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華讀書報》由光明日報社和中國出版協會主辦,是資深的、高規格的書評報紙,被稱之為讀書人的精神家園。2024年4月10日,《中華讀書報》在第1485期刊載了園區薈總編輯謝良兵的書評文章《中國制造業發展迎來關鍵時刻》,推薦新望博士所著的《關鍵時刻: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一書。書評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中國制造業發展迎來關鍵時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首要任務。可以說,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迎來了關鍵時刻。近日,由中制智庫理事長、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經濟學家新望博士撰寫的專著《關鍵時刻: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發行。這是一本圍繞中國制造業當下挑戰與未來發展的重磅力作,觀點新銳,資料豐富,恰逢其時。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因高效率、低成本和規模效應,中國制造業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全球陣營化等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諸多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尤其在過去幾年里,轉型的焦慮情緒也在整個制造業領域不斷蔓延。
中國的“去工業化”趨向卻在過去十幾年里異常明顯。數據顯示,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升轉變為下降。東部地區2006年開始下降,東北地區從2008年開始下降,中西部地區從2011年開始下降。2011年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2.06%,而到了2020年,該數據已降至26.18%。到了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時隔十年重新實現正增長。從疫情結束以后的數據看,這一數字仍然不穩定,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甚至略有下降。
盡管制造業比重下降是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比重存在下降過早、過快的問題。制造業對國家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制造業的投資回報率達289%,其他行業難以比肩;在拉動就業上,制造業有強大的崗位倍增系數。更為重要的,制造業能孵化創新,創新會推動未來的GDP。正如年勇在本書推薦語中所說:“制造業是科技創新和國家間競爭的主戰場,沒有制造業的強大就沒有國家的強大。制造業對當下中國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新望書中講了杭州的故事。“2010—2020年的十年間,杭州市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已從47.8%一路下降至29.9%。在數字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的榮光下,杭州工業的失落卻少有人問津,杭州的經濟、產業已嚴重空心化。”“如果整個浙江省的中小制造業企業日子都不好過,杭州的電子商務終究會成為沙中之塔;一個地區產業結構單一虛擬經濟占比過高,必然出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健性問題。”
事實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歐美各發達國家都開始反思“經濟虛擬化”和“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問題,紛紛啟動了“再工業化”的進程。德國最早提出了“工業4.0”計劃,法國則提出了“新工業34項計劃”,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后,美國也號召制造業回流,鼓勵美國企業回國發展,并計劃拿出巨資補貼制造業回歸。
中國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十四五”規劃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對以往一些地方“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退二進三”“騰籠換鳥”以及一刀切“去產能”的做法無疑是一種撥亂反正。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重啟工業化、推進新型工業化。南京、濟南等再度提出“工業強市”的目標,廣東省提出“制造業當家”,北京提出將制造業比重從“十三五”末的11.5%提高到“十四五”末15%。工業化的回潮,也是前述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重新實現正增長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本書提出“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命題的時代背景。書的開篇對中國近年產業體系調整的觀察是獨特的、敏感的。作者站在制造業的角度對國內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等政策變遷進行了解讀,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作者以經濟學家的語言結合國際大背景對新時期制造業立國的論述,視野宏闊,邏輯強大,在同類著作中也具獨創性,為把制造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著力點給出了完美的理論詮釋。
此書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制造業發展正迎來關鍵時刻。一是,全球化恰在此時出現根本性變化,全球產業鏈開始劇烈重構,而美歐日不僅要阻止中國制造向中高端升級,中高端脫鉤,甚至想把中低端也轉移出去,中低端斷鏈。能不能突破圍堵與全球科技創新同步?能不能保住世界工廠的地位?這是迫切面對的問題;二是,中國制造業正處在從質量、結構、創新、可持續能力等方面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重樹“Made in china”國際形象,實現由外生發展到內生發展、實現由大到強的躍升的關鍵時刻。
新望在書中提出,實現由大到強,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培育壯大產業鏈集群,二是培育更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為此,必須實現三個轉變:由大企業崇拜轉向專業化引領,由集成制造轉向基礎再造,由模仿追趕轉向自主創新。
