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周時期的大鐃
大鐃出土于南方,據統計,我國商周時期的大鐃共130余件,湖南省出土最多,有75件。
大鐃極具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①出土地點:南方大鐃主要出土于山頂、山坡、山麓、河岸、湖邊等地的窖藏。出土時口上甬下,很少有伴出物。
②體量:大鐃體量很大,通高都在30厘米以上,湖南出土的大鐃中超過100公斤的就有10件。
③紋飾:殷商編鐃紋飾簡單,多為弦紋和簡單的獸面紋。南方大鐃紋飾繁縟多樣,云雷紋、回紋、獸面紋等。
④編列:多為單件使用。
大鐃的特點:“五分禮,四分響,一分樂”。
大鐃的用途,可能為:
①祭祀風雨、星辰、河岳、土神等自然神靈,祭祀后掩埋。
②擊鐃山頂,可以召集部眾,指揮軍隊,以示權威。
③用于宴飲奏樂。
象紋大銅鐃(鐃王):1983年湖南寧鄉縣月山鋪公社社員挖地時發現,通體灰褐色,微泛深綠色,無光澤。從甬口破損處看,可知質地為紅銅(純銅),通高103.5厘米,壁厚2.9厘米,重221.5公斤。
這件鐃náo是古代鐃中最大的一件,堪稱“鐃王”。正面主題紋飾是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獸面的兩眼為半浮雕的粗線條勾勒。四周云雷紋盤繞,鼓部裝飾有一組相向站立的大象,象鼻相接,象身上飾云雷紋。
象紋大銅鐃出土地點西邊250米,就是四羊方尊的出土地。鐃距地表30厘米,坑中無他物,填土中夾有的陶片為商代特點。
大鐃大多數為單件出土,但也有兩處情況例外。
1959年,湖南寧鄉縣師古寨山的一個土坑中出土了五件鐃,出土時柄在下,口朝上,也表明了它的演奏方式,其中有象紋銅鐃2件,虎紋銅鐃2件和獸面紋銅鐃1件 ,最大的一件高70厘米,重67.25公斤。斷柄的象紋鐃柄部鋸了一點,湖南冶金研究所分析,銅占98.22%,錫、鉛極少,是礦石中自然含量,此鐃為純銅鑄造。
1993年,在寧鄉縣師古寨山的一個橢圓形土坑中,與1959年出土上一組鐃的位置相距20米,又出土了10件商代銅鐃,其中1~9號形制相似,大小相次,有學者認為是一組編鐃,存在爭議。
演奏大鐃náo時,鐃口朝上,將柄部套插在木柱座上,演奏者用木槌chuí敲擊大鐃的口沿,即鐃的正鼓部,聲音宏大,傳響四方,應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儀重器。
目前出土最早的大鐃見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三件鐃,年代為商王武丁時期。
大鐃并非起源于湘江流域,最早的南方大鐃出土于湖北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是甬yǒng部無旋的大鐃。殷墟編鐃多數是殷墟二、三期,南方大鐃鑄造于南方,與殷墟編鐃有淵源關系,起源不早于殷墟三期,湖南特有的粗線獸面紋大鐃是最晚的形制,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
(舞鐃:山西呂梁石樓縣曹家垣yuán村出土,原發掘報告稱為“鐸duó形器”,為修梯田時發現了一批銅器和人骨,鐸形器通高29厘米,柄及器身中空相通,柄上三排共九個環紐等距離排列,器身筒形,直徑6厘米,上有十二個鏤空長方格,格間共有六排二十四個帶鏈環的紐,大部分環紐已斷,器身下端有磨擊的痕跡。
搖動此器,鏈環撞擊器身,發出清脆的聲音。此器可能是薩滿巫師做法的法器,也可能用于宴飲奏樂或軍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