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18日,禮拜日,父親節。
這天早上8點來鐘,時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執行委員兼總干事的楊杏佛,帶著15歲的長子楊小佛出門辦事。
誰料,汽車剛剛駛出中研院的大門,四個拿著手槍的大漢,便朝他們沖了過來,二話不說,抬手便射。
車內的楊杏佛見狀,立馬撲到了兒子楊小佛身上,緊接著,便是啪啪啪一陣槍響,等槍聲結束,楊杏佛和司機已經倒在血泊之中,被他護在身下的楊小佛,只是腿部中了一彈。
激烈的槍聲,驚動了附近的巡捕,兇手之一的過得誠被巡捕抓獲,楊家父子則被送去廣慈醫院救治。
很不幸,楊杏佛沒能救下來,因為這4個刺客,就是來要楊杏佛的命的,他們的子彈,都是朝著楊杏佛腰肋、心肺射擊的。
楊杏佛遭刺殺,立馬在當時的上海引起軒然大波,民權保障同盟的同志們是義憤填膺,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人,紛紛發表文章,表示對此事的憤慨。
很快,楊杏佛死亡的事情,便傳到了他的前妻趙志道耳中,她是痛哭失聲,她怎么也沒想到,僅僅離婚2年,自己的丈夫就為革命獻身了,而她連挽回的機會都沒有了。
悲憤之下,她給丈夫寫了一副飽含深情的挽聯:“當群狙而立,擊撲競以喪君,一瞑有余愁,亂沮何時,國亡無日;顧二雛在前,鞠養猶須責我,千回思往事,生離飲恨,死別吞聲。”。
從這幅挽聯來看,趙志道對楊杏佛情深義重啊,可既然情深義重,他們又為什么會離婚呢?原因很簡單猜忌——一個中年婦女的猜忌!
趙志道出身名門望族,其父趙鳳昌,曾做過張之洞的幕僚,在東南互保、立憲運動中,曾起到關鍵作用。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趙鳳昌又聯合張謇等人,向革命黨人靠攏,在革命黨和立憲派之間穿針引線,也是這時候,在上海中西女私塾讀書的趙志道,決定前往武漢投身革命。
若是一般家長,肯定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只身犯險,肯定不同意,但趙鳳昌卻極其開明,在得知趙志道她們要去南昌時,竟然親自趕到碼頭,為她們送別。
在趙鳳昌的幫助下,趙志道成功到了武漢,跟著紅十字會參加了一個多月的救援行動,也是因為這次革命,趙志道被學校開除了,理由是無故曠課。
1912年,趙志道被父親送往美國留學,在美國,她遇到了楊杏佛。
比起趙志道的家世,楊杏佛只能用“卑微”來形容,他的父親是個獄卒,薪水微薄,一家人生活的是捉襟見肘。
雖出身微末,但楊杏佛卻心懷大志,自幼苦讀,1907年,他考入了上海公學,與學校的老師胡適結為之交好友,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考入唐山路況學堂,跟茅以升成了同學。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只身前往武漢參加革命,等到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楊杏佛被吸收進了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府,擔任秘書處收發組組長。
1912年,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當上了大總統,這讓宋子文、楊杏佛等人義憤填膺,不愿為袁世凱效勞的他們,在孫中山的資助下,前往美國留學。
在美國,楊杏佛先是在康奈爾大學求學,1916年又進了哈弗大學深造,這年8月,在一次中國留學生的聚會上,楊杏佛邂逅了趙志道,當得知趙志道也曾前往武漢參加革命時,他對她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從這時候起,楊杏佛就經常給趙志道寫信,隨著二人書信越來越頻繁,也漸漸產生了感情。
