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雖統一文字,卻又和而不同。作用和表現形式均有所不同,如果說秦代刻石屬于正體的官方文字,那么秦詔版就是“民間體”的官方文字,不像刻石文字那么嚴謹和莊重。他的頒布根本原因就是政治宣威,就是為了讓百姓能夠看得懂,從而了解上級的指示。
一、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秦詔版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字體大小不一,富有錯落感。從單個字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有些字的筆畫都是不完整的,較為隨意,雖然不合法度,但這卻正是秦詔版天真樸拙的獨特風味,也是為人所吸引的地方。由于當時需鑄刻的數量較多,時間相對較為緊張,由此可見其急就的特點。
秦詔版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他的線條了,恣意灑脫,硬朗果斷。由于是刀刻,更是飽含著稚拙的刀意,金石味十足,具有高古的格調。其章法也十分特別,疏密相間,布局隨意,處處充滿著活潑的生氣。
秦詔版文字經過了一系列的自身變化,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春秋晚期,在書寫過程中已經呈現出方折的筆畫。到了戰國時期,詔版文字中的方折化進一步加強,最典型的是秦孝公十八年“商鞍銅方升”、秦惠文王四年“封宗邑瓦書”。
不難發現秦詔版不像秦刻石那般圓潤,有人認為出現此種效果的原因是由于用刀刻畫的方式造成的。雖然書寫工具對于筆畫、結構都有一定的影響,但這卻并不是導致出現方折效果的主要原因。例如“赤峰始皇詔鐵權”、“寶豐始皇詔鐵權”,其文字較為方折。
陽文鑄的銘文,是當泥范還未干,硬度不高時,用硬物在泥范上刻畫文字,可以隨意調整,而且如石鼓文、泰山刻石等在石頭上刻的也能刻出圓轉的筆畫,所以出現方折并不完全是因為刻畫所致。
1993 年于陜西省華陰縣下鄉村出土的兩件文字內容相同的“秦骃玉牘”,一件是刻字,一件是朱書,筆畫、結體都很方折。可見此時的秦文無論是手寫還刻制的方折化都已經很明顯。
再者,“柱礎刻石”中“廿六”二字與始皇詔正合,筆畫極為方折,這也體現了秦文本身發展的歷程。由此可見,秦詔版筆畫方折是有源可循的,是因為文字本身書寫需要。
為了書寫便捷,大部分秦詔版的文字都不像刻石小篆那般嚴肅、工致,在排列上可見縱向是保持一致的,而橫向則沒有對齊,會出現大小隨意,錯落有致的效果。仔細看每個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線條較為平行,方筆較多。
秦詔版不僅在書法藝術上有其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史學和美學價值。秦詔版的文字記載中,秦二十六年鑄于權量詔版上,立號為皇帝,說明秦并天下之前,無詔無皇帝。
《說文解字注》記載:“誥,告也。見釋詁。按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則用告字。以此誥為上告下之字。又秦造詔字,惟天子獨稱之。文選注卅五引獨斷曰。詔猶告也。”
秦始皇實行大一統,文字亦是如此,在對前期文字的整理基礎上,由大篆省改而成的秦小篆產生了,秦詔版也是這一時期所產生。
通過觀察與研究,不難發現秦詔版的文字內容是皇帝用于昭告天下,流傳永世,不可隨意篡改的,字體結構雖不做嚴格要求,但基本要端正,他的功能更多是用于特定的場合。
雖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不會在社會上廣為流通,由于其裝飾性以及人為因素,秦詔版的使用是受環境和條件約束的。與之相反的是更具普遍性和實用性的秦隸或古隸、草篆,是書寫在竹木簡牘上的文字。
兩者相比,秦簡牘的某些字形與秦小篆相似,有繼承和保留的部分,結構與秦篆相吻合,例如“皇”字,“則”字,在大篆和秦簡中結體沒有變化,只是秦簡中筆畫較為圓潤,并有向上仰的趨勢,還有些許露尖處,用筆更為輕松、飄逸。
二、清時天上詔書稀,曲水從游許布衣
秦詔版中“皇”字較婉轉曲迂的篆書更為平直方折,一字之中筆畫粗細較單一,這與書寫材料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系。
另外,秦簡牘一般用筆以側鋒入筆略帶方形,字體大小錯落,長短不一,具有流動感與節奏感,章法和諧自如,體現了隨著書寫實踐的增多,人們能更自如的使用毛筆。
但是,有一個概念我們必須澄清,那就是“隸變”。其本質在于文字轉向以抽象線條重組字形,改變了空間結構,使得點畫之間,線與線,字與行之間增添了活潑感和表現力,從而更加具有藝術性。秦詔版與秦簡牘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場合和用途。
文字在我們使用的過程中有兩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要辨認清楚,另一個是書寫便利。如果說秦刻石小篆是“正體”,秦簡牘是“草體”的話,那秦詔版就是二者的中和。在書法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通過對比發現,秦詔版中的長線條并不像刻石那樣圓潤,也經常會出現斷筆的現象,很多地方都多用富于節奏感的短線或是點畫,加強對比。
從線條的形狀和方折轉筆中體現鮮明的刀刻感。從字內空間的疏密變化來看,結體縱橫交錯變化,根據單字的形狀變化無常。
章法上也打破了原來的傳統,給我們一種新的形式感。詔版天真爛漫、草率隨意的風格打破了官方中正的平衡,使線條和結體都變得自由率真,從而讓書法的發展突破了新的方向。
