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中,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已經制定好了針對中國西北的作戰計劃,甚至已經到了作戰準備階段。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個計劃最終沒能成功實施。
這究竟是為何呢?
中國原點——陜西
陜西地處中國西北,東部為黃河中游途經地區,與山西“隔河相望”。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陜西好像全都是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自然而然地就以為陜西資源匱乏。
其實,陜西的高原和山地面積確實很大,平原面積僅有391萬公頃,只占總面積的19%。
如果你把高原面積大跟資源匱乏聯想起來,那就大錯特錯了,陜西可是礦產資源最多的十二個省之一。
陜西省已經探明的了92種礦產資源,已經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達到了42萬億元,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說日軍是因為陜西資源匱乏才不愿意攻占陜西的,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陜西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國的“原點”就在陜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坐擁這里,可以輻射全國。
在整個抗戰歷史上,日軍可以說對陜西這塊風水寶地垂涎已久,但因為諸多原因,并沒能攻克陜西。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11月8日,侵華日軍攻破了山西太原。
為了切斷華北與西北的聯系,進而渡河占領陜西,日軍指揮做出了“黃河左岸地區推進平定”計劃。
負責執行此次計劃的有日軍第108師團、第20師團與第109師團,日寇兵分兩路,晉西北沿黃河城市淪陷。
到了1938年,日軍占領了黃河東岸的重要渡口,隨時準備渡黃河,進軍西北。
想要守住陜西以及整個西北地區,必須得阻止日軍西渡黃河,我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八路軍聯合國民黨駐陜軍隊聯合起來,共同擔任起了黃河防務、保衛陜西的任務。
想要防止日軍渡河,河防工事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國共兩黨也討論出了具體的作戰計劃,并安排好了各自的負責區域。
在日軍發動大規模渡河進攻前,我方就商定好了布防事項并構筑了堅固的河防工事。
1938年3月,日軍開始了西渡黃河行動,不過,在我軍完善的河防工事面前,日軍難以推進,損失慘重。
在鞏固河防方面,神府軍民是立了大功的。
3月13日,日軍調集2000名精兵強將攜帶渡河工具,外加20多門大炮企圖打開神府河防。
戰斗開始時,日軍先用戰機和大炮對河防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集中轟炸,轟炸結束后,大量日軍開始渡河。
在日軍渡河之初,我軍并沒有著急反攻,而是等待時機,待日軍渡河到一半時,再集中火力進行阻擊。
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繞到河東,前后夾擊密集渡河的日軍。
日軍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后只好向潰逃到興縣。
此戰,河防部隊打死打傷敵140余人,并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同時,也好好地跟日軍“上了一課”。
潼關保衛戰
在關于保衛陜西的作戰中,不得不提到“潼關保衛戰”。《潼關歷代戰爭紀事》一書中對保衛戰有詳細的記載。
1938年2月,運城市風陵渡遭日軍攻占,此時的日軍距離潼關僅一河之隔。
3月7日,潼關縣城遭到日軍突然轟炸,駐扎在華陰的國民黨軍隊46軍28師得知潼關告急后火速趕來增援。
3月23日,潼關的防御工事遭到日軍的猛烈轟炸,日軍乘坐橡皮艇渡河而來,國民黨軍隊以大炮反擊,風陵渡日軍炮兵陣地濃煙滾滾,潼關保衛戰就此打響。
