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在96歲生日時,曾說: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系,就能夠創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
01
寫在前面
讀書是向上進步的階梯,也是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重要途徑,無論在什么年代知識淵博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高學歷人才在求職市場中,也占有著明顯的優勢。然而,博士身份雖然令人羨慕但攻讀的過程也充滿著挑戰:收入來源、科研壓力、年齡壓力……
隨著大學教育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加上畢業生的逐漸增多,以及“水碩”、“水博”現象的存在,很多人對高學歷的態度有了改變,包括碩博生的學術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受到議論,這無疑會使得博士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此外,博士畢業后同樣面臨著就業挑戰:高校的“非升即走”、博士薪資與企業用工成本的不匹配、較少的招聘需求崗位等等。“讀博”,如同“賭博”,其收益與成本的高度不確定性,使得是否讀博的問題一直熱度不減。
今天,筆者將分享一篇去年發表于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上的文章。盡管論文的研究方法較為簡單,但是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希望這篇論文的研究結論能夠為正在糾結在碩士畢業后,找工作還是申博的香樟讀者提供啟發和幫助。
引言
02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觀點一直被廣泛驗證。據此可以推斷,擁有博士學歷的人比最高學歷為碩士的人應該賺得更多。
博士培養的首要目標是高效地再生產科學人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在非學術領域就業。隨著擁有博士/碩士學歷人數的比例不斷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存在的跨領域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差異,也極有可能會在博士和碩士之間出現。
這篇論文的核心貢獻在于,通過比較職場中擁有博士學歷和擁有碩士學歷人的工資,分析在某些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博士頭銜能否多帶來工資,以及能多帶來多少工資。更為重要的是,考慮到攻讀博士期間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文章還進行了考慮機會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評估是否有必要讀博。
03
文獻梳理
(一)讀博,并非出于學術興趣
博士培養項目的設立是為了使得成為學者/研究人員的過程正規化。然而,隨著博士人數在學術崗位之外的迅速增加,如何解決博士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已有文獻發現博士學歷持有者對于非學術性工作的非金錢方面的滿意度較低,這表明博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工資溢價。探究博士對貨幣和非貨幣結果的偏好有助于理解科學與高薪之間的關系。
盡管科學研究并不是只有博士才能從事的活動,但似乎有理由認為攻讀博士的人更喜歡做研究,因而他們也更有可能以更高的標準和更自主的方式要求自己以及管理他人。因此,理論上博士更容易獲得職業等級最高的專業化和管理崗位。
當然,在高校或研究院以外工作的博士,也更有可能面臨技能不匹配的風險,導致他們難以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此外,攻讀博士期間所受的資助和資助類型也可能會影響博士的就業選擇,例如,在博士后期間接受非學術組織的資助更有利于過渡到私營部門就業。
(二)勞動力市場不匹配的潛在因素
工作不對口是阻礙人們職業發展的重要原因,這可能會以過度教育(個人能力對于所得到的工作而言并不重要)、技能不匹配(個人沒有充分利用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并可能失去未使用的技能)等形式出現。
盡管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可能帶來好處,如正外部性、主觀幸福感等,但是勞動力市場的錯配同樣也會帶來壞處。已有大量文獻關注畢業生過度教育,然而針對博士生工作不匹配的實證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典型事實
04
表1展示了2011-2020年,英國擁有博士學歷和擁有碩士學歷的人數變化情況,第一列是擁有碩士學歷的人數,第二列是擁有博士學歷的人數,第三列是擁有博士學歷占碩博人數的比例,第四列是擁有博士學歷占全部人數的比例,第五列是擁有博士學歷相對于擁有碩士學歷的比重。從結果中可以看到,平均而言,博士生約占研究生總數的20%。
表2展示了擁有博士學歷和擁有碩士學歷人群的小時工資在個人特征、學科領域、工作領域、本科成績(近似學術能力)等方面的異質性。為了理解技能使用和基于職業的社會階級等級,文章分別采用專業知識對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自主水平的職業水平信息,來衡量專業化(某一特定專業知識或理解對職業特定重要性的信息)和自主化(工作自主性在工作任務、方法、質量標準和強度等方面的平均水平)。當然,這里也遺漏了其它重要決定因素,如獲得工作的渠道、獲得學位所屬的高等教育機構信息等。
