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茹毛飲血、鉆木取火,到刀耕火種,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化、生物演變過程。草,是大自然的衣裳,伴隨大地而成長、伴隨日月而榮枯。
我們小時候能記得的,草是用來喂牛的,用來燒鍋的,而不是用來觀賞的。甚而至于,我們對草是沒有好印象的,乃至痛恨之:斬草除根!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是侃空,也不是矯情!
那時,農村里喂牛,或者喂羊、驢,還有馬、騾子,都需要草,當然喂草是有講究的,各種不同的青草喂各種不同口味的牲口,這不用說。冬天就更講究了,大多是茅草最佳,因為那時人都吃不飽,也有喂稻草啊什么的,給點高粱那算是給牲口改善伙食了,不像現在都是飼料當頭,甚至還有貓糧狗糧豬飼料。當時的農村,家家都養豬,自然需要豬草,所謂豬草,實際是豬菜。豬比較講究,進化得比較超前,一般草是吃不動的,除非水草還行。
草這么用途,輪到咱們人,燒鍋用草就靠勤快了。農村里從來不缺草,只缺勤快的人!各種植物的秸稈,麥穰、稻草、豆秸、柴禾、芝麻桿、枯樹枝、落葉、農田里拔出的雜草、瓜藤等等,均能用來燒火。當然主打是稻草和麥穰,還有就是廢木樹枝。那些勤快聰明“眼頭活”的人家,到了秋天,草木枯黃,正是儲存一年燒鍋用的村料的好時節。夏天的麥草,秋天的稻草,都被囤積起來。院子里、院子外、路口和小園田的田頭,都堆滿了各種形狀的大草堆。我們蘇北叫做草堆。蘇中那一帶叫做草垛,斯文一點。堆草堆也是很有學問的,麥穰草堆與稻草草堆也是各有學問。這里我就不多說。
順便說一下城里的燒鍋做飯,因為小時候我也有城市生活的“履歷”。城里人家燒的是煤球,比以前燒煤塊、煤渣高級了一步,黑乎乎的煤炭被模具壓制成碳球,許多條件好的城里人都會提前儲存。大集體時代,煤炭是稀缺品,是“控制品”,買煤炭還需要煤票,后來逐漸取消了煤票。我沒見過煤票,只是風聞而已。我那時很小,經常到城市的親戚家里去。給碳爐子換煤球,是我在親戚家里的“眼頭活”,不能換得早,浪費;不能換得遲,滅了火種再燃燒起來可得費事了,不免滿院子滿巷子濃煙滾滾,還會耽誤吃飯燒水。所以,換煤球不僅是“眼頭活”,也是技術活——碳爐子的下方有個風孔口子,那個蓋蓋子的學問大得不得了,不早不遲不大不小恰恰好才是好,如何拿捏,也要學習和觀察的。記憶中,學這個我很快進入情況,估計現在這些小孩子,跟我沒法比。
寫著寫著,我被拉回了舊時光。記憶中,每到月光皎潔的夜晚,我們最喜歡玩的游戲是藏懵懵,也就是捉迷藏。那家家戶戶的大草堆、小草堆,自然是我們最喜歡藏身的地方。有時我們小伙伴們頑皮得很,會點火玩,不小心燒了大草維,差點“火燒連營”,惹得村里人端盆提桶來救火。事后查出誰是點火者,誰就成了罪魁禍首,“殺人、放火”這是農耕時代大罪!除了被柳條抽,還得賠人家草。印象中我沒放過火,也記不得防火人的名字,只是隱約聽說有人泄憤偷偷放火的,更惡劣的是還放火燒了人家的楊樹,這是農村里的江湖,哪里都有不稀奇。
