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窯業的發展在陶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現了南北林立的名窯,打破以往“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在陶瓷生產中,成型過程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窯工有序地通過各類輔助工具的使用,以達到對坯體的精細制作,這類成型工具多以陶瓷制成,是窯工所持有的重要生產工具。
一、宋代景德鎮窯轉輪裝置——陶車
陶車主要是用于做坯與利坯的操作,此不同操作狀態的陶車在主體結構上呈一致性。而隨著模印工藝的應用,為達到對印制坯體的均勻緊實,便出現了一類小型陶車,不僅使輪盤尺寸變小,并使其整體立于地面之上形成一定的高度,以便窯工對印坯的操作。
陶車作為陶瓷成型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其形態演變上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宋代陶車的稱謂為“陶鈞”,是仍延續漢代以來的名稱。根據陶車操作功能的差異,可分為做坯陶車與利坯陶車兩類,但二者的主體形態上呈一致性,惟利坯陶車在輪盤中心處,附加了圓筒形利坯工具。
當印坯工藝出現后,為配合印坯操作的需求,相繼出現了一類小型陶車,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整體結構立于地面之上,以形成一定的高度,便于窯工的印坯操作,這點在宋代陶車工具的尺寸差異上,似乎也可表明陶車具有不同的大小形制,并同步反映在陶車坑的形態上。
此外,根據陶車上各類工具所安裝位置的特點,分別明確了其運轉與驅動的功能,并以此對陶車的驅動方式進行分析,表明了以往學界所定義的“軸頂板盞”,應是驅動陶車運轉的工具,其在宋代的名稱為“車斗子”。
二、宋代景德鎮窯做坯工具——刮板
弧形刮板是輪制成型中的重要做坯工具。通常由窯工自行制作,分別有瓷坯與竹蔑等材質制成,其中瓷質刮板因具有耐磨損與光潔規整的優點,故而在作坊中較為普及。而關于刮板所出現的不同名稱,無非是行業內的俗稱不同而已。
刮板作為作坊工具之一,在陶瓷成型的做坯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輔助功能,亦是窯工所自行置辦的重要生產工具。窯工通常是以瓷坯制成刮板,亦有少數為竹蔑制做而成,其中瓷質刮板因其具有耐磨損與光潔規整的優點,故而在作坊間較為普及。
此外,介于刮板自身的規整度,對器物坯體的制作有著重要影響,窯工在制做瓷質刮板時,便采取了不同的裝燒方式,以提高其形制的規整度,分別出現了“圓盤式連燒”與“單排式立燒”,其中圓盤式連燒,因其是在盤碗類的坯體上進行半體分割,再入窯燒制后,將壁體分別由分割線逐一地掰離形成。
以此裝燒方式所形成的刮板,相較于單排式立燒更有利于保證了其規整度,似多應用于精細器物的制作。另外,通過對刮板上端邊沿處的施釉,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其耐磨損與光潔度的需求。
三、宋代景德鎮窯利坯工具——利頭
在對宋代瓷窯作坊或廢器堆積區的發掘中,所發掘整理出的作坊工具,有一類器具呈喇叭形,以往視之為燒制瓷器的“墊柱”或“支燒具”
對模制工具的應用是模制成型中至為重要的一環,主要體現在對坯體的成型與裝飾上。窯工在制作模具時,通常先雕刻出模種,再以此翻印形成模范,而其中只有模范直接參與對坯體的的印制,可以視其為模種對坯體模制成型的重要媒介。
通過對模具的類型分析,發現模種與模范分別有不同狀態的泥質形成。根據二類模具的功能差異,以此分析認為:模種在對模范的翻制過程中,首先需要保證模范的規整度與紋飾的清晰度,故模種多以瓷土燒結制成。
而模范因其直接參與對坯體的印制,為使其充分的與坯體的貼合,模范的材質通常為未燒結的泥質制成,以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由于坯體水分在空氣的作用下形成氣泡而損壞坯體,故又使模范具有損耗性使用的特點。
在大多數圓器的模制成型中,仍需要借助陶車完成初坯,再經過模具的套合修整成型。在此印坯的操作期間,窯工又需借助到一類拍打工具“打坯墩”,以對模具上套合的初坯進行夯打,使之胎體緊實并與模具充分貼合。
結語
宋代是景德鎮窯業生產技術的重要轉變階段,以生產高質量的青白瓷為代表,具有窯業生產規模廣與品類豐富等突出特點。而在窯業生產的過程中,成型技術作為窯業作坊間的重要核心技術之一,其技術的發展程度通常屬于窯業技術傳播的較深層次。
參考文獻:
[1]沈約,《宋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