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東德,你還記得這個國家么?怎么一夜之間就消失了?
轉自:二戰歷史光影
東德是冷戰最開始的前線,是美蘇矛盾爆發之后的產物,是冷戰成為現實的必然衍生品。
是一個民族的悲劇,也是一個制度的悲劇!
自傲而自律的德意志民族,成最大的兩次戰爭策源地,又在戰斗后徹底失敗。
那么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清算和被肢解的命運,這是作為戰敗國的宿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清算,《凡爾賽合約》讓德國不僅失去領土還失去了賴以維生的軍隊和經濟活力,如果不是美國需要一個打手將歐洲徹底擊垮,德國將就此沉淪也不會有二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被清算,按戰后停戰規劃,德國被分區占領,英法美蘇,這四大國將德國一分為四,最后在冷戰時期,又相繼獨立成了蘇聯占領區的東德和英法美占領區的西德。
那么在冷戰開始,東西德相繼成立后,東德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咧?
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蘇聯國際分工輪參與者,蘇聯衛星國,標準附庸國,輕工業部門!
在蘇聯國際分工論體系下,東德因為良好的工業經濟基礎,承擔的是輕工業產品生產者的角色!
他在紅色陣營中是一個單一的輕工業品生產國,并允許擁有部分重工業。
其實在斯大林死后,赫魯曉夫上位之后,對國際分工體系的分工中,東德并沒有準備承擔這一切。
當時的蘇聯傾向于的是另一個國家,而那個國家的領導人一直很硬氣!
對蘇聯的任何要求比如聯合艦隊,長波電臺啊,等等都是斷然拒絕,根本就沒有搭理要進入工業分工體系這樣的無理要求!
于是東德就這樣,被動而又無奈的接受了這一角色!
而東德本身,對于這一角色定位是有他的傳統優勢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東部德國地區,經濟總量和西德比差的比較多,經濟基礎也落后不少,但是在東歐這局部地區,還是有很大可比性優勢的。
比如高素質的人才就是如此,德意志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東德當然如此,全民的免費教育體系覆蓋每一個國民,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普及教育,在當時的華約國家也是首屈一指。
比如高素質的職業教育也是如此,因為產業分工的原因,東德對于職業教育培訓也非常重視,不過這也是有傳統的,因為原本的德國就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產業結構也是以第二產業為主,有這樣的基礎,沒理由不發展啊。
基于以上二點,東德承擔了整個華約國家經濟紐帶中重要的環節。
輕工業制品制造出口環節,而作為工業加工品出口國家,天然會比原材料出口國家要賺錢這是肯定的,結果就是,東德的生活水平在整個華約國家都是首屈一指的,比依靠羊毛出口的蒙古,依靠棉花出口的中亞斯坦國那是過的舒服不少,而且東德還有部分繼承與原納粹德國的重工業,又為他的經濟發展加分不少,
于是東德成了華約國家中僅次于蘇聯的國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是凡事有好就有壞,依靠計劃經濟出口輕工業商品的東德還是在華約陣營出現全面危機之后,不能獨善其身,而蘇聯的垮臺就讓這一危機更加的放大化。
很簡單啊,因為他們的產品并沒有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而只是在華約國家內部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流通,即使德國人制造業再厲害,沒有競爭也不會有優質的產品出現,最后蘇聯不存在了,沒有了外銷市場。
東德產品如何銷售?而這才是德國最后合并的關鍵!
因為東德活不下去了,經濟的危機不僅覆蓋原蘇聯地區,還影響了蘇聯在德國的所有衛星國!
該來的終究會來到,80年代后期開始,蘇聯在冷戰中日漸進入頹勢,經濟也因為原油價格的暴跌而陷入危機,再也無力支援各個加盟共和國和衛星國,失去了經濟援助的東德也陷入經濟的危機之中,1989年11月柏林墻轟然倒塌,時隔一個月,東德政府垮臺,昂納克下臺。
在經濟的危機陰影之下,雖然東德政府還是希望挽救國家的政權,可是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人民不答應啊。
于是無數的老百姓走上街頭,大聲疾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
面對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順勢而為。
在無數大國之間不斷周璇,最后終于說服英國美國還有蘇聯放任德國統一。
條件是不再對被蘇聯占領的原德國領土提出領土訴求,并承偌放棄制造核武器生化武器等一系列讓德國重新武裝的殺傷性武器。
最后德國用自己的行動,還有誠意換得了世界的諒解,1990年9月12日,分裂達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東德就此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這段記憶中,東德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存在不如說是蘇聯大家庭中一個專注于收音機,音響輕工業部門存在,那時候蘇聯人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
用東德的音響,開蘇聯的車,穿中亞的棉服,吃蒙古的牛羊肉,喝最烈的伏特加!
最后時間證明了一切,烏托邦是不可實現的,求人不如求己。
隨著冷戰的緩和,東西德之間的對抗也有所緩和。西德軍和東德軍在柏林墻兩側的對抗結束了多年。1990年,東德回到西德,德國最終合并。德意志合并后,東德最初的170,000名士兵去了哪里?按照東德國防部長霍夫曼的想法,這支部隊原本被認為是獨立存在的,但結果出乎意料。東西合并后,占主導地位的西德直接提議裁軍。最初,西德軍有60萬人,東德只有37萬人,東德軍從37萬人減少到5萬人。雖然只剩下5萬人,但是西德方面并沒有放棄最后的火種,慢慢的將剩下的5萬人從東德軍隊中引退,東德軍隊完全消失在了歷史的記憶中。多數士兵被迫退役,多數士兵失業,管理人員依賴于切實減少養老金,很多人無緣無故地被問責。
1、冷戰并未結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交出核按鈕。到這個時候,冷戰才算結束。而東德決議并入西德的時間,卻是1990年8月。
2、東西德實力相差懸殊。兩德實力差距太大,那這個差距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兩德統一之前,東德的GDP只有西德的13%,東德的勞動生產率不到西德的三分之一,東德的科技水平落后西德將近20年,而東德的人均收入比西德差出10倍。此外,西德已經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一點,東德完全沒得比。
3、東德政府早已不得民心。所以,但凡兩德統一,東德政府就要被取消。同時,東德政府早已不得民心,被取消之后,很可能還會被清算。東德人民對于并入西德充滿向往,沒統一之前就已經向西德瘋狂涌入了;
4、蘇聯衰落,退出對東歐地區的控制。這是一個外部轉機,主要是蘇聯衰落,冷戰接近尾聲的時候,蘇聯自顧不暇,不僅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繼續控制東歐地區,相當于主動退出了。
“感謝火光給你帶來光明和希望,但別忘了那執燈的人正堅強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