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0月7日,百貨業傳奇張洪瑞因病去世,享年78歲。
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覺得陌生。但他帶著一群農民進城創辦的小賣場,硬生生成長為橫跨三省的百貨巨頭,其背后蘊含的智慧和人生哲學,至今仍然發人深省。
他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但用一生踐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信念。即使坐擁百億財富,他從未給子女留下分文,卻將一切饋贈給了員工和社會。
張洪瑞:一生為信譽而奮斗
張洪瑞出生于河北黃驊一個小山村,從小就聰明過人,尤其喜愛讀書。
初中畢業,他參加縣里組織的初中畢業考試,一共5門功課,其中4門考了滿分,一門也只比滿分差一兩分,總分高達495分,堪稱學科天才。
但由于家境貧寒,他的父親早逝,母親身體又弱,還有幾個弟妹尚小,祖父年邁體弱,作為長孫的張洪瑞不得不輟學,放棄學業,去謀生養家。
張洪瑞為生計曾干過多種苦活,如種地、在煤廠打工,送煤等。后來,他分配到縣食品公司,主要處理豬的事務,包括收豬、殺豬、搬運豬肉等。
張洪瑞工作勤勉,領導很看重他。然而,他性格直率,曾在一次運送100多斤豬肉的任務中,因大風體力不支私自留下兩斤肉解饑,險些惹禍上身。
事后他主動從自己工資里扣錢付了兩斤肉錢,否則這事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捅出去,讓老實的他丟了飯碗。
后來,張洪瑞回到家鄉,成了本地農業生產隊的隊長。在農村,他改革了勞動生產方式,將生產隊員工分成幾組,實行生產責任制,效率明顯提升。
張洪瑞深得農民歡心,成為模范隊長。一次因為遲到的小事嚴懲自己的親叔叔,被家里老人訓斥了一頓。張洪瑞哪里會計較這些,只是一心為集體利益著想。
80年代初,按照國家政策,農村解放了生產力,張洪瑞也面臨新的抉擇。有人勸他去縣城開商店,因為"無商不奸"來錢快,他起初覺得經商與自己格格不入。
后經過深思,明白到大商不奸這個道理,決定開拓新道路。
1984年,張洪瑞帶領十幾個跟隨他的農民,在縣城開起了一家小小百貨商場“信譽樓”,面積只有280平方米,規模很小。
但張洪瑞注重以誠信經營,讓消費者免費試用商品,質量問題還可以無條件退換,深得民心。
久而久之,“信譽樓”聲名遠揚,生意越來越紅火,進而成為本地商業巨頭。
信譽:始于零利潤,至于百億規模
后來確實證明,張洪瑞注重積累信譽。每當發現問題商品,他都主動召回并退款,甚至登報道歉。哪怕這給企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張洪瑞也在所不惜。
員工不解張洪瑞為何不要多賺的錢,張洪瑞說信譽比錢更寶貴。在張洪瑞看來,沒有信譽的商業就像沒有根基的樓房,稍一動搖就會倒塌。
6年零利潤積累信譽,39年后的信譽樓已發展成百億企業。
2022年,信譽樓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納稅9億多元。從一個280平方米的小商場,到今天的商業巨頭,信譽樓的成長源自最初張洪瑞選擇“信譽”而非“利潤”。
正如他所言,信譽是商業的根基,它孕育了信譽樓卓越的發展。
他告誡員工,信譽遠比眼前利潤來得寶貴。正因為有了這種價值觀引領,信譽樓員工才能夠排除萬難,一步一個腳印積累信譽、打造品牌。
這6年信譽樓的賬面利潤始終是零,許多人認定肯定很快就會倒閉。但是張洪瑞在員工大會上卻自豪地宣布:我們信譽樓已經成功了!
