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6)
導言:
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開盛世,龍馬精神。杜小荃將舉辦一系列的藝術活動,這也是他從藝30年來首次全方位綜合性展示自已,舉辦展覽、召開座談、印行文集,出版社將陸續出版系列研究叢書:如《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文集)、《與古為徒——跟吳昌碩寫意人生》(畫集)、《人生獨處是清歡——杜小荃生活隨筆》(散文集)、《秦漢風骨——杜小荃的書法世界》(書法集)等。從本期開始,藝美網將隆重推出《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批評文章,關于藝美網已往發表的杜小荃先生批評文章,不再重復發表,望請廣大讀者諒解。 30年來,杜小荃先生為藝術孜孜以求,篤定前行,每個階段都有他不為人知且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該書將全面、立體、客觀、真實的再現一個藝術家的意氣豪情與詩性人生。
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評文人畫家杜小荃
文/于雯霞,文學博士、文化學者
藝術來源于對自然、生活以及生命的真切體驗,體現著一種詩性精神,是通向生動、形象、神秘的人間殿堂。中國藝術在形態、表現手法和開掘的角度上,都呈現出與西方藝術迥然相異的風格。西方世界的藝術精神產生于求真求實的哲學基礎上,它秉承了古希臘人追逐本體論的形式邏輯法則,所追求的是將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規則和邏輯程序,特別強調術形象在觀感上與生活的相似性,從而使形象與觀念要有高度的邏輯統一關系,可以說,西方的藝術精神是求"真"的。中國的藝術并不是不求"真",但這里的"真"與西方藝術觀的"真"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國藝術觀的"真"不是局部性、階段性相似的意義,而是具有終極性"本真"的意義,是生生不息又澄澈明凈的生命實質。它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上下同流,與天地參的生命本真的體驗狀態。它本身是一種超越,超越生命的有限,超越時空的界限。如《莊子》所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追求的不是重視邏輯推理的藝術形態,而呈現出朦朧又渾然的獨特況味。誠如徐復觀先生所說:"談中國藝術而拒絕玄的心靈狀態,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門口徘徊。"
中國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典范,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風格。國畫在技法上雖然是可重復的,但在精神氣格上卻是極難學的。若不能沉潛靜思,只是機械地學習技法,實在與傳統藝術之精神相去甚遠。而在當代,能真正潛心于國畫創作并能領悟其精神的畫家并不多見。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一些"畫家"心浮氣躁,無法就傳統繪畫的精神氣韻及道藝進行精研。杜小荃是當代青年畫家中為數不多但能真正潛心于傳統繪畫創作并不斷進步的畫家之一。他醉心于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鉆研領悟傳統藝術之"真",尤以繼承發揚中國文人畫精神為己任。在創作的道路上,孜孜可可,勤奮進取,于印刻、詩、文、藝論皆涉獵廣博。
中國繪畫的形式有很多,文人畫是其中重要的風格流派。作為一種淵源深厚的藝術形式,可以一直上溯到漢代,興起于唐代,形成于宋,拓展于元,完備興盛于明清,著重于展現文人的思想。情趣,其形式和內涵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不斷地發展豐富。在其形成過程中,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合流發揮過巨大的影響,培養了文人畫思想深遠、意境深邃的文化品質。它突出真情實感,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并在形式上融會多種藝術于一體;還追求氣韻與神致,功夫不在細微逼真處,而在于體現"象外之象"與"韻外之致",以有限的畫卷傳達無限的生命意蘊與精神氣質。它的出現不但標志了中華民族繪畫的審美風范的形成,也成為東方藝術精神的重要表率之一。
