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長,你指揮全排戰斗,讓我去!”。
1951年5月的某個夜晚,紅安里戰斗打響,志愿軍偵察排排長劉紹安帶著將士們,猶如一柄鋼刀,直插敵軍陣地,但很快,他們就遇到了阻擊,敵軍幾個暗堡不斷噴吐著火舌,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見狀,劉紹安立即下令,讓爆破組去炸掉這幾個攔路虎,然而,敵人火力太猛,接連兩個爆破組的同志們,都倒在了半途。
看著手下戰士犧牲,劉紹安紅了眼,拿著爆破筒就要親自上陣,這時,副排長張志久一把搶過他手里的爆破筒,朝著劉紹安笑了一下:“你指揮戰斗,我來!”,說罷,也不等劉紹安回應,張志久就帶著同志們沖了上去。
經過激烈的戰斗,這幾個碉堡被成功拔除,但令劉紹安沒想到的是,張志久竟然是被抬下來的。
當時的張志久,身中七彈受傷極重,已經無法開口言語,只睜著眼看著劉紹安,眼中滿是不舍。
張志久的樣子讓劉紹安痛徹心扉,他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想要自己的一個承諾!
見狀,劉紹安哭著道:“你呀放心吧,你要是有問題的時候,出了意外了,我說話算數的!”。
聽到這句話,張志久安心了,他閉上了眼睛,讓戰士們抬著去后方救治。
幾天之后,劉紹安聽到了張志久犧牲的消息,這位久經沙場的鋼鐵漢子是失聲痛哭,他失去了并肩作戰3年的戰友!
劉紹安是山東新泰羊流鎮人,出身赤貧家庭,在劉紹安小時候,他們一家窮的揭不開鍋,經常用花生殼、地瓜秧、榆樹皮、玉米棒填肚皮,睡得是泥土壘的炕,家里連一床棉絮也沒有。
因為實在太窮了,父母實在無力撫養他們姊妹幾個,劉紹安的兩個姐姐,相繼被賣給別人當童養媳。
在艱難困苦中,劉紹安長到了18歲,此時,侵華戰爭已經爆發很長時間,看著日寇在自己的家鄉肆意蹂躪,劉紹安義憤填膺,他拿起鋼槍,就參加了八路軍隊伍。
也不知怎么回事,劉紹安參加革命的事情,被日寇和反動派知曉,他的家人受到了牽連,父親被喪心病狂的日本人活埋,哥嫂則死在了國民黨反動派手中。
懷著滿腔憤恨,劉紹安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也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到1949年渡江戰役之時,他已是解放軍中的一位排長,也是在這時候,他遇到了張志久。
那時,劉紹安負責征兵,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來自江蘇泰興的小伙子,將他收到了自己麾下。
問過之后劉紹安才知道,張志久也是個苦命人,他的父親是小商販,常年不著家,對家里的事情不聞不問,他和母親弟妹,就靠一畝二分地勉強維持生計,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他們住的,是一個蘆葦搭建的茅草屋,一遇大風,就會被吹得東倒西歪,只能拿東西頂著,之所以參軍,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
同樣是貧寒子弟,劉紹安和張志久,很快就成了好兄弟,他們戰場上并肩作戰,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形影不離,他們睡過一個被窩,有好吃的好喝的,也一起分享,甚至,就連津貼劉紹安都跟張志久共享。
因為當時已是排長的他,一個月有12塊錢的津貼,而張志久這個新兵,只有3塊錢!
對于戰場上的生死兄弟來說,錢算什么?為了能讓張志久的家人過得好一些,每個月劉紹安都會勻出2塊錢來,讓張志久給寄回家里。
有劉紹安這樣一位好大哥帶著,張志久是進步神速,很快便適應了戰場,他們一起渡江作戰,一起解放上海,朝鮮戰爭打響后,又一起跨國鴨綠江,同所謂的“聯合國軍”作戰,在這個過程中,張志久也從新兵升到了副排長,成了劉紹安最倚重的手下!
張志久比劉紹安小好幾歲,平時愛說愛笑活潑開朗,然而,在紅安里戰斗打響前夕,他卻變得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這一幕,當然沒逃過朝夕相處的劉紹安的眼睛,他趕忙問發生了什么。
原來,是張志久想家了,他離家的時候弟妹年紀還小,也不知這3年他們過的怎么樣。
離家在外的游子,就沒有不想家的,何況張志久還是上的戰場,隨時有可能犧牲。
一提到母親,張志久更惆悵了,作為一名戰士他不怕死,他就怕自己死后,老娘弟妹沒人管。
張志久的話,讓劉紹安感慨萬千,他也時刻牽掛著家里的老娘啊,可他們是戰士,職責就是保家衛國。
最終,這兄弟二人做了個約定,那就是不管誰為國捐軀光榮了,活下來的人,都要贍養雙方的父母。
令張志久沒想到的是,這個約定定下沒幾天,張志久便犧牲了,而且還是替自己去炸碉堡犧牲的!