第一仗以國民黨軍隊的勝利結束,斃敵100余人,摧毀日軍兩門山炮。
26日,不甘心的日軍集結大量隊伍再度發起進攻,此時,已經渡河的國民黨163團見好就收,主動撤出戰斗。
保衛戰的持續時間遠遠超出了預料。
1939年11月,保衛潼關的重任交到了國民黨第一師的手里,第一師勘察地形后,針對性地構筑了3道堅固的防線。
戰斗過程中,潼關的居民也沒閑著,大家紛紛站了出來,為保衛潼關貢獻著力量。
1940 年,駐守潼關的戰士和當地群眾齊心協力挖出了將近15公里的交通線,連接了隴海鐵路的運輸。
上萬名傷員得以有效安置,抗日物資也通過鐵路運往了前線。
當然,這么重要的交通線路肯定會遭到日軍的打擊,但沒有辦法,傷員想要救治,物資需要運輸,火車只能選擇“闖關”。
白天視野太清晰,火車肯定不能活動,只能選擇在晚上啟動,而且,為了隱蔽目標,整個過程都不能開燈。
不光要警惕路況的危險,還要時刻防范著敵人的布防和威脅,“闖關”過程中,前后犧牲了幾百名司機。
有一次,工人在搶修鐵路時被日軍炮火轟炸,一次就犧牲了30多人。
抗戰時期,除了陜西的幾個老城區淪陷過幾個小時之外,日軍從始至終都沒有越過黃河,除了戰士們的功勞,三秦兒女的支持也是立了大功的。
在這里要補充一下,河防戰斗過程中,我軍使用的“半渡而擊”,就是指等敵人來到河中央位置時才發動攻擊,這里面有一個很無奈的原因。
在抗戰初期,雖然國共兩黨迎來了再次合作,但是,國民黨一向防范著我黨,紅軍改編而來的八路軍也一直遭受著國民黨軍的“壓制”。
這種壓制主要體現在武器壓制上,所以,當時八路軍基本沒有新式武器,大部分都是紅軍時期流傳下來的落后武器。
這種武器不光威力小,射程也很近,河防作戰中,根本無法打擊到河對岸的敵軍,只能等敵軍進入我軍射程之內后,我軍才進行阻擊。
雖然說“半渡而擊”是一種迫于無奈的選擇,但這種打法出乎意料地好用,集中優勢火力,把敵人控制在河中央,效果極佳。
日軍忌憚蘇聯
日軍遲遲攻占不了陜西,除了軍民不畏犧牲奮起抗戰外,日軍本身也有很大問題。
日華北方面軍已經制定好了進攻我國西北地區的計劃,并且計劃已經進入了準備階段。
但是,最后并沒能成功實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兵力不夠用了。
1939年,日軍就已經頹勢盡顯,一是其國內經濟衰退,二是戰爭推進困難。
為此,日軍改變了作戰計劃,放棄了西北地區,把目光瞄向了東南,日軍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通過掠奪東南地區的資源豐富國力,隨后再養精蓄銳,“吃掉”西北。
不過,日軍比較畏懼蘇聯,北方軍備必須要到位,可這就意味著必須要縮減“南進”的軍隊。
1939年年底,我軍一鼓作氣發動了“冬季攻勢”,日軍損失慘重。
為了報復,日軍就希望大本營能夠增援兵力,不過,日本陸軍省并沒有滿足,而是根據國際形勢做出了“削減對華戰費,縮減派遣到華的陸軍兵力”的決定。
因此,日華北方面軍因為兵力不足,戰費不到位,遲遲沒有機會發動大規模進攻西北的戰斗。
此外,因為蘇聯的影響,日本也不敢冒然進攻西北。
日本在計劃進攻我國西北之前,就必須先解決渡黃河的問題,為此,日軍專門派人對黃河進行了一番調查。
與此同時,日軍也一直在調查蘇聯的一舉一動。
二戰時期,中國和蘇聯都是“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蘇聯也為中國提供著幫助,比如,蘇聯參與了西北國際路線的修建,派出了技術人員援助西北。
日本針對蘇聯的調查主要有三點:
一是蘇聯援助中國的進展情況,二是蘇聯在西北的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三是擔心冒然進攻西北會不會造成蘇聯參戰。
特別是第三點,日本忌憚蘇聯,更不希望惹怒蘇聯。
雖然我們不知道日本調查的結果,但從日本的行為中不難判斷,日本害怕冒然進攻西北會導致蘇聯參戰,這也是日軍被限制的一個原因。
當然,除此之外,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不得不讓日本把注意力轉移到太平洋,這也“稀釋”了日軍部署在中國的兵力
日本軍隊的胃口很大,但他們吃不下一個中國,保衛黃河防線、保衛陜西、保衛大西北就是在保護中國的尊嚴,三秦子弟不畏犧牲,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飛機大炮,這種精神值得我們贊揚,這種勇氣值得我們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