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馬克的《凱旋門》今日亦抵達了,一看,還是我過去讀過的舊譯本,即譯者同為翻譯家朱雯。彼時,我看過的另一本雷馬克的小說《里斯本之夜》(是1980年的版本)也是朱雯譯的,譯筆皆棒。
先翻開了幾頁,特親切,又令我不由得回味了一把當年。雷馬克這是兩書寫的都是一德國知識分子在納粹統(tǒng)治時期逃出魔爪后的流亡生涯。西方評論界有一說:雷克納是歐洲的海明威,嘿還別說,還真有那么點意識,兩者之敘事均為內(nèi)斂、沉郁與凝重。
當年雷馬克以流亡者之身份獨白式的敘述就強烈地吸引了我,而現(xiàn)在,他所描述的一切似乎更可以讓人感同身受了。
哦,流亡者,沉重的字詞!
正在上映的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很棒,難得的好電影,處處透著灣灣人有文化,有表演素質(zhì),且心態(tài)亦是沉靜的。主要演員一看其表演就知是有文化內(nèi)涵的,這種有味道的表演光靠外在之訓練是不可能抵達的,對所飾角色的把握與吃透必通過大量讀書才能培養(yǎng)出斯坦尼斯拉夫意義上的"成為角色",而當下中國,難見這類有涵養(yǎng)有文化的演員。曾經(jīng)有,比如人藝的那撥已然仙逝的老藝術家們,他們也是個個愛讀書的,所以內(nèi)涵豐厚,從此后,鮮見這類優(yōu)秀藝術家了!
此前,尚未看完《周處四害》就一通高贊了。慚愧,剛剛真正看完,說點缺憾。
缺憾在劇本。因為編導顯然事先鎖定了以人物之心理為主題,于是他設定了一個渴望通過犯罪行為干幾樁大票從而在世上揚名立腕,死而無憾。這沒問題,雖然從社會學而言意義不大。但是,編導一但真的開練此一電影時,就完全抓不準這個人物之性格脈絡了。最后此君殺了幾十個無辜的只因迷了邪教的男女幾無心理依據(jù),純粹是編導為了刻意制造戲劇性,結(jié)果玩砸了。于此前,設計了此君拯救了一落入魔掌的女孩已讓觀者見證了那個主角深埋于心的俠義與善良,那么,這么一人他怎么可能無緣無故的妄殺那么多的無辜者?
此一情節(jié)大陸版刪了嗎?若刪了也好,確實多余,嘩眾取寵。但聽說沒刪,有點怪,審查尺度又放寬了嗎?不像!
電影還有其他的硬傷,不說了。
但電影拍得頗好,蠻有人間煙火味道的,臺灣電影人還真是有文化有品味有美感。
有人告我影片導演是香港人。有點意思了,因為電影風格更像是臺灣電影,而非香港,但香港能出現(xiàn)這么一類有藝術品質(zhì)的新生代導演是令人欣喜的。
2024年3月3日-4日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