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第三次發射
北京時間3月14日21時25分,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艦(Starship)組合體(B10+S28)在德州博卡奇卡起飛,這是自2023年4月以來SpaceX星艦第三次飛行任務。
星艦點火發射后,一級B10飛行正常,全部33臺發動機穩定工作;一二級分離正常;一級返回時發動機點火不正常,信號丟失(未能順利回收)。
點火起飛瞬間
二級S28飛船飛行正常,關機正常,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隨后,SpaceX官方宣布完成了S28開/關艙門和推進劑轉移測試。
發射后約40分鐘,S28飛船順利完成再次點火;約50分鐘時,開始離軌再入。不過這一過程中,S28信號丟失,未能看到飛船降落印度洋的畫面。
NSF表示:S28飛船重返大氣層后,因姿態問題,飛船燒毀,降落失敗。
截至發射全流程結束,SpaceX官方確認S28丟失。不過,很多行業人士認為,本次飛行試驗取得了成功。(非傳統火箭發射,以入軌定義成功)
另外,3月14日還是SpaceX成立22周年紀念日。
Starship星艦是美國SpaceX太空技術探索公司研發的超大型運載火箭。也是人類史上起飛質量和推力最重的運載火箭,起飛質量5000噸,起飛推力7500噸!
而星艦的近地軌道運力達到了破紀錄的150噸,超越全球各國現役火箭,是人類歷史最強火箭。
誰是中國的SpaceX?
一直以來,對于“中國的SpaceX”桂冠,行業內外看法各異。
越靠近航天的人士,越認為這個稱謂難承其重;越遠離航天的人群,越常脫口而出:某某公司是中國的SpaceX。
媒體及社會公眾,也常用中國SpaceX稱呼國內航天創業者們,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誰是中國的SpaceX?
而近年,一些人進一步提出:中國為什么出不了SpaceX?
其實,這個問題如果補充完整,應該是:中國為什么缺少“SpaceX式”的商業航天企業。
在這里的“SpaceX式”企業,并非指像SpaceX一樣組網星鏈、造出星艦,而是對于我國商業航天有引領,對產業發展有助力,對技術創新有支撐的優質企業。
從內向外看:至少有幾點可以討論。
- 商業企業,有沒有足夠優秀?
- 頂層設計,有沒有扶持優質企業?
- 地方政府,有沒有做到優中選優?
商業航天企業,有沒有足夠優秀?
提起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通常會將其區分為“國家隊”的商業航天公司和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先看看大洋彼岸的友商。
全球最知名的商業航天企業非SpaceX莫屬。之所以被推崇,不僅因為SpaceX是全球最大的民營航天企業(國內媒體習慣稱呼為“私營”),而是其創造的獨特價值。(用今年國內流行的詞匯說,可被視為一種“新質生產力”)
以今天第三次發射的星艦(Starship)為例子,不論成敗,都有諸多亮點和價值。
1、全新的設計和制造技術。
- 星艦采用了不銹鋼作為主要材料,與傳統的鋁合金和復合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耐用性,同時成本更低。
- 采用了全新的推進系統,包括使用液態氧和甲烷作為燃料,降低了太空探索的成本。
- 星艦的設計還包括了可重復使用的理念,通過回收和再利用火箭,可以進一步降低太空任務的成本和提高發射頻率。
2、大幅提升的運載能力。
- 星艦的設計運載能力遠超現有的運載火箭,達到150噸運力。這種能力對于太空基建、深空探索任務至關重要。
- 更大的運載能力還意味著將實現“航班化”運營,值得注意的是,它既可用于民用,也可用于軍事。
3、促進太空經濟的發展。
- 星艦的可重復使用和低成本大幅降低太空探索的門檻,將有助于推動太空旅游、在軌制造、太空資源開采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太空經濟。
- 星艦還可以作為太空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平臺,為全球提供高速、低延遲的互聯網連接服務,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4、推動航天科技的創新。
- 星艦開發過程中涉及到了許多前沿的科技領域,如先進的推進技術、材料科學、自動控制等。
- 星艦的研發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航天起到積極影響,客觀上助力各國發展、創新、迭代自己的航天技術。
再加上SpaceX多年來鍛煉了一支成熟的航天團隊、建設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并成功運營了獵鷹系列火箭。
就一家商業航天公司來說,可稱之為足夠優秀。反觀我國的商業航天企業,大部分需要學習SpaceX的諸多亮點,具備相應特質,擁有類似能力。
媒體也應深入了解行業屬性,避免不重其實,只重其表,僅在宣傳上貼標簽、吸流量。
頂層設計,有沒有扶持優質企業?
