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風暴》2019年出版,不是小說,是真實事件。先解釋一下,所謂的“完美”是從大氣學的角度出發來講的,這是極端的風暴。
“1991年,北美海域突襲而來的一起風暴造成海上多艘船只失蹤,受難。本書根據受難生還者,受難家屬及救難人員的陳述,對船難及救援過程作了相當驚心動魄的描述。”
在那場風暴中失蹤的箭釣船安德列蓋爾號,船和船上6人消失無蹤,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此船已遇難,但船上6人再也沒有回來。
▲ 來自書本封面。
作者塞巴斯蒂安?榮格爾(Sebastian Junger)在前言中提到:
我在描述6個消失于海上的男人最后幾日生活的時候,遇到幾個困難。一方面,我想寫一本完全紀實的書,完整的報告文學。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寫出一大堆令人窒息的技術細節。我曾經考慮過虛構次要的部分,像是對話、個人的想法、日常作業等等,以增加可讀性;但又惟恐這樣做會減損事實部分的價值。最后我決定完全不加虛構。但盡可能提供事實的每一個層面。舉例來說,我無從知道那艘沉船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但我可以訪問經歷過類似事件的生還者。我認為他們的經驗足以描繪出安德列蓋爾號上6個人的所見、所說,甚至所思。
所以本書充滿了各種類型的信息。直接引用的對話都是我在正式訪談中所記錄下來的,有時是當面訪問,有時則是電話訪問,只偶爾做出些微的改動,以符合文法或讓句子容易被理解。
▲ 塞巴斯蒂安?榮格爾,美國記者、作家,曾獲得美國國家雜志獎。
烏鴉窩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格魯塞斯特小鎮有個“烏鴉窩”,是一棟仿都鐸式的建筑,有酒吧,有住宿,就像船員的第二個家。
一般說來,酒吧里的人都彼此熟識,也會請陌生人喝一杯。在烏鴉窩很難只買自己的啤酒,也很難只喝一杯就走。你一旦走進去了,多半就會待到打烊。大家都太熟了,沒有人會在烏鴉窩打架。
鎮上的年輕人之所以出海,多半是因為沒有錢,而且急著要用錢。很多船員認為捕魚是沒有前途的殘酷工作,他們出海一趟,賺回來的錢很快揮霍一空,然后又回到船上。
錢在漁夫身上流動,宛如海水流過漁網一般。一個漁夫往往可以在一周內花掉4000美元。
▲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完美風暴》海報(2000年)。
安德列蓋爾號
“安德列蓋爾號”是一艘有名的遠洋箭釣漁船。雖然捕箭魚的黃金歲月不再,但安德列蓋爾號還是當地收入最豐的漁船之一,另一條是“漢娜號”,兩條船都屬于同一個船主鮑勃?布朗。有個夸張的說法是,每當他們在格魯塞斯特卸魚,全世界的箭魚價格就會猛跌一半。
在格魯塞斯特,布朗的名聲毀譽參半。一方面他是極為成功的生意人,白手起家;另一方面,他年輕的外號叫“瘋子布朗”,鎮上幾乎沒一個船員對他有好評,為他工作就等于拿自己的命開玩笑,于是鎮民又叫他“自殺布朗”。
▲ 來自書本。
船上六人
“安德列蓋爾號”的船長是比利?泰恩。
比利和其他鎮民不同,他沒有一開始就去捕魚,他家也比較富裕。他開過貿易公司,做過其他工作,有兩個女兒要養,太太朱蒂勸他試試捕魚業,結果他就愛上了這一行,哪怕因此毀了婚姻。而且他很適合這一行:他有種奇怪的本事,知道哪里有魚,出海總是滿載而歸。
1991年9月,比利要找5名船員出海,到了20日還沒湊夠人手。
有個新來的船員叫亞當?阮達,他30歲,是很有經驗的船員。他看得出“安德列蓋爾號”很堅固、很安全,但不知為何覺得怪怪的,于是早上來,沒有解釋就走了。
在從事一些可能危及性命的工作時,常常會有預感。捕魚業是全國最危險的行業之一,因此漁夫更常有預感。問題是,什么時候該聽從自己的預感。
比利臨時找來28歲的大衛?蘇利文(大家叫他蘇利)填補亞當的空缺。
船上的另外四人是:
巴比,他要賺錢去支付前妻和兩個孩子的撫養費,而且他已經向女友克里斯蒂娜求婚成功,等著賺錢結婚。
麥克?摩瑞,大家叫他瘋摩瑞,他有一頭凌亂的長發和瘋狂的名聲。
戴爾?墨菲30歲,外號墨哥,活像只大灰熊,很愛他三歲的兒子。他還兼任船上的廚師。
阿佛列德是船上唯一的黑人。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總結一下,船長比利,船員巴比、蘇利、瘋摩瑞、墨哥、阿佛列德一共6人將乘坐“安德列蓋爾號”去紐芬蘭大淺灘。