那時候,一到秋天,能割的草,無論田野里的雜草,還是河塘邊的蘆葦,都被割得干干凈凈,光光禿禿。最好燒、最耐燒的草,是野蘆葦和灌木叢,當然還有我們柳編人家的柳線,是冷颼颼濕乎乎的冬天鍋門里引火的好材料。最不經燒的草是毛草和樹葉,全是薄薄的葉片,輕飄飄的,曬干了更沒有斤重,一大把草進灶膛里,呼啦一下就沒有了,不像玉米棒穰,耐燒,經久不滅的“硬草”,適合蒸饅頭、炸肉圓等長時間的燒火。最不好燒的草是蒲葦,又肥又長的葉子里都是水,總也曬不干似的,一燒凈冒黑煙,我們家經常“嘔狼煙”。
那時,農村人家一到夏天,就要漚綠肥,就是把青草堆起來,用河溝里的淤泥密封起來發酵,然后當肥料用。你看,漚綠肥要用草;生產隊養牛養豬,離不開草:每戶人家燒火做飯,主要靠草。所以,那時的草是真正的寶貝呢。你看,道路邊、田埂上,角角落落,到處是光禿禿一片,哪里還需要什么除草劑啊,人們的需要比除草劑厲害多了。
草割光了之后,就是摟草了。有一種專門用來摟草的用具,叫筢子,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也有用粗鐵絲制成的。筢子有大有小,大筢子是大人用來摟草的,小孩子用的是小筢子。摟好的草,一堆堆聚集起來。然后用扒箕子、箉簍子裝起來,會裝的,能裝得跟小山似的,不像有的人裝草不多,還老是撒了。
地上的樹葉也是一種好燃料,能掃的掃起來,不好掃的,就用一根粗鐵絲,一頭在石塊上磨尖了,用來穿地面上樹葉,另一頭彎成細孔,穿上細細的塑料線,用來盛放樹葉。線長的,穿起來的樹葉拖在地上像長龍。穿多了,把樹葉擼下來堆起,然后繼續穿。也有用細細的枝條直接穿的,穿滿了,連枝條一起存放起來。摟草也罷,穿樹葉也罷,最讓人討厭的是那些鐵蒺藜,一不小心就沾滿褲腳、衣袖,如果扎到人疼得很。鐵蒺藜莖稈比較高,猶如木質一般堅硬。鐵蒺藜是這種植物果實的名稱,橢圓形,成熟前是青黃色的,成熟后呈褐色,渾身是尖尖的刺,粘性強,見到什么都容易沾粘。關于鐵蒺藜,我還要專門寫一篇。實在沒有柴火燒的時候,大人們也會去砍鐵蒺藜,雖然很煩人,但莖稈很耐燒,類似于玉米棒穰那種“硬草”的一種。
需要木材的時候,有的人家會砍掉樹木,那些枝枝葉葉都是好東西,還有那留在地下的樹根也是很好的燃料,許多人家費了很多勁也要把樹根挖出來,除為了燒火,也為了“地勁”——樹根在地下,土壤就會貧瘠好多年,再栽種別的東西不肯生長。刨樹根有專門的用具——鐵鎬。一端粗壯鋒利,另一端細小鋒利,兩端鋒刃的方向相反,呈十字形。粗的一端用來撬樹根,細的一端用來劈樹根,相互配合,使用起來很方便。魯班等老祖們發明的勞動工具,解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理論。
如今回想起那些草兒,尤其是曬干的青草,那淡淡的草香似乎撲面而來。小時候頑皮起來,我們會把曬干的青草當作床鋪,在上面盡情地打滾、打“螃蟹漏子”,或者直接躺在草上面朝藍天作浪漫狀。我們渾身沾滿了草葉,也沾滿草香,還夾雜著一股暖暖的泥土芬芳。
小時候,御寒用的棉花、棉布奇缺。到了冬天,鋪床用的基本上是麥草,條件好一點的用蒲葦編成的墊子,能用上棉花的人家很少,然后,上面鋪上蘆席。蘆席涼性,夏天用很舒適,冬天用很難受,躺上去,冷得刺骨。
寫到這里才發現:原來草本身并沒有文化,尤其是在貧窮時代里,草的文化就是實用!我們都是草芥草根,可要是沒有了草,就像地球沒了衣裳,該是多么的荒涼!(供稿:江蘇花木文化研究根華。供圖:東部戰區創作室吳國平、中國刑警學院董杰、南京大學劉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