員工們紛紛表示不解,賬面上毫無盈利卻說自己成功了?張洪瑞解釋道,這6年通過實際行動,信譽樓已經在消費者、員工和供應商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這是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果然,在后續發展中,信譽樓獲得了快速增長,銷售額大幅提升,門店不斷增加,已經成為知名的百貨連鎖企業。
利他,才能成為最大贏家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購物,信譽樓在1986年就推出了“售貨信譽卡”,消費者可以無理由退換購買的任何商品。這個政策比國家的“三包”政策早了整整9年,在當時是非常超前和具有開創性的。
這對一個才剛剛成立2年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大膽的舉措,公司里的其他人都覺得難以理解并擔心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但是張洪瑞認為,相比消費者的損失,商家可以通過處理和轉賣這些退貨來減少損失。
他說:“人心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顧客買了不合適的商品卻無法退換,她的損失就是整件商品的價值,而對我們來說,這件商品還可以以較低價格處理掉,損失更小?!?/strong>
一次,信譽樓購進了一批運動器材,正值暢銷之際,張洪瑞突然得知這批器材使用不當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于是果斷停止銷售,并把已經賣出的商品全部召回。
這批價值13萬元的商品最終只能拆解廢品處理,導致信譽和業績急劇下滑,幾乎讓公司倒閉。
然而,張洪瑞毫不后悔,他堅信賺錢不是最重要,保持清白的良心才是最關鍵,決不會為了利潤損害消費者。
還有一次張洪瑞看到一名員工在柜臺貼出了一張促銷海報,上面寫著“毛線跳樓價,揮淚大甩賣”。
張洪瑞很生氣,直接撕掉了這張海報,因為這種夸張的促銷語是在誤導消費者,利用消費者輕信和貪便宜的心理作文章。
他認為這種手段不合商業道德,信譽樓決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賺錢。
從那以后,張洪瑞規定每一位員工的名片背面都必須印上“我利客無利,則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則客不久”的箴言,時刻警示員工要誠信待客才能立足。
張洪瑞不僅非常關心消費者權益,也非常重視員工的利益和感受。
在其他商場為了節假日促銷而加班加點瘋狂營業的時候,信譽樓每逢春節都會停業7天,給員工帶薪回家團聚。就連中秋、國慶等黃金銷售期,信譽樓也會停業半天讓員工放假。
雖然許多企業認為員工放假會降低效率和收益,但張洪瑞堅信員工也有家庭,應該享受節日的時光。他將員工視為親人,關心他們的需求。
在供應商方面,他提倡互利共贏,認為企業與供應商關系平等,不應以犧牲供應商利益為代價謀取自身利益。
有一年,受天氣原因影響,信譽樓銷售一個品牌羽絨服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按合同信譽樓可以向供應商追討20多萬的違約金。
但張洪瑞拒絕了這筆違約金,因為這筆錢對廠商影響很大,而銷量下滑并非供應商責任。在長期合作中,信譽樓從不拖欠貨款、強行要求回扣等,與供應商關系融洽。
身價百億,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張洪瑞創立了商業奇跡的信譽樓,卻始終保持樸素的生活習慣。他經歷過饑荒,對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不講究。辦公室也是他的住所,布沙發、簡易置物架構成的全部家具,陪伴了他幾十年。
每天下午四點,張洪瑞會喝一袋酸奶,用完的吸管洗洗再用,一張紙巾用兩次,客人的一次性杯子也會留著自己繼續使用。
面對感慨他太節儉的聲音,他說自己提倡享受生活,但反對浪費資源。他從小處事就很節省,連學生時代的作業本都舍不得丟,寫完的都留著,以后可以翻出來復習回顧。
作為創始人,張洪瑞早早就把自己的原始股份縮減到1%以下,其他99%分給了7000多名員工。他還表示,不會把錢留給子女,退休后要用股權成立困難員工救助基金。
他覺得子女應該自己掙錢,不能當“富二代”。即便女兒結婚,他也只給了數千元的現金,兒子想買房向他借錢,他還要按市場利率計算利息。
雖然生活節儉,但張洪瑞慷慨捐款,這些錢被用于抗震救災、資助貧困學生等。
張洪瑞始終在默默回饋社會上的善意。他白手起家,親手栽樹,卻在事業巔峰時砍斷了子女繼承財產的道路。
因為他深知,子女應該自己掙錢成家,而不是靠先人的蔭蔽過上奢靡的生活。
筆者認為
張洪瑞的一生,既創造了商業奇跡,又保持了樸實無華的品格。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勤儉節約和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
中國商業發展需要更多張洪瑞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