十月份的紐芬蘭大淺灘可不是開玩笑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整個東海岸在這個季節出海的,不過五六艘而已。
紐芬蘭大淺灘之所以這么危險,是因為它正好坐落在全世界最惡劣的暴風路徑之一,偏偏那里又是全世界海洋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 來自書本。
寒冷的拉布拉多洋流注入淺水區,為浮游生物提供了完美的環境。小魚群集聚在此吃浮游生物,又引來了吃小魚的大魚,這個地區出現了完整的食物鏈。
漁民生活艱苦,但他們死得更苦。在這一行業的黃金歲月,格魯塞斯特每年都有幾百人喪生波濤,占全鎮人口的4%。從1650年以來,喪生海上的鎮民估計達到1萬人,比全鎮死于全國大小戰役的人數還多得多。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出師不利
箭釣漁船又叫延繩釣船,主釣繩可以延伸到40英里,緊追著箭魚群,定時下餌,放出釣繩,每天收繩。
九月底到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安德列蓋爾號”的船員反復下餌,跟隨洋流往返、收繩、再下餌,他們的收獲很差。
十月中,他們收起釣繩去“荷蘭角”淺灘,一心一意要找到魚。
你出海次數越多,回不來的可能性就越高。危險是多樣而隨機的:你可能在甲板上被巨浪卷走;吊鉤和沉子可能會勾破你的手掌;油輪航道正好通過你這艘船的中心。對抗這些潛在危險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再玩下去。岸上有家室和事業的人比較可能停手。以比例來計算,捕魚喪生的人比全美任何其他工作都多。空降到森林大火中或在紐約市當警察,都比在荷蘭角釣箭魚安全。
從各方資料看來,比利這趟很不順利,放了14次吊繩之后,底艙內只有2萬磅的魚,幾乎不夠成本,更別提6個人在海上一個月的工資。
在荷蘭角以南,“漢娜號”出借柴油給“安德列蓋爾號”補給。
船上的制冰機出問題了,正常情況下,制冰機一天可以制造三噸的冰,但壓縮機壞了,一天的產量不到一半。每過一天,魚的品質就會下降,唯一彌補的方式就是捕更多的魚。
▲ 來自書本。
遭遇“完美風暴”
到了10月18日左右,隨著滿月日越來越近,漁船的收獲好起來。不到月底,底艙已經有4萬磅的魚貨。
10月25日,比利轉向返航。他從北緯44度附近橫越灘尾,這樣一來,過了塞布爾島,幾乎直接西行就可以到達格魯塞斯特。
10月27日,比利進入加拿大水域。入夜,衛星傳真機吐出一張天氣圖,百慕大外海有個颶風,一道鋒面從加拿大冰原南下,而且五大湖區上空有暴風正在成形。
當比利收到傳真機傳過來的天氣圖時,他一定告訴了其他船員,即將有強烈暴風來襲的消息。要在海上安然度過暴風,還是有些事情可以努力的;而船員做不做或是做得多好,則要看他們的經驗夠不夠。比利已經捕了這么多年的魚,或許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是不會沉船的,又或許他的每一個噩夢都和海有關。
“安德列蓋爾號”回程過半,風向開始轉成東南,這叫“倒風”,以逆時針方向繞著羅盤走,通常表示壞天氣快要來了。倒風是不好的預兆,表示一個低氣壓系統已經轉變成氣旋。
此時又一個氣象傳真進來,全是船員不想聽到的消息:颶風“葛莉絲”轉向東北,速度加快;還有發展中的危險暴風……
比利有兩種選擇:一是都留在海上幾天,努力避開暴風;二是繼續回航。由于他有滿艙的魚貨,碎冰又不夠,這些必然都影響了他的決定。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10月28日,“安德列蓋爾號”就像踏入一個房間,一腳踏進了塞布爾島暴風。比利拿起麥克風對著其他船只做了廣播:“兄弟們注意,她來了,而且來勢洶洶。”沒想到,這是他的最后一次廣播。
比利在晚上6點鐘左右改變了航向,而且沒告訴其他船只。
10月28日10點左右,海浪達到最高,頻率正好也最密。這意味著像安德列蓋爾號這種規模的船只是無法支持太久的。所以在10點左右——如果不是更早,起碼不會晚過10點——比利一定已經決定轉向,迎浪而行。
船在浪中打橫,也就是“橫浪”,只要半分鐘就很可能翻覆。比利已經經歷過很多暴風,所以他可能在當晚稍早就已經轉向。
