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樓市進入下半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能把房子順利賣掉,房企只能在產品力上下功夫,從總圖到示范區,從戶型到得房率,從裝修標準到外立面,房企不僅卷同行,更卷自己,卷出一套套好房子,也卷出了市場好,產品差;市場差,產品好的樓市怪圈。而,卷產品這一點,成都更為嚴重!
圖源:賽普咨詢
房企的產品力角逐戰,對買房人自然是好事,但這也讓很多買房者在面臨抉擇時,先陷入了思維困局:買房只考慮性價比,也就是所謂的產品力。
但是,產品力只是商品房的其中一個衡量指標,甚至不是“核心指標”。
核心指標還是金融。
圖源網絡
過去20多年,商品房既具備消費品的屬性,更有著金融投資品的屬性。只要房價一直漲,那么商品房就跟理財產品一樣,其價值就會一直漲,商品房充當金融投資品。近年“房住不炒”的口號,本質上也是想要剝離房產的金融屬性,可是真的能剝離嗎?
房地產依托的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不能移動的,同時,土地也承載一切財富和人類活動,又不能被隨意創設增發,因此可以對沖貨幣發行量、或者說通脹。而經濟發展同時發生的一定是貨幣增加,所以土地和貨幣二者對比,拿著土地的人可以搭順風車一樣分享到經濟建設成果。這就是土地與房產天然自帶的金融價值與屬性。
同時,金融也左右著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趨勢。
圖源:經濟觀察報視頻
離開了金融,房企憑著自己那點利潤根本無法實現規模性拿地,甚至沒有了建房子必要的資金;普通人買房就只能全款,購房人數會迎來斷崖式下跌;房屋也無法抵押貸款,來從事其他經營活動……
進一步說,離開了金融,政府無法通過調整利率,調控購房的購買力,也無法用“三道紅線”,控制開發商的擴張規模帶來的經營風險和交付風險……某種程度上說,房價也是一個金融現象,是國家財政金融治理的一個結果。
無論是房地產先天自帶的金融價值,還是后天參與的金融屬性,不是說解綁就可以解綁的。
只有維持房地產的合理金融屬性,供應端、開發端、銷售端、流通端、變現端,才能維持收益和旺盛的底層數據。如果完全剝離,這一套穩定的運行邏輯就會消失,而消失的后果可絕對不是房價下降。
買房賣房,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關于金融屬性的博弈。
圖源:混知房產
過去幾年間,樓市經歷了深度調整,當房地產成交規模由2021年的18萬億下跌到2023年11萬億(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曾經遍地黃金的大漲行情一去不復,大資本絕大多數實現軟著陸,小資本頂多割肉離場。
而在經濟下行年月,安全性保底,最應該關注的金融屬性并不是收益性,而是流通性。
如果買房僅僅只考慮了性價比,沒有從金融屬性去考慮整體價值,那么很多人就會發現自己手里的房子最終只能有價無市,要么大幅降價求出手,要么直接砸在手里。
避免這種情況,就得遵循這么一條規律:買房跟著強產業走。
都知道買房要選片區、選配套、選地段,但更本質的邏輯,永遠是產業。
132家500強企業,59家上市公司,3312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0萬各類人才,(數據來源: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支撐了成都高新區的崛起,也寫就了金融城的房價神話。
成都高新南 圖源:搜狐城市-四川
高能級產業撐起的經濟規模,就是房產價值的“護城河”。樓市上的購買力直接來源于購買群體的實力,而購買群體往往是由產業的聚集導入大量的人才造就的,他們的置業需求會在短時間促進當地樓市的發展。有了高能級產業支撐、板塊的配套也會不斷升級完善,甚至連學位都會因生源優質而自然進化。這樣的板塊,房價也不再是紙面數據,商品屬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流通性自然也會更好。
再往大了說,沒有產業、配套堪憂的板塊,雖然高樓大廈看著光鮮,但如果缺乏了實體產業的支撐,往往會岌岌可危!尤其是那些本就新興的板塊,價格也跟不上大盤,未來的流通性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只會淪為睡城。
當下的樓市政策,說變就變,但整體基調其實早就已經定了。不管是剛需買房還是改善置換,跟隨產業和需求買房,才能在未來的浪潮中,穩穩跟住大盤。理解了這個底層邏輯,買房也就有了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系“成都聊房”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文所涉項目信息、數據信息及相關承諾等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購房依據,具體以最終官方公示為準;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