陪都重慶。
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甚至已經做出了將政府及軍隊重要機關向藏區轉移的計劃,以備日軍攻入四川時,再來一次政府大遷移。
值得慶幸的是,第29軍軍長,號稱“飛將軍”的孫元良在最最關鍵的時刻站了出來,率領該軍殘部900余人在獨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盡殲日軍先頭部隊200余人,以一夫當關之勢擋住了日軍。
而岡村寧次也見好就收,命令部隊停止追擊,撤回廣西河池,桂柳會戰至此結束。
有后世好事者撰寫孫元良獨山一仗,稱:
“飛將軍在北伐南昌、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蚌會戰中均有臨陣脫逃行為,若加上1949年從成都逃臺,一生總共經歷過5次。
但獨山一役卻反其道而行,有此一夫當關之勇,其后就算逃跑一百回,委員長也舍不得殺飛將軍的頭!”
六、豫湘桂會戰的失利,在國際上給中國帶來的惡劣影響
豫湘桂會戰大潰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對外戰爭中的最后一次大規模失敗,國軍以百萬之眾不敵日軍拼湊出來的20個乙種、丙種師團。
該役,中日雙方戰損比竟然高達10:1,這讓剛剛參加完“開羅會議”四巨頭之一的蔣介石顏面盡失,著實下不來臺。
歷時8個月的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僅5萬余人,而國軍傷亡超過60萬,致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貴州等省的大部或局部地區淪陷,其中包括洛陽、長沙、福州、桂林4座省會城市,以及146座大小城市。
中美空軍混合航空隊位于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南寧的7個重要基地和36個機場,也在此役中盡落敵手,損失航空器材超10萬余件。
同一時期,盟軍在西線阿登森林雖然也曾遭遇過德軍拼死最后一擊,雖然讓美軍遭受重大損失,但美軍卻很快穩住了防線,反手就將圍攻巴斯托尼的德軍殲滅。
而東線戰場上的蘇軍,同一時期則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將德軍最后的裝甲集團徹底打爛,東線德軍從此再無還手之力。
只有中國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被一撥日軍的二流、三流部隊打得一潰千里,毫無招架之力。
羅斯福、丘吉爾得悉戰報,先后給蔣介石發去電報詢問緣由,對中國戰場上日軍突然逆轉的戰局表示出極大的擔心。
丘吉爾曾經私下對其幕僚評價這場戰役:
“這就好比一個垂死掙扎的瀕危病人突然回光返照,三個回合就把蔣先生揍得滿地找牙!”
七、豫湘桂會戰的失利,為二戰結束后的中國種下了惡果
豫湘桂會戰大潰敗的結果,直接改變了戰后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其產生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存在。
一年前的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同盟國26個國家一致通過的4項決議中的前3項,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均順利完成了。
唯有涉及中國戰場的第4項,蔣介石重慶政府卻未能完成。
隨著日軍在此役中成功打通了從中國東北直至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開羅會議”上同盟國擬定的“切斷東南亞日軍補給線”的戰略目標徹底宣告失敗。
而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等盟國領袖也就此對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是否能夠“殲滅中國境內的全部日軍,以及中國駐印軍配合美軍對盤踞東南亞地區的日軍展開作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亞半島舉行的“雅爾塔會議”,這是一次關于制定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關鍵性的首腦會議。
羅斯福安坐主位,與丘吉爾談笑風生,盡管斯大林一臉陰霾,但美國、英國、蘇聯三國無可爭議的最終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利益的獲得者。
而一年前在“開羅會議”上與羅斯福、丘吉爾平起平坐的同盟國四巨頭之一的蔣介石,卻被摒棄于“雅爾塔會議”之外。
關于蔣介石未能獲邀參加“雅爾塔會議”,中國二戰史研究者們大都認為,國軍在“豫湘桂會戰”中的大潰敗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同盟國26個國家一致通過的4項決議,就是給各主要盟友布置的“家庭作業”,讓我們再一次來看看這4道作業題:
1、美、英、加、澳、新等國確保在1944年上半年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選擇某處登陸(后來選了諾曼底),然后向西線縱深發起攻擊,進逼德國本土。
2、美國海軍第7艦隊,以及不少于20個師的地面部隊、5000架飛機,負責殲滅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包括解放東南亞及對日本本土發動轟炸。并以此調動日本陸軍主力南下馳援,減輕中國戰場的壓力。
3、蘇聯軍隊負責蘇德戰場及東歐戰場,確保在1945年1月前,殲滅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及仆從國軍隊,然后揮師西進,逐一解放東歐各國并殲滅區域內的德國占領軍。
4、中國軍隊負責殲滅中國境內的全部日軍(包括盤踞滿洲的關東軍),阻斷日軍向東南亞地區的陸上交通線。中國駐印軍南下配合美軍對盤踞東南亞地區的日軍展開作戰。
前3題,美國、英國、蘇聯等主要同盟國圓滿完成了答卷。
第4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卻交上了一紙白卷。
沒有了蔣介石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已經不寄期望于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能夠獨自消滅中國境內的日軍了。
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蔣介石的重慶政府如果能夠堅持到盟軍登陸日本前,不再出現大的失利,那就是勝利。
于是,美英兩國都寄希望于斯大林,期望蘇聯能夠出兵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
由于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會戰中的“精彩表演”,以致蔣介石失去了“雅爾塔會議”的參會資格,也就此失去了任何關于中國戰場的發言權。
其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中國的利益,在沒有中國人參加的國際會議上被外國人拿去做討價還價的籌碼。
蘇聯軍隊在德國投降3個月后出兵中國東北,如砍瓜切菜般的迅速殲滅了從1914年開始就盤踞在東北長達31年,總數達70萬人的日本關東軍。
而作為回報,英美承認外蒙事實上獨立的現狀,蘇聯獲得了中國大連、旅順的租借權,以及中國南滿鐵路、中東鐵路的經營權……
歸根結底,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了讓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美國、英國、蘇聯三國簽定的“雅爾塔協議”,實質上就是美國人、英國人把中國人的利益賣給了蘇聯人。
1945年8月14日,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的所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實就是“雅爾塔協議”中,蘇聯如何獲取中國利益的翻版。
而這一切,都是拜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會戰”中,其慘不忍睹的糟糕戰績所賜!
回到主題,1944年豫湘桂戰役中,百萬國軍大潰敗,在美英盟友中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不僅被人看不起,更嚴重地損害了自己作為戰勝國本應在戰后獲得的利益!
直至新中國成立6年后的1955年,我們才從蘇聯人手中收回了大連、旅順的租借權。
而這一切,都是緣于百萬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令人折服的傲人戰績所致,連對手都欽佩的軍隊,還有什么是辦不到的?
由此,再一次印證了那句戰爭名言——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本文資料引自——
郭汝瑰、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