雖然趙志道比楊杏佛大了4歲,但楊杏佛卻不介意,在給趙志道的書信中,甚至還以“秋水”為筆名,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而趙志道也是個干脆爽利的性子,她看中了楊杏佛這個人,至于家庭背景的差距,也不在乎。
1918年,楊杏佛得償所愿,跟趙志道在美國喜結連理,結婚后,二人踏上了回國的渡輪,跟他們一起回國的,還有趙志道肚子里的孩子——楊小佛。
趙鳳昌在見到這個女婿后,也是喜愛不已,又為他們補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然而,二人婚后的生活,卻并不怎么和諧。
1919年,楊杏佛來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月薪200塊的他,實現了財務自由,就把老家的老母和妹妹接了過來贍養。
楊杏佛的母親和妹妹是鄉下人,這個鄉下人的生活習慣當然和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不一樣,于是,趙志道和姑嫂之間矛盾不斷,這讓夾在中間的楊杏佛是苦不堪言。
清官難斷家務事,即便楊杏佛是留學哈弗的高材生,但對于家里這些事情,也是無從下手。
日子一長,趙志道在楊杏佛眼里,不再是那個善解人意的大姐姐了,而趙志道,也惱恨楊杏佛不幫著自己,隔三差五的回娘家,二人的愛情,就在柴米油鹽、雞飛狗跳中一點點被消耗掉了。
1924年,楊杏佛重回孫中山身邊當秘書,他們一家也搬到了上海,這一次,趙志道擺脫了姑婆,帶著孩子跟楊杏佛住進了霞飛坊5號的小洋樓。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個緩和關系的好機會,但可惜,二人的關系更惡劣了,因為楊杏佛太忙了,忙著第一次國共合作,這年冬天,他跟著孫中山幾乎一直呆在天津、北京!
丈夫長時間不著家,這讓帶在家里看孩子的趙志道心生疑慮,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年老色衰了,楊杏佛是不是在外面另有新歡了,要拋棄他們母子了,這種心思一旦萌發,就一發不可收拾。
1925年3月,孫中山離世,作為孫中山最堅定的追隨者之一,他更忙了,忙著為孫中山料理喪事,忙著為孫中山修建陵寢。
忙完這些事情后,楊杏佛擔任《民族日報》的主編,參與五卅運動、組織中國濟難會、推動國共合作,忙的是不可開交。
1927年,楊杏佛又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總干事,協助蔡元培處理大量的事情,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馬日事變相繼爆發,楊杏佛就更忙了,更顧不上自己的小家了。
眼見丈夫官兒越做越大,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趙志道的心里更慌了,為了消除心中疑慮,只要楊杏佛一回家,趙志道便開始“盤問”他,跟什么人參加活動啦,跟那些夫人、太太接觸啦,等等等等。
妻子的盤查,讓楊杏佛是苦不堪言,可為了家庭和睦,他只能耐著性子解釋。
可惜,懷疑一旦產生,想要消弭就難了,楊杏佛是越解釋,趙志道就懷疑,于是,二人的矛盾再次爆發了,是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
甚至某次,趙志道在報紙上看到楊杏佛和一位貴婦人一起參加某典禮的照片,便認為他們有問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在賓館住了一個月。
對于這些事情,楊杏佛都忍了,畢竟當年,是他追的她嘛,如今愛情之果結成了苦瓜,也得吞下不是?
可令楊杏佛不能容忍的是,趙志道竟然懷疑他跟宋慶齡的關系!
