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病去如抽絲,今天躺家里,看了一天的《絕命毒師》,隨便說說。
防止有些讀者沒有看過《絕命毒師》,簡單說一下,講的就是美國的新墨西哥州一個小鎮上,一個50歲的化學老師老白,因為肺癌晚期命不久矣。
而此時,自己的妻子又意外懷孕了。
為了湊錢治療,以及為未來的女兒攢一筆家底,老白開始制毒、販毒的故事。
故事圍繞老白一家,以及合伙人、也是曾經的學生小粉展開。
一共五季,不算長也不算短。
以下是正文。
一部好劇,最重要的是什么?
讀書那會,還是看過不少美劇的,包括越獄、迷失、紙牌屋、老友記……
一部好劇,最重要的是什么?
這里拉一條基準線,其實在發達市場已經有定論了。
一部好劇的核心,是講一個好的故事。
《讓子彈飛》原著《盜官記》作者馬識途,就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故事?
懸念叢生、引人入勝、邏輯清晰、環環相扣。
當然,你也可以說,有明星,有演技、有構圖、有好的特效、好的宣發這些很重要。
但這在市場經濟中已經證明了,他不是一部好劇的核心。
在一個自由的市場里,一部好劇有簡單的評價標準,
1、收視率高。
2、看完以后的評價高。
這是數據的力量。
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幾十年的發展中,已經驗證出來了——在故事沒講好的情況下,你拔高其它的因素,對收視率影響是有限的。
萬叔服務過國內電視劇發行方,我們現在的劇,多數是采購的形式。
就是說,一部電視劇,多少錢,在拍之前,就已經簽合同,定下來了。
在拿到錢以后,這部劇質量好壞、收視率如何,就跟渠道、推廣關系大。
比如你拍一部劇,質量是70分,首發在湖南衛視,和一部劇質量是80分,首發在廣西衛視,影響力完全不同。
湖南衛視的影響力、觀眾基數、宣發能力,很有可能把這部70分的劇炒成當季熱點。
順便把主演的幾個明星,推高再火一把。
是有這個宣發能力的——因為國內電視劇影響收視的核心,是渠道。
而廣西衛視首發的,除非你拿出95分的神級質量,不然你就是拼不過。
商業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
后來網絡平臺開始興起,開始流行一個出爆款的公式——明星+宣發+好開頭
為什么?
因為網絡電視劇平臺,繼承的是網絡小說的付費模式,前幾集免費看,所以往往把前幾集拍得極為精彩。
但很有意思的是,拍攝費用呢,又和劇集長度掛鉤。
這就導致,以網絡小說為原型的網劇,往往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中間又臭又長的愛情戲、宮廷戲、成長戲,最后一兩集收回伏筆。
你看,什么樣的激勵機制,就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美劇也有這問題,但好一點在于,美劇多數是一集一集拍,一集一集放,隨時調整節奏和劇本。
如果收視率不佳,可能直接就砍掉了。
所以你看的美劇,尤其是第一季,幾乎一直在設懸念,一直在下伏筆,一直在反轉。
目的,就是吊足觀眾胃口。
這就導致一些電視劇,開頭挖了太多的坑,最后發現收不回來,成了爛尾劇。
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惋惜,覺得開頭不要挖這么多坑,后面填不回來。
編劇不這么想,編劇如果在前面沒有足夠的懸念,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劇直接就砍了。
有點像短視頻,黃金三秒鐘的意思。
或許是嘩眾取寵、標題黨,但沒有這個,別人看都不會看完,直接劃走了,沒有耐心等你漸入佳境。
所以,但凡一部劇,前期開好頭,中間敘事流暢、邏輯清晰,最后伏筆能收回,有理有據,就算講了個不錯的故事。
另外還有很大不同的一點在于,國內電視劇,演員明星的出場費是大頭。
美劇里,編劇和特效的費用更多。
國內的電視劇市場,就是IP粉流量+渠道流量+明星流量+短視頻宣發流量帶來的觀看收視率。
明白嗎?
真相是,好故事的供給太少了。
就像今年春節電影檔,幾部電影都缺少驚喜,還讓一部減肥電影拿到了幾十億的票房。
萬叔覺得,春節檔的電影,沒有一部比得上《周處除三害》
這就是萬叔一直說的,供需不平衡。
人為控制供給,地方保護,讓消費者不得已,只能去消費高價低配的玩意兒。
說人話就是,讓你有錢也買不到更好的。
萬叔以前看過一本書,里面講一個公司的老板,大言不慚的講,說按我們現在掌握的渠道,哪怕里面都是垃圾,也能銷售一空。
當渠道控制了市場和流量,消費者沒辦法自由選擇的時候,生產方就會討好渠道方、發行方,共同割消費者的韭菜。
當然,你知道萬叔上面說的,明顯不只是在講電視劇這個行業。
之前不是講過,小和尚下山的商業模式嘛。
這種模式,萬叔打個補丁,只適合自由競爭的市場。
所謂江湖,就是人人身在其中,人人都有機會。
一旦江湖被一統,武林盟主產生,利益結構固定,你的成就,和你的能力高地,就不成正比了。
絕命毒師里,老白這樣頂尖的制毒人才,找小粉這樣的混混做銷售,一天就能賣一盎司。
建立線下渠道,占據地盤,就能一次賣一磅。
像炸雞叔這種大佬,一周就能出200磅的貨。
所以,你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的核心優勢在哪里。
同時,要搞清楚自己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商業環境里。
比如你是一個業務能力很強,但我行我素,你去一些中小企業,幫他們賺大錢,自己拿到結果,就很匹配。
如果你去阿里這樣講價值觀的,就容易被當成野狗淘汰掉。
這周幾篇文章的主題都是,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比如小米的賺錢思路、定價策略,很好。
但如果市場規模達不到,簡單模仿,就會血本無歸。
再比如上個10年,那種融資做產品,跑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然后刷量虧本快速放大,最后賺資本市場錢的邏輯。
在國資主導投資市場的時代,也跑不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