在繪畫學習過程中,杜小荃深深感受到,文人畫是創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在化,處處體現著創作者的人格修養,其優美高雅來源于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繼承文人畫,其實就是在傳承民族文化精神,體現民族文化品格。因此,著力提高畫家的人文素養十分必要。畫境要寫心,畫格要如人,天才功力也要結合到文化修養,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畫家,而不是一名畫匠。為此他勤力國學,出入經史,體察人情,感受世態,從多個方面辛苦地磨礪自己,為繪畫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杜小荃習畫從臨摹開始,以學習吳昌碩為主,出入八大、石濤、揚州八家等等,上至宋元,下及近代諸賢。在他看來,繼承是創新的基礎,臨摹是學習文人畫的唯一途徑,這不僅意味著對前人筆墨技巧與物質形態的模仿,而且是對畫家人生閱歷與思想情感的悉心觀照,以及自身品德、修養、境界的有力參照。他堅定地認為.復古是對古人繪畫技法與創作精神的整體把握.是一條繼往開來,既能夠保持傳統文人畫的文化含量又可以促進自我轉化提升的道路。進而在學術上,提出了中國畫"以古為新的復興使命"的觀點,主張"以傳統的筆墨語言與古典的藝術形式去闡釋個人情感"。不過,杜小荃的復古要求并不等于機械地摹古,在實踐中,他主張邊臨邊變,"將古人之'我'轉化為自然之我,通過固定的形象思維轉變為個性的自我"。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小荃的繪畫深入古人茭奧,博采眾長,氣格獨有。雖不事鴻篇巨制,而小品靈動多姿,神采自勝。其于山水、魚蟲靡不涉獵,尤以花鳥折枝見長,筆墨精到,五彩分明,深得前人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杜小荃認為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為更好地體現創作主體的精神內涵,必須將基礎打得牢固扎實。他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吳昌碩的畫藝,同時觀照其書法藝術。傳統的中國畫主要是靠線條來完成,畫面形象結構、形態。表情,要靠線的準確性、力量感和變化來表現。齊梁時期著名畫家和理論家謝赫在其評畫著作《畫品》中總結出來"六法",其中之一就是"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應物象形"等互為參照,體現出對畫作意境品格的重視,以及突破具體界限直達創作者的本真性情的要求。在畫中通過書法線條來體現人格力量,進而發展成為文人畫的重要特征。明代大書畫家、藝術理論家董其昌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藥矣。"吳昌碩先生就曾憑借著深厚的石鼓文功力,以金石書法入畫,如盤虬屈鐵,使畫意更加醇厚,畫面更加生動、更有氣魄。然而以書法入畫需要氣力功夫和極高的天分,在今天,許多人有畏難情緒,對骨法用筆產生懷疑,對傳統進行拋棄,妄圖在國畫創作中找到"速成"捷徑。面對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小荃不為所動,他刻苦而執著地鉆研篆隸,努力把從吳昌碩畫中看到的那些傳統。古典。雅正的審美因素融匯到自己的創作中,書與畫同參共養。他的繪畫講求筆力筆意,常常以逸筆折枝花卉為主線,用筆老練,線條簡潔凝練,準確生動。
神采飛揚的題款、妙趣橫生的題詩是杜小荃繪畫的一大亮點,彌補了當代許多畫家能畫不能書,能書不能詩的缺憾。他依靠大量的題書重組畫面平衡,書體則多用倪云林小楷,使得聊抒胸中逸氣的感覺更加真切,還配合畫圖進行詩文創作。自題自畫,使得繪畫的意境深遠,精神風貌與眾不同。他的詩和畫都能夠獨具匠心,情景交融,別有情趣,不落俗套。茲錄兩首題畫詩如下:
《無題》:夜半千佛睡座鐘,忽聞天外布谷聲。群山寥落無虛態,驚破雷公雨當空。
《題秋塘荷花》:秋露荷花半生煙,蘆塘蜻蜓急爭先。粉面退紅風翻白,醉死青藤惹大千。
其詩猶如其人其畫,渾然大氣,意境灑脫飄逸,生動傳神。畫面之上,書與畫相得益彰,詩與畫附麗成觀,交相輝映,意趣橫生,在多姿多彩的藝術殿堂里,杜小荃盡情地揮毫潑墨,將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詩書畫互補這一特殊的美學現象在他筆下再次煥發光彩,在畫界別開生面。
同時,他的詩文創作和畫藝評論,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0余年間,出版了十余部文集及個人書畫集,發表散文、詩歌、藝術評論等約30萬字,還曾自力創辦學術期刊《墨藝研究》。
杜小荃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不斷地受到世人肯定,許多作品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
面對累累碩果,杜小荃并未自我陶醉,沒有停下精研藝術的道路。當代不少畫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流失了創作的激情和感動,工作就是不斷的重復自己,畫作絲毫沒有生命力,自己把自己變成了做畫的工具。對此,小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認為,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機體去感悟。體驗浩瀚無邊的天地乾坤,絕不能蛻變成僅僅是一種人為的形式。杜小荃的畫風是發展變化的,舉例言之,他早期的寫意花鳥較為清秀簡約,而近些年來同類之作卻飽滿的多,更顯凝重。豐滿。杜小荃不斷求畫藝的精進且成效頗大,這是值得當代其他畫家注意的。有人評論杜小荃"太傳統",但恰恰是這種傳統氣息造就了今天的他,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希望杜小荃能堅守住他的這份"傳統"。
杜小荃簡介:
杜小荃,漢族,1972年2月出生于山東臨沂,研究生學歷,農工黨黨員,現居北京。書畫篆刻家、美術評論家。曾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書法篆刻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