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剛剛誕生了一塊新地王。
這宗由綠城競得的地塊,刷新了蘇州宅地的樓面地價紀錄,溢價率高達42.05%。
熱鬧不止于蘇州。
土拍市場,又開始熱起來了!樓市風向標,正在回暖。
直接看數據:
第一,土拍溢價率,明顯漲了。
克而瑞數據顯示,2月平均溢價率達到5.2%,重新回到2022年以來平均線的上方。
這個成績,也創下了近7個月以來的高點。
不知不覺,土拍溢價率已經悄悄“三連漲”,怎么不算是回暖呢?
流拍率,也回落到了近一年的低位水平。
第二,高溢價率地塊頻頻出現。
龍年首次土拍,各大城市和開發商紛紛摩拳擦掌,鉚足了勁兒要搶幾塊靚地。
北京打響了第一槍。盡管加上了“10000平方米現房銷售”的苛刻條件,依舊迎來超過20家房企報名參戰。
一次次舉牌加價后,當天兩宗地塊的溢價率雙雙觸頂搖號成交,為新年土拍送上了“開門紅”。
杭州出讓7宗涉宅地,100多個“小目標”美滋滋收入囊中,平均溢價率高達19.1%。
最瘋狂的當屬合肥。“龍年第一拍”TOP10房企幾乎都來了,3宗涉宅地塊全部溢價成交,最高溢價率是恐怖的54%。
進入3月以來,土拍熱度不減,成績單一個比一個驚人。
蘇州新地王,來了一點小小震撼。
成都爆發“搶地大戰”,錦江區的潘家溝31.2畝地塊,足足拼殺了55輪競價才決出勝負,溢價率也沖上了31.76%。
值得注意的是,頭部民營房企僅剩的“獨苗”龍湖,今年已經拿下了西安和佛山的兩宗地塊。
土拍,向來是樓市的風向標和前哨站。
開發商敢不敢拿地,敢不敢溢價拿地,民營房企有沒有拿地,是觀察樓市溫度的幾個重要指標。
去年“小陽春”前夕,北京上海都出現了“幾十家房企圍獵一宗地”的火爆場面。
今年雖然熱度稍遜一籌,但比起去年年底也顯著回溫。
難道說,樓市又要高歌猛進了嗎?
當我們把觀察范圍拉長,會得出一個很明確的結論:
火起來的只有少數一二線城市,熱鬧都是它們的。
至于廣大三四線城市,仍然在苦苦掙扎,可以說是毫無起色。
看看這份讓人皺眉的榜單吧,都快被城投占領了。
來源:中指數據
今年前兩個月,拿地金額前10的企業里,石家莊城發投集團名列第5。連大央企保利都只能屈居第11位。
拿地面積榜就更直白了,前排幾乎被城投包圓了:
湖北金圓投資開發集團、岳陽城建、萍鄉贛湘產業園區發展、濟南高新控股集團……
無論是金額,亦或是面積,都絲毫不見民營房企的身影。
往下劃拉了很久之后,才終于看到一家民營房企大華集團,排名第30。
來源:中指數據
即使是民營房企最活躍的杭州,情況也并不樂觀。
這次的7宗涉宅地里,有5宗直接被民營房企拿下(濱江集團、西湖房地產、興耀房產、海威置業),占比相當高。
另外2宗地塊,1宗被混合所有制的綠城摘得,1宗由民企濱江與“國家隊”聯合拿下。
來源:中指數據
但是,這些民營房企都是杭州的“家生子”,幾乎只專注于杭州本地市場。
就拿濱江集團來說吧。
去年濱江集團合計取得土地32宗,總投資金額高達560億元。然而,這其中有26宗位于杭州,占總數超過8成。
興耀地產,2023年全口徑銷售額才剛突破200億,權益銷售額100億+。以這個體量,很難影響更大范圍的市場。
反觀廣州和廈門,曾經“粵系”和“閩系”的大本營,民企死的死、傷的傷,誰還有余力爬起來拿地呢?
幾年前,“布局全國”“進軍xx區域”是各大房企掛在最邊上的目標。而現在,極少有房企敢進軍一座沒碰過的新城市。
據“地產總裁參考”統計,
作為全國化布局的10強房企,龍湖進入的城市是最少的,只有68個。近兩年為了應對市場下行,更是收縮到了20個主力城市,優中選優。
收縮,而且是大范圍收縮,才是活下去所必須的。
即使是那些30%、40%、50%的超高溢價率背后,房企心態并非大舉進攻,而是:
謹慎,保守,小心翼翼。
不光民企小心翼翼,前兩年在土拍市場上瘋狂“掃貨”的央企國企,也變得如履薄冰。
央企招商蛇口,以12.98億元競得濱科城BK202401號地塊,住宅樓面價25050元/平方米,溢價率54%。
論地段,濱湖科技城,是合肥紅盤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搖號屬于家常便飯。
樓面價超過2.5萬/平,且容積率只有1.8,大概率是11-12層的小高層大面積改善產品。
再加上地塊面積43.2畝(約28800平方米),總貨量并不會很多,去化速度有保障。
更何況,合肥剛剛榮登最新一屆“搶人大戰”冠軍,去年新增常住人口近22萬人。這都是未來真金白銀的購買力啊,開發商敢不看重嗎?
混合制的綠城,溢價40%拿下的蘇州新地王,其實總價只有8億。
論地段,獅山路區域,是蘇州出了名的高端改善板塊,近年來土地供應非常稀缺,出一宗火一宗。
新地王的容積率僅僅1.02,建筑高度限制在10-24米,戶型面積不低于180平,純疊墅或者純洋房,沒跑了!
成交樓面價45455元/平,估計能賣到6萬,總價千萬起步,貨量也就100套左右。
梳理過多個案例之后,可以簡單總結出房企的拿地邏輯:
太剛需的,不要,因為剛需市場不景氣,客戶都跑去買二手房了,改善市場才有得玩;
總價太貴的,不要,因為會占用過多資金,進一步加重周轉壓力,現金流一定要保住;
面積太大的,不要,因為去化速度會慢,戰線無限期拉長,直接影響回款速率。
總而言之,房企們共同的核心訴求就是,花錢越少越好,跑得越快越好。
現在有多著急呢?
上午剛拿地,下午已經開始建群蓄客,正在成為房企們的“常規動作”。
杭州土拍當天下午,各種購房群里冒出上午多個項目的客戶群二維碼。連銷售都吐槽:“市場太卷,我們后端銷售只能提前介入搶潛在客戶”。
以前,我們希望熱點地塊能“以點帶面”,把一座城市的熱度都帶起來。
然而就在同一個蘇州,當獅山砸出40%溢價率的時候,太湖新城地塊悄無聲息地撤退了。
越來越多房企認清現實:
樓市一面是冰山,一面是火焰,本就是毫不相干的。
盡管如此,土拍依然是樓市的風向標,并沒有失效。
只不過,它不再是發起沖鋒的號角,而是避免踩坑的警鐘。
對房企而言,以前市場好的時候,即便拿錯一塊地,房子慢慢也能賣完,大不了花個幾年時間。
在當下這個環境,拿錯一塊地,是關乎生死的大事。如果不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很可能就無了。
試錯成本太高,倒逼還活著的房企一再小心,生怕踏錯了小命不保。
也因此,土拍一定程度上成為咱們普通人買房的重要參考指標。哪怕是反向指標,也是很有價值的。
那些沒有房企碰的城市,沒有房企碰的板塊,你最好也繞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