從結果中可以看到,j按性別劃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間比在碩士之間要平等得多;k按膚色劃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間比在碩士之間要平等得多;l博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間學習了數學/科學、人文社科、醫學等,碩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間學習了藝術、教育、計算機、工程技術等,是否讀博造成的平均薪酬差異在不同學科之間的異質性很大(在法律和經管領域,博士學歷似乎是一個不利因素,因為這些博士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薪酬已經達到了碩士水平);m三分之一的博士在學界工作,大部分行業博士和碩士之間的薪酬差異很小,這可能是許多博士過度教育的系統性案例;n通常,具有管理職能的崗位薪水更高,但是許多博士從事的工作并沒有管理職責;o博士在就業方面的專業化程度遠高于碩士,碩士在就業方面的自主權程度遠高于博士;p總體而言,那些在本科學習中表現較差的博士和碩士比那些表現良好的人賺得更多,但是由于對不可觀測因素自選擇的存在,因而該結論不能被過分解讀。
05
回歸結果
考慮到在所有可觀測到的變量中,沒有合理的外生變量,因而文章分別采用OLS、傾向得分匹配、逆概率加權等方法來估計不同識別假設下的博士薪酬溢價。結果如表3所示。與OLS相比,傾向得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權得到的系數更大,這意味著攻讀博士會產生更大的薪酬效應。此外,男性、白種人、居住在倫敦的人以及在私營部門工作的人的時薪更高。總體而言,博士學歷除了帶來的薪酬優勢外,最主要的區別似乎是首先要獲得一個管理崗位。
接下來,作者還進行了考慮機會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評估是否有必要讀博。考慮以下成本(機會成本[即讀博]時間為3年):j攻讀博士的學費;k攻讀博士期間失去的工作收入(排除獎學金);l攻讀博士期間失去的工作經驗。為簡化起見,文章以本土自費博士生為例,采用表3計算得到的讀博帶來的小時總工資溢價,并假設工作年限為36年(每周37小時,每年52.14周),最終得到不同情境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攻讀博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是有積極回報的。盡管如此,它基本上只是在彌補最初的赤字,特別是如果考慮到一個人能夠更早獲得收入的經濟優勢。然而,在獲得博士學歷后的幾年里,薪酬溢價較為溫和,在接近退休年齡時達到頂點,之后略有下降。溢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且在女性中溢價更高。
然而,上述成本收益分析高度依賴于是否以及在哪個階段,任何碩士或博士都將承擔管理責任,同時假定專業化是由博士頭銜本身保證的。這也證實了盡管讀博加深了一生中的經驗知識,但是機會成本仍然特別高。
政策背景
06
這篇文章發現讀博確實會有一些額外的好處。然而,在某些條件下,個體為獲得博士學歷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會在其一生中抵消該溢價。即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博士的溢價也需要時間。
總體而言,博士學歷似乎并不是收入溢價的關鍵因素——不同層次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通過將這種特定類型的教育水平與勞動力市場的機會和陷阱相匹配來提高博士學歷持有者的潛力。
文章的發現為勞動力市場不匹配問題提供了經驗依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有機會去管理他人,且越早地運用這種橫向技能,其生活將會變得越好。
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攻讀博士的時間、將博士學歷與其它研究生學歷(如PGCA、DBA等)相比較、考慮攻讀博士的個體在本科/碩士期間的學業情況等。
07
讀博是一件既理想又現實的事,往往現實主義者會在現實面前受挫,理想主義者會在理想面前折戟沉沙。研究走進錯誤的方向是常有的事情,長時間的努力卻換來失敗更是家常便飯。因而,讀博期間需要堅韌的毅力,更需要出眾的科研天賦。
盡管這篇論文發現讀博能夠帶來收入溢價,但是也應警醒這條路并非適合所有人(在某些條件下,個體為獲得博士學歷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會在其一生中抵消該溢價)。如果僅為了以后拿多少工資來讀博,我想在整個做研究的期間一定會非常痛苦。讀博只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頭銜,更不是一種榮譽。只要肯努力,人生到處都是舞臺,擁有高學歷也不一定獲得人生幸福。人的一生有多種選擇,重要的是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錢學森在96歲生日時,曾說: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系,就能夠創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我想,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更應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與讀博初心。
—版權聲明—
來源:考博圈,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刪除或修改!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