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奉總統尼克松之命,在外出訪問途經巴基斯坦時秘密來到中國。
雖是秘密訪華,卻也通過各種渠道被其他國家所熟知,其中就包括當時與中國已經交惡的蘇聯。
令蘇聯沒有想到的是,基辛格后來與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交談時,用隱含的話語表明:蘇聯很有可能會主動進攻中國,到時候你們怎么辦?那毛主席就這一問題是如何回應的呢?
中蘇兩國的關系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后期發展至頂峰,因為“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加上老大哥鼎力幫助,新中國在工業、教育、社會等各個領域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兩國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經降至冰點。
特別是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后,中蘇兩國迅速滑向戰爭邊緣。蘇聯不斷向中國發出戰爭威脅言論,在中蘇、中蒙邊境修建大量軍事基地,增加在中蘇邊境和蒙古的駐軍。
與此同時,蘇聯以社會主義陣營龍頭老大的地位,在外交上孤立中國,阻撓西歐各國承認中國。甚至為了孤立中國,蘇聯準備改善與美國的關系。
對于這種局面,毛主席認為可能會出現四種情況。
第一,擔心爆發戰爭。從1969年年中開始,毛主席就指示中央采取一系列戰備措施,全軍進入緊急臨戰狀態,各個大中城市開始疏散,大規模進行備戰;
第二,對緊張局勢降溫;第三,弄清楚蘇聯的真實意圖;第四,關于中美和解的可能性。
可對于美國來說,在中蘇珍寶島事件以前,他們僅僅將中國視為一個國際政治現實中的大國。
對于中蘇分歧,尼克松政府團隊中的首席智囊基辛格則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美國國務院官員認為美國可以靈活利用中蘇分歧,緩解與中國的緊張關系。
美國研究蘇聯的政治家,擔心與中國緩和關系后會損害美蘇關系,歷史學家建議更好的選擇是與弱者聯合而不是較強的一方。
所以基辛格擔心美國與蘇聯緩和會造成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反之亦然。
不管怎樣,尼克松與基辛格在一段時間里都認為中國是比蘇聯更具威脅性的國家。
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后的第一次海外訪問,就對法國總統戴高樂說:“不贊成美蘇緩和。要聯合蘇聯、歐洲一起反對中國,從理論上很難與中國保持關系。”
隨著尼克松了解中蘇邊境沖突真相,他逐漸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后來尼克松與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的總統談論中國時,特別強調:美國不愿卷入中蘇沖突里,更不會加入任何針對中國的聯盟。
他還告訴齊奧塞斯庫:“如果符合羅馬尼亞的利益,歡迎他在中美間扮演一個中介的角色。”
尼克松的這番話意思已經很明顯,美國愿意與中國打好關系。
蘇聯卻在不同層次的外交場合,試探美國對蘇聯打擊中國重要設施有怎樣的反應。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態度,基辛格感到憂心忡忡。
1969年9月的一次華盛頓特別行動小組會議上,他明確對蘇聯對華使用核打擊的可能性表示出嚴重的關切,并指出:如果容忍蘇聯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就會對美國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加快與中國改善關系,尋求一切渠道,開啟與中國接觸的可能。
1971年7月,基辛格途經巴基斯坦秘密訪問中國。基辛格在準備秘密訪華前,就已經明確此次會談任務,尼克松讓基辛格在談判中突出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
所謂的“安全威脅”,就是基辛格要與毛主席、周總理特別提到蘇聯針對中國在中蘇邊界部署的人數,已經超過針對北約的人數。
因此,基辛格與毛主席、周總理的會談中就試探性地提出了蘇聯問題,明確表示美國絕不會與其他國家,更不會與北約盟國一起來對付中華人民共和國。
至于美國為何突然改變態度,基辛格給出的解釋是:主要因為尼克松總統已經認識到,中國的發展不會從根本上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而且兩國具有如此長久的交往,絕非偶然。
到后來,基辛格數次與毛主席進行交談時,用隱含的話語表明:尼克松總統認為美蘇關系與中美關系相關聯。對中國而言,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美蘇正在進行核軍備控制的談判。
對于這些問題,毛主席似乎早已有所準備,他直截了當地對基辛格這么說:“應對蘇聯軍事威脅的辦法有很多,比如解放軍仍然可以采用游擊戰和持久戰,他們想打哪里,我們就奉陪到底。”
出于蘇聯擴張會對全球尤其是美國造成難以預估的危險,基辛格進一步就蘇聯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提出了新的問題。
他問毛主席:“如果蘇聯人只是用遠程攻擊,而不直接派兵,那么解放軍該如何應對?”
基辛格這里提到的“遠程攻擊”不是普通導彈,而是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此前數年,蘇聯在國際上放話不排除動用核武器,對中國的某些重要設施進行精準打擊。
毛主席聽完基辛格的問題不怒反笑,他一字一頓地回答道:“對方使用核武器那能怎么辦呢?你們美國可以組成一個相關的委員會,去專門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或許對方猛攻一番之后,同樣會損失大量資源,解放軍則堅持打持久戰與游擊戰。”
看上去,毛主席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南轅北轍,實則他老人家已經點出了現代化戰爭的精髓。
兩個大國之間發生戰爭,裝備優劣,包括作戰人數差距是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但如果把戰爭勝負單純地局限于武器或參戰人數較量,也是不行的,人心才是戰勝敵人的法寶。
更簡單點來說,即使蘇聯當時有強大的核武器以及“三位一體”核打擊的能力。只要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無論來什么樣的敵人,我們都會奉陪到底,勝利終將屬于正義的一方。
毛主席的這番回答,也向基辛格透露了另一層含義,那就是蘇聯對中國發起核打擊時,以美國為首的其他國家似乎也難逃厄運,中國人民一定會抵抗外敵。
基辛格同樣領會到了毛主席回答的真實含義,回到美國之后立即向尼克松總統進行了匯報。
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為了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工作,他還將美蘇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的談判內幕通報給了周恩來總理。
晚年的基辛格回憶起他與毛主席前后五次交談,不由得由衷佩服道:“我深深地被毛澤東人格魅力所折服,我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飾的意志力,他身上散發出一種幾乎可以感覺壓倒一切的魄力。”
這就是我們的偉人,毛主席!
參考文獻:
[1]田哲.中美和解與建交過程中的蘇聯因素[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2]陶季邑.美國學術界關于中蘇珍寶島武裝沖突的研究[J].軍事歷史研究,2016,30(06):105-1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