說到現代化,我們以往經常講工業現代化或者某個產業的現代化。本書第四章的一個小節,專門講工業基礎的現代化。正是由于基礎的薄弱才導致遭遇各種“卡脖子”。“工業基礎的現代化”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觀點,對推進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此書認可內循環的重要性,但認為內循環解決不了中國制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問題,必須要繼續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繼續對外開放,而且不僅是開放,還要高水平開放,要制度性開放、規則性開放。就在3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書中指出,對于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美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美國并非奉行市場經濟而放棄政府干預。但新望提醒,要警惕科技創新過程中對舉國體制形成新的依賴,要正確處理舉國體制與企業主體的關系。書中對科技部實施重大項目公開揭榜掛帥的舉措予以高度評價。
書中重點闡述了“專精特新”戰略將如何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對于打造和培育中國版隱形冠軍企業,書中提供了鮮活的極具參考價值的企業案例。根據作者對東南沿海大量中小制造業企業的觀察,新望總結出中國版隱形冠軍“四個專”的特質:產品專用、市場專業、企業專注、企業家是專家。可以說,既朗朗上口,又抓住了要害。
書中關于傳統制造與現代制造關系論述,對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也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不能孤立的就新質生產力論新質生產力,而是要將培育新質生產力放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框架當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包括以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為主的新型工業化,以低空經濟、商業航空、生物制造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和基于量子科學和生命科學而興起來的未來產業。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還包括對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改造。在這個現代化產業體系當中,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就是新質生產力。
傳統制造是現代制造的基礎。要處理好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沒有絕對的新,只有相對的新,不同的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會有相應的新質生產力的出現。一般而言,我們把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賦能或洗禮的產業和生產力,叫做傳統生產力,即經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改造的這些生產力叫傳統生產力,而經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生產力,相對前面提到的生產力而言,它是新質生產力。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大致是從人力到馬力,再到電力,再到網力,再到算力這樣一個過程。現在以網力和算力作為支撐的生產力,相比起前面的階段的生產力已經發生了一些質的變化,我們把這兩類生產力可以叫做新質生產力。
新望博士長期從事中國制造業的研究工作,其主理的中制智庫力求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思想庫,雖為民間智庫,但已是工信部智庫聯盟成員之一,也是工信部認定的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得益于民間智庫身份,新望博士和團隊在過去幾年走訪調研了大量一線企業,對中國制造當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有著深刻的理解。閱讀此書后,發現此書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觀點明確。和市面上那種快速應景政策解讀或領導講話引經據典的詮釋性作品不同,此書作者觀點非常明確,不拖泥帶水,不掉書袋,而且這些觀點是經過錘煉、經過觀察思考而得出的,結論相對超脫、有高度。這正是民間智庫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當然,這也來自于觀察接觸企業的底氣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鮮明的觀點再加上優美愉悅的寫作文風,整本書閱讀起來比較過癮。
第二個特點是資料豐富新鮮且實用。比如講制造業的短板,短板有哪些?如何解決?長板在哪里?進展如何?作者收集了大量資料并做了整理歸納。尤其是對于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關鍵“卡脖子”技術及攻關進展、“十大重點領域發展情況及未來目標”、各地專精特新政策等內容的梳理,資料詳實且獨家,對于各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
《關鍵時刻: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一書要回答的都是當前和未來中國走向制造強國所要面對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雖然書中沒有標準答案,但作者提出的問題和闡述的觀點發人深思、給人啟迪。這本著作為解決中國制造向新階段轉型提供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案,是一本講述中國制造故事和光明未來的高水平著作。
書評作者 |謝良兵
(園區薈總編輯、中國開發區協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業委員會產業研究部主任)
《關鍵時刻: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
新望 |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年3月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中制智庫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