不管是什么時候轉向,這都會是重要的一刻:表示他們不再全速回航,而只求生存了。就某個層面來說,掌舵的已經不是比利,而是暴風;比利所能做的只有響應而已。
每一艘船都有一個傾斜角度的臨界點,超過那個角度就再也沒救了。
如果你從舷窗看出去,看到的是白色的海水,那么你仍然接近海面,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如果看到綠色的海水,至少你還在浪中。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片漆黑,那么你就在海里了。
當晚,比利沒有呼叫其他船只,其他船只也沒辦法聯絡上比利。有人猜測船上的天線不見了,大部分的箭釣漁船都遲早會在暴風中失去天線,在天氣轉好之前也沒辦法修理。
失去天線會嚴重影響安德列蓋爾號:他們從此收不到全球定位系統、無線電、天氣報告傳真,以及雙曲線遠程導航系統等訊息。而且,能夠卷走天線的海浪,很有可能也會卷走雷達、航燈以及探照燈。比利不但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而且無法和其他船只聯絡,也無法探測附近是否有其他船只。換句話說,他已經回到19世紀了。他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只能竭力保持船只在海上的平衡,并且希望窗戶不要破掉。
從1899年到1991年之間,這樣強烈的暴風不超過五次。三個獨立的風系共組百年暴風,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完美風暴”,它所造成的海浪高度都達到最高等級。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很可能安德列蓋爾號的天線已經不見了;比較可能的情況是:比利撐過10點鐘那一波惡劣的氣候,但也受到重創:窗戶不見了,電子儀器失靈,船員已經驚恐萬分,他們完完全全孤立無援。
毫無疑問,到了這一刻,比利如果有能力發出無線電的話,一定會向外求援。他只需要用16號頻道或2182千赫發出國際遇險呼叫訊號(mayday)給同伴就行了。海岸防衛隊、軍方和所有遠洋作業船只都能監聽16號頻道和2182千赫。根據海事法,任何接獲國際遇險呼救信號的船只都必須立刻作出回應,除非馳援會危及他們自身的安全。
因此,比利的無線電應該已經壞了,海岸防衛隊不曾接獲任何求援信號。比利唯一可以與外界聯絡的,就只剩下緊急定位無線電示標了。緊急定位無線電示標大概和保齡球瓶一樣大,環狀的控制鈕可以分別轉到“開”、“關”、“警戒”位置。
如果某艘船在下沉之前,無線電已經失效的話,船長可以把控制鈕轉到“開”的位置而發出求救信號,這個動作相當于用無線電發出國際遇險呼救信號。但比利也沒有這樣做:他沒有動過緊急定位無線電示標的控制鈕。這只有一個可能:他對脫險一直抱有希望。拖到一切都來不及。他一定想,卷走他們窗戶的那種巨浪可能不會再次來襲,即使再次來襲,他們仍然可以脫困。
可以確定的事實是:10月28日午夜左右,也就是暴風在塞布爾島外海肆虐的時刻,安德列蓋爾號一定發生了某種災難。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書中最驚悚的部分是詳細描繪了溺死的感受,有人歷劫歸來,詳細描述了遇溺的感覺,和安德列蓋爾號的最后一刻非常相像。
別以為遇溺都是肺部進水,“喉痙攣”會使遇溺者窒息,肺部是沒有水的;當肺部的水泛濫成災,肺泡無法獲取氧氣,心臟就開始不規則跳動。
中樞神經系統并不知道身體發生了什么事,它只知道腦部的氧氣不足。因此它繼續下達命令:呼吸!跳動!循環!但身體已經難以從命。
可以設想,當安德列蓋爾號在“完美風暴”中沉沒,他們的身體就好像用盡辦法使船不沉的船員一樣,最后一條電線終于也短路了,最后一塊甲板終于也失守了。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海上救援
書中詳細描寫了美國海上救援系統,海岸防衛隊和空中防衛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空中防衛隊的空降救生員必須接受18個月的全職訓練,訓練完畢之后必須為政府服役4年,期滿后政府會大力鼓勵你繼續留任。全國共有約350位空降救生員,但訓練他們既費時又昂貴,所以政府很難不斷訓練新人取代。