美國政府、軍方和NASA對SpaceX和馬斯克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包括提供合同、技術扶持、政策優惠等。
僅在2018-2023年期間,SpaceX的發射載荷類型,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軍方的訂單和任務,這些支持對于SpaceX的快速發展和取得顯著成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圖/SpaceX載荷方類型分布(2018-2023)
美國對于商業航天的關注和支持,不僅在于任務發射,還包括如下內容。
一、美國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美國政府通過立法和政策推動民商航天公司的發展。
例如,美國政府通過《商業太空發射法案》等法規,為私營航天公司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和運營規范,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鼓勵了創新。
2、資金支持。美國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向民商航天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包括直接投資、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等。這些資金支持有助于民商航天公司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推動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
例如:“美國種子基金”計劃,向小型民商航天公司提供研發資金,鼓勵它們開發新技術和產品。包括小商業創新研究計劃(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小企業技術轉讓計劃(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STTR)。
3、市場開放。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太空商業化進程,向民商航天公司開放太空資源探索和利用的市場機會。例如,美國政府允許私營公司開采太空資源、提供太空旅游服務等,為私營航天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例如:2010年就啟動的商業乘員計劃(Commercial Crew Program)。美國政府通過NASA的商業乘員計劃向SpaceX和波音公司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完成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任務的同時,也減少了兩家的財務風險。
二、軍方的支持。
1、軍事合同。美國軍方與民商航天公司簽訂大量軍事合同,委托其執行衛星發射、太空探測、軍事通信等任務。這些軍事合同為民商航天公司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推動了其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
比如:廣為人知的X-37B項目(SpaceX公司獵鷹火箭獲得任務)、航空領域的DARPA的“試驗性太空飛機”項目(Masten Space Systems公司和Virgin Galactic公司參與競標)。
2、技術研發合作。美國軍方與民商航天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進行緊密合作。
例如,軍方提供技術研發需求和支持,民商航天公司則利用其技術和創新能力,共同開發新型太空技術和產品。
圖/近年來美軍方委托SpaceX的項目,圖源/太空安全
3、人才培養。美國軍方與民商航天公司合作,共同培養和吸引太空科技人才。這種合作有助于提升民商航天公司的人才隊伍素質和技術水平,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NASA的支持。
1、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NASA向私營航天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幫助其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和提升技術實力。
例如,NASA通過提供技術咨詢、共享資源等方式,支持私營航天公司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
2、公開競標項目。NASA向外界公開招標,歡迎國家航天、民商航天公司參與,共同競標、合作,進而推動太空計劃,并提供研發資金。
例如,早在2019年就開始的NASA重返月球計劃。2021年,NASA宣布將選擇SpaceX的星艦(Starship)為美國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提供載人登月系統,SpaceX成為NASA史上首個商業月球登陸計劃載人月球著陸器的唯一供應商。(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也將持續參與后續輪次投標)
3、太空科技合作。NASA還與民商航天公司在太空科技領域進行廣泛合作。
例如,雙方共同開展太空探測、衛星應用、太空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探索,為私營航天公司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這些支持均有助于推動美國民商航天公司的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長期發展,同時也為美國在全球太空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果反觀國內,除了最近1-2年高頻出臺的政策外(網絡段子:支持XX行業發展的文件都好幾斤了),行業限制是否適當?市場是否完全開放?
例如:202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汝芳建議,應為商業衛星發展“減負松綁”。至少包括加快衛星頻占費改革;放寬衛星重量限制標準(“星鏈”2.0版本已經將衛星做到1.2噸左右,我國商業企業研制微小衛星重量限制為500公斤);縮短發射許可辦理周期。
或許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為優秀商業航天企業提供的支持有多少?有多深?怎樣落實?
地方政府,有沒有做到優中選優?
今年以來,一張新能源車在各省市落地的匯總圖流傳甚廣,如果幾年后,將該圖替換為商業航天,或許也沒有違和感。
圖/部分城市造車情況,圖源/大貓財經
隨著商業航天的熱度上升,一些地方政府對于航天領域企業招商的熱情程度幾近“令人發指”的程度。產業蓬勃發展固然是好事,但也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產業貪大求全。
不論是衛星、火箭、配套商,還是遙感、應用、大數據。只要與商業航天沾邊的企業,廣泛接觸、來者不拒。
個別地區對標一線大城市的產業規劃,較少考慮自身資源條件、產業結構情況,缺乏戰略規劃,甚至出現一些地方市、區幾乎配齊了航天產業上下游的全部類型企業。
2、資源大水漫灌。
不論是A輪B輪CD輪,還是初創、成長或頭部。只要你來,套用招商政策模板給予相應“條件”,缺乏專業的審核、盡調機制。
對“莊稼”來說,“大水漫灌”的效果相比精準的“低灌”、“噴灌”差強人意。最終可能導致,應該得到更多資源的優質企業“吃不飽”,初創企業“吃不了”,資源不集中,使用效能不高。
3、重招商落地,輕投后管理。
一些地方熱衷于招商簽約、開工奠基,但對于商業航天落地企業的投后管理與扶持往往不夠重視,“娶進門,不再管”是個別地區存在的現象。
實際上,地方投資與社會資本一樣,“募、投、管、退“是一套組合體系。地方在招商業航天企業落地之初,就應做好相關的市場發展規劃,做好從地方到國家的任務/項目牽引。
如果對標國外,“扶上馬、送一程”或許是合適的狀態。
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社會都認為行業將迎來加速發展。對于何時會出現中國SpaceX的問題,答案也許只能自己回復。
也許有一天,當我們敢于喊出:中國需要SpaceX式的企業,并做到前文提及的大部分內容,中國距離出現SpaceX就不再遙遠。
參考及引用:
三管齊下為商業衛星產業“減負松綁”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0A01KLJ00
SpaceNew/SpaceX/FAA;
johnkrausphotos /Trevor Mahlmann/Space Intelligence;
wiki百科及網絡公開資料;
熹天取經對本文亦有貢獻。
為分享有價值的觀點發布,并經過排版編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難以確認原始出處,請作者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