而刻石追求對稱、平衡的空間結構,雖有點工穩刻板,但不失藝術的表現性,又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內心渴望大一統、天下和平社會穩定的時代精神。
刻石和民間使用的詔版,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極度嚴謹和相對自由,彼此之間存在一種血肉關聯,卻屬于兩種不同的審美。秦官方刻石小篆結構對稱、安靜、端莊而又肅穆,秦詔版雖線條粗細均勻,但長短變化反差極大,一個遵守“篆引”法度,一個卻自由浪漫、隨意妙造。
秦刻石與詔版,作為一種“正體”與“異體”的兩種形態,彼此輝映,顯示出秦文字的多樣性。秦刻石的特點是勻稱、整齊、僵硬,而詔書卻是直來直去,隨心所欲。從某些層面上又可以說秦詔版、權、量銘文才是秦代書法的真實面貌。從內容上看,權量詔版是改革詔書,以實用為主,風格多樣,刻石則立諸于名山,具有示范性。
《說文解字·序》記載:“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秦詔版由于生動跌宕富有生趣的書風,為后來的書法藝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當今學習篆書者,多鐘情于秦小篆《嶧山刻石》,認為他是篆書的代表、秦篆之精髓。
觀其外貌,線條圓勁,結構勻稱,實屬唐李陽冰玉箸篆的風貌,與秦刻石差異很大,無論結體之工整、形勢之方正,還是線之精細板滯,用筆之僵直,皆可稱為古質不足而妍美有余。
平時我在臨摹秦詔版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體會,并總結了些經驗。一是使用豎式條幅寫,這樣有利于對整體章法的把握和控制,也利于大幅作品的創作體驗;二是用筆以聚鋒加絞轉方法為主,選擇較長筆鋒的羊毫筆,線條輕盈飛動而又渾厚,能體會細長線的飄逸豐腴之美。
秦官方刻石和民間詔版,一方面是內在的規定性,遵從一定的外力而產生變化,另一方面,則天生具有調適性,自由表達;三是線條長短變化極大,從而使得字形變化極為懸殊,不拘陳法,令人耳目一新。四是尊重原帖的體勢,與古為徒,從而學以致用。
三、詔書入巖穴,丐告嘉謀貢
始皇詔銅橢量是秦詔版的代表作,少數字有缺筆,其字形式樣發生“簡率”變化,但不改變結構,顯然是跨越秦統一的秦人作品,與六國遺民毫無節制的舊有書寫習慣展示的小篆有本質差別。始皇詔銅橢量因字設形,豎有行橫無列,洋洋灑灑,中軸擺動,重心挪移,參差錯落,奇正相生,盡見秦書之風骨氣度。
任何一個時代,文字都有“正”和“奇”兩種不同的特質,二者交替發生作用。五是注重墨色變化,強調書寫性。墨色變化是書寫性表達的重要手段,由于書寫的自然狀態,墨色必然產生變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讓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雖然古文字屬于“冷學”、“絕學”,但是在當今“國學熱”的時代,古文字也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焦點。
《說文解字注》記載:“三代無其文,秦漢有也。據此可證,秦前無詔字。至倉頡篇乃有幼子承詔之語。故許書不錄詔字。鉉補之。非也。”
這也激發了我研究古文字的興趣及熱情,雖然他距離我們時代久遠,但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更具東方特色與神秘色彩,讓我想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他的內涵。
在古文字這個龐大體系中,我選擇了秦文字,并以秦詔版為切入點,選擇這個研究點是因為秦詔版雖然不同于刻石的莊重嚴謹,但更為普及,又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面貌,在當時普遍流行。
產生秦詔版的因素有很多,總的來說受當時政治影響頗大,秦始皇頒布了中央集權,就是權力的象征,同時進行的一系列政策
都是為了擁護這種制度,突出表現了秦始皇及秦二世彰顯政治權威的一面。秦詔版在當時屬于民間性質的文字,沒有刻石小篆那么規整嚴謹,也不像簡牘那么飄逸,風格基本介于兩者之間,有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民眾來說也是通俗易懂的。
我們可以從不同方面來看秦詔版,從制度層面講,主要是為了執行當時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當時沒有印刷技術與宣傳媒介,只能靠在一個個的器物上鑄刻文字,從而流通于市面為人們所知。
從文化方面說,即"書同文”;從藝術角度看,秦詔版也具有可研究的美學價值,雖然整篇字數不多,但它所呈現的意趣卻別有一番滋味,尤其是他那種“拙”趣更耐人尋味。
結語
秦詔版別具匠心的獨特風格,對筆者的書法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反復的臨摹,琢磨他的用筆、結構、章法特點,再運用到創作之中,體味金石的奧妙。所以我們應該在浩瀚的書法世界中去學習一些有特色小門類的作品,去發掘一些值得我們汲取的元素,學會融合,從而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書學之路。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注》
《史記》
《里耶秦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