在訓練的頭三個月,先以魔鬼訓練淘汰一遍,退訓率常常超過9成。這段“訓前訓練”結束之后,留下來的學員就進入“輸送帶”時期:水肺訓練學校、跳水訓練學校、自由落體訓練學校、浸水訓練學校、求生訓練學校等。
差不多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學員每天都有被退訓的危險。就算他成功通過“輸送帶”每一個訓練,也還有一整年的訓練在等著他:醫務訓練、到醫院輪訓、登山訓練、沙漠求生訓練、樹林降落、更高級的水肺訓練、戰術演習、空軍行動等等。他們最后還要學習挑戰人體極限的“高跳低開”跳傘。
海岸防衛隊做不到的就由空中防衛隊接手,交界大概就是海岸防衛隊H3直升機的有效航程距離。超過這個距離就要出動空中防衛隊的H60直升機了,因為它可以在空中加油。H60和C130加油機一前一后飛行,每隔幾個小時加一次油,這樣就可以讓H60一直保持在空中。
國家空中防衛隊類似國家民兵組織,經費是國家出的,但也隸屬于空軍管轄。因此,空中防衛隊的跳傘人員和空軍傘兵可以互調。
空中防衛隊長年處于警戒狀態,“隨時就緒,隨時可以出發”。一旦發生海上危機,基地待命的人員立刻與電話召集到的人員組成救援小組,通常在一個小時之內,一個直升機小組就已經升空。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10月30日6:15,也就是比利最后一次通話記錄的整整兩天之后,船主布朗打電話給波士頓的海岸防衛隊,報案船只失蹤。他說沒有接獲危急呼救,也沒有接到緊急定位無線電示標訊號,船就這樣無聲無息失蹤了。
每一艘船都在做通訊搜尋,沒有一個人找到安德列蓋爾號,他們似乎已經掉到世界以外了。
在這場風暴中,一個H60直升機組成員在執行一項救援任務時差點全軍覆沒。由于天氣太惡劣,沒法完成第四次空中加油。直升機沒油了,只能緊急海上迫降,否則就要墜機了。
機組三人被救了上來,但瑞克?史密斯沒有找到。他是全國最精良的空降救生員之一,根據他攜帶的設備和優越體格,海岸防衛中心認為他可以維持五到七天。
10月31日晚上,也就是浪最高、暴風在東岸大行肆虐的時候,海岸防衛隊還在搜尋安德列蓋爾號和瑞克?史密斯。
▲ 來自書本。
新英格蘭地區的每個漁港都沒有安德列蓋爾號進港避風的消息;雖然知道史密斯落海的確切地點,但在這樣的氣候下,即使攜帶頻閃燈,一個人還是極難被看到。
身為世界最頂尖的救生員之一,他如果落海是沒死,大概就不會死。他有可能最后會渴死,但絕不會淹死。
最后,經過整整9天的搜尋,海岸防衛隊終于宣布暫停搜尋作業。大家都認為史密斯可能在落水時沖擊力過大而昏迷,因而溺斃身亡。
另一種可能是,史密斯被接著落海的人打到,或是被救生艇打到。要不然就是史密斯的安全帶沒有解開,懸在直升機下面,隨著機身入海。
▲ 來自書本。
11月1日,瑪麗號回航時發現安德列蓋爾號的幾個藍色油桶;11月4日,海岸防衛隊員在塞布爾島海岸例行巡邏,發現安德列蓋爾號的一個丙烷桶和無線電浮標;11月5日,安德列蓋爾號的緊急定位無線電示標被沖上塞布爾島,開關是轉到“關”的位置。
直到11月8日晚上十一點半,搜尋安德列蓋爾號才宣布終止。
船已經失蹤了快兩個星期,飛機已經搜尋了116000平方英里的海面,沒有找到任何生還者。他們只找到了一些甲板上的機件而已。
嚴格來說,安德列蓋爾號上的6個人是從地表消失了,沒人看到遺體,人們只是相信他們永遠不會回來而已。親友們都有夢見他們,有些無法接受他們已經死了。
▲ 《完美風暴》電影劇照(2000年)。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說過:“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不冒任何風險,你會冒更大的風險。”出海捕魚如書中所說:“出海猶如入獄,外加溺斃的機會。”很多船員對這行又愛又恨,往往做了這行就離不開了。
海洋神秘又美麗,恐怖又迷人,蘊藏無限驚奇和無窮魅力,出海航行是無可取代的浪漫與壯志。
海上生活充滿了機運和變數,古往今來多少人放棄岸上穩定的一切,情愿在海上漂泊冒險。
人類面臨詭譎的大自然災難時,與恐懼正面交鋒,總會激發出無比潛能及勇氣。
書中的墨哥曾對他媽媽說:“媽,你別擔心埋葬我的花費,我會死在海上的。”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結局有一幕讓人難忘:船長比利隨著船下沉,臉上露出一絲微笑,仿佛沒有遺憾。
(除說明外,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