在張志久犧牲后,劉紹安默默收起了張志久的遺物,他穿過的棉鞋、用過的茶缸子、金閃閃的軍功章、印有毛主席銅像的胸章……
這個月,他寫家信的時候,寫了兩封,一封是寄給自己的父母,另一封,則是寄給張志久的母親。
因為當時還在打戰,他不忍將張志久的死訊告訴老人家,就模仿張志久的筆跡,每個月給張志久的母親寫家信“報平安”,還會寄錢給老人家生活,這一寄,就是2年多時間。
當時,劉紹安一個月的津貼是26塊錢,他每個月給張志久的母親寄10塊錢,給自己的家里寄16塊錢,自己一份不留。
1954年,抗美援朝告一段落,國家終于可以騰出手來,來處理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們的身后事。
這年年底,張志久的烈士證書和150元撫恤金,送到了張志久母親手里,看到張志久的犧牲時間,老人家很詫異,自己的“兒子”前一段時間還寫信報平安給自己寄錢,怎么可能在3年前就犧牲了?
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張志久的母親得知了真相,原來,自從1951年5月之后,她收到的家信,都是劉紹安寫的,錢也是劉紹安寄來的,張志久的母親很欣慰,欣慰自己的兒子參軍后,能碰到這樣一位好戰友。
在得知真相后,張志久的母親,便給劉紹安寄了一封信,告訴他他們不愿拖累劉紹安,以后不要給他們寄錢了,讓劉紹安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
可是,劉紹安卻做不到,每次領到薪水,他就會想起替自己犧牲的張志久,就會想起自己的承諾,錢也就不由的分成兩份,一份寄回自己家,一份寄到張志久家。
隨著劉紹安一次次寄錢,張志久的母親心里變得不安,作為樸實的農村人,雖然困頓,但他們卻不愿意白白受人恩惠。
思慮良久,張志久的母親,給劉紹安寫了一封信,說是為了報答劉紹安的恩情,想把張志久的大妹張桂英嫁給他,問他是否愿意。
收到信的劉紹安為難了,作為一名英俊干練的志愿軍軍官,劉紹安是不缺傾慕對象的,他想找媳婦并不難,而張志久的妹妹,他連見也沒見過,怎么辦?
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劉紹安決定答應這門親事,因為他知道,只有娶了張志久的妹妹,張志久的家人才有可能接受他,讓他繼續替張志久奉養老母親!
為了自己的承諾,劉紹安認了,哪怕張志久的妹妹是瞎子、聾子、拐子,他也要把她娶回家!
1955年,在收到劉紹安的回信后,張志安的妹妹張桂芳,背著納好的鞋和一堆地瓜干便去朝鮮找劉紹安,經過五天五夜的奔波,他們見面了。
穿著張桂英給自己納的鞋,劉紹安覺得一切都值了,幾天之后,他買了2斤喜糖,跟張桂英在朝鮮的一個地窖里,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婚后的二人相處很和諧,從朝鮮回國后,劉紹安放棄了大城市的優渥生活,放棄了去建設兵團升職的機會,選擇了轉業,因為,張志久家需要他來“扛大梁”。
張志久除了妹妹張桂芳,家里還有3個弟弟,2個妹妹,最小的才5歲,而他的父親,又常年不在,張志久母親一人,根本照看不過來。
于是,在轉業的時候,他央求領導,把他給轉到江蘇泰興毗蘆市,因為,張志久的家在這里。
替張志久盡孝了,他就沒辦法在自己母親身邊盡孝,他跪在自己母親身邊,講了他跟張志久的“生死之約”。
劉紹安的母親,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人,雖然萬分不舍,他還是讓兒子去了,因為,張志久的娘,連兒子的尸骨都沒見到,而她的兒子還活著,她很知足。
到泰興的第三年,劉紹安的母親病故了,當時的他因為有緊急任務在身,連母親的最后一面都沒見到,這事兒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第一次到張志久家,劉紹安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這哪里能叫家?墻壁是用爛泥和高粱桿糊的,屋頂是用麥秸蓋的,走風漏氣的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挺過來的!
看到這一幕,劉紹安是心痛至極,他拿出了省吃儉用攢下的240塊錢,賣掉了自己心愛的手表和大頭皮鞋,決定給張家蓋房子。
那段時間,他成了村里最忙的人,白天要去30多公里外的供銷社上班,晚上回家,還要籌備建筑材料,照顧張家一家老小,其辛苦可想而知,在劉紹安的努力下,張家蓋起了3間平房,算是有了安身之所。
可惜,房子蓋起來沒幾天,張志久的母親便病了,患上了食道癌。
在張志久母親生病那段時間,劉紹安是像親兒子一樣照顧老人家,給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從無一句怨言。
在老人家病危之際,說是想吃黃瓜,為了滿足老人家這一心愿,劉紹安在寒冬臘月,騎著騎行車四處尋找,直到在80公里外的揚州,才算是買到一點醬黃瓜,讓老人家不帶遺憾的離去。
送走張志久的母親,劉紹安肩膀上的擔子,并沒有減輕,因為,他還得拉扯張志久幾個年幼的弟妹長大,因為,他自己的孩子,也一個個降生了。
好不容易把張志久的幾個弟妹交代了,他的5個兒女,也慢慢長大了,他又供他們上學,幫他們娶妻生子,等做完這一切,劉紹安已是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了。
忠義之人,都該被歷史銘記,劉紹安的事跡傳出后,先后被解放軍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報道,他光榮當選為江蘇省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還被改編為《承諾》,登上了泰州淮劇的舞臺。
原本,劉紹安是可以活的輕松自在的,但因為一個承諾,他卻挑起了本不屬于他的重擔,對此,他從來沒后悔過,因為,他完成了對戰友的承諾,他問心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