原來,自從孫中山病逝后,何香凝,楊杏佛、蔡元培等國民黨左派,就圍繞在宋慶齡身邊,為人權和民主呼吁奔走。
宋慶齡看重楊杏佛,是從給孫中山修建陵寢時開始的。
當時,國民黨斥資白銀80余萬輛,為了爭奪孫中山陵寢這個工程,有不少商人紛紛送禮賄賂,楊杏佛對他們的“禮物”是照單全收,但工程該怎么搞還怎么搞,這些“禮物”,還被放到一個陳列室供人參觀。
廉潔奉公,辦事效率又高,這讓宋慶齡看到了他的能力,再加上二人都曾留學美國,可以用英語交流,宋慶齡對他更加青睞。
五卅運動爆發后,宋慶齡就曾給楊杏佛寫信,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對待“五卅慘案”的問題上,二人看法一致,那就是北洋政府不可恃,指望他們主持公道很難,只有對外揭露真相,爭取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援。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發聲,《民族日報》創辦,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事實真相,楊杏佛日以繼夜的寫稿子,即便是肺病咳血,也不敢稍做休息。
1928年8月,身在德國的宋慶齡,又給楊杏佛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國民黨已經不是一個革命組織了,與它越快斷絕關系越好,還邀請楊杏佛去德國。
1929年11月,宋慶齡又寫了一封信給楊杏佛,說是想在歐洲設立一家中國新聞機構,因為常有外國報紙散發對中國不利的消息,希望楊杏佛能去歐洲幫他做事情……
除了談論正事,宋慶齡有時候寫信,也會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說自己牙疼啦,拍片子啦,比如自己在歐洲去了那些國家啦,比如說自己的皮箱被人偷了,等等瑣事。
可能就是因為二人書信過于頻繁,趙志道才懷疑楊杏佛與宋慶齡,因為……他們當初戀愛,就是通過書信。
因為懷疑,趙志道還偷偷配了楊杏佛辦公室鑰匙,偷偷查看他們的書信內容。
宋慶齡可是國父孫中山的夫人,雖然跟楊杏佛同歲,但卻是楊杏佛極其敬重之人,豈容趙志道無端揣測?若是趙志道在外信口雌黃,損害了宋慶齡的名聲,怎么辦?
想都不想,楊杏佛便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跟趙志道離婚!
這件事,楊杏佛做的堅決至極,他直接在《申報》上發表了一篇《不自由毋寧死》的文章,表明自己的態度,1931年3月,楊杏佛恢復了自由身。
雖然離婚,但楊杏佛對于自己妻兒,依舊表現的有情有義,第一,他拿出一半的工資,1000多塊錢,充當妻兒的贍養費;第二,趙志道母子的房租、水電、電話費,全部由他支付;第三,妻兒在食品店、水果行、牛肉店的結賬單,也由他支付。
可以說,楊杏佛將他們母子的生活照顧的是面面俱到。
離婚后的趙志道也消停了,每次楊杏佛來家里看望他們母子,她也能心平氣和的講話了,也重新變回了溫柔善良的模樣。
在當時,趙志道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跟楊杏佛復婚,對此,楊杏佛卻沒有什么表示,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妻兒了,而是他開始干一些危險的事情!
1931年8月,宋慶齡回國了,回國后不久,楊杏佛便跟著他參加了營救牛蘭夫婦和鄧演達的斗爭。
緊接著,楊杏佛去了江西考察,還在上海的《子林西報》上發表了一篇《道中國共產黨現狀》,使得世界輿論第一次了解了中國紅軍的真實情況,要知道,這可是跟蔣介石對著干,隨時可能被抓甚至掉腦袋。
再然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楊杏佛又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更沒時間考慮個人的事情了。
1933年,楊杏佛與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開始跟蔣介石展開斗爭,他們先后從蔣介石手里營救了羅登賢、廖承志、陳賡等共產黨員和許德琦、丁玲、潘梓年等教授作家,除此之外,還公開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當局鎮壓人民愛國運動的罪行。
宋慶齡、楊杏佛等人的做法,觸動了蔣介石的逆鱗,蔣介石曾2次派人給他寄去裝有子彈的恐嚇信,要求楊杏佛立即退出同盟,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楊杏佛,根本沒被嚇到。
于是,蔣介石下令讓戴笠除掉他,而戴笠又把此任務交給了手下的“追命太歲”趙理君,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的刺殺。
楊杏佛死后,趙志道和孩子們沒了贍養費,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但處在逆境中的趙志道,一下子就“長大”了,她開始出來工作,開始想辦法養家糊口。
憑借著自己的人脈和出色的能力,趙志道生活的并不差,甚至還在上海買了一棟小洋房和一輛小汽車。
抗戰爆發后,趙志道帶著孩子們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后來,她的孩子們長大了,她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杏佛遭刺殺后,趙志道一直沒有再婚,對于楊杏佛的遺物,她也是視若珍寶,小心翼翼收藏。
1976年,趙